多桑教我的事 玉里慈濟醫院 蔡瑞峯醫師

文/陳世淵、楊舜斌、李懿軒

DSC_0132_A0595838.jpg

「我想回到診療臺、回到熟悉的牙科,因為它是血緣之外,一條我與多桑(爸爸)之間最緊密的連結……」說起好久以前、來不及見證自己領取牙科畢業證書的多桑,鬢髮斑白的蔡瑞峯聲調平穩,但在明亮的日光燈下,卻仍無聲無息濕紅了眼眶。

蔡瑞峰IMG_6461_2.jpg

醫師的辛苦 病人的感恩

蔡瑞峯口中的「多桑」,日治時期學成歸國後,就以祖母之名在臺南開設「平安牙科診所」。記憶裡,多桑總是站著看診,從早上八點開始到晚上十點,彎著背脊十餘個小時,甚至晚餐都是下診後才吃,卻沒有一聲怨言,就這麼堅持過數十個寒暑。

年幼的蔡瑞峯很不解,「多桑,為什麼要這麼辛苦?」

「因為多看一些病人,就能讓他們少痛一些。」多桑的輕描淡寫,卻重重震撼了蔡瑞峯,更在他心底埋下「成為牙醫,為多桑分擔」的種子。而這顆種子,將伴隨他成長,茁壯,嘗遍生命中的酸甜苦辣。

後來,蔡瑞峯以第二志願考取臺北醫學大學牙醫學系,初中就立定的「夢想」總算擁有成為「理想」的機會。年輕氣盛的大學時光,蔡瑞峯卻為了從多桑身上學得更多診療專業與經驗,放棄玩樂機會,把握每一次寒暑假,回到家中診所幫忙。甚至畢業前的環島旅行,他也笑笑地告訴同學:「要回家幫多桑的忙。」

接受日式教育的多桑看不懂國字。於是,他讓蔡瑞峯提槍上陣――直接站上診療臺,多桑則在旁全程看顧,像一座山,令對醫療還很懵懂的蔡瑞峯可以隨時提問,不至於感到驚慌失措。

十餘鐘頭的工作時間,成了父子溫暖的相處時光。

20120307DSC_8716黃銘村_A0555918.jpg

蔡瑞峯醫師承父志成為牙醫,也在孩子成長獨立後來到玉里慈院,加入守護偏鄉的行列。圖為二○一二年三月,張玉麟院長與當月壽星蔡瑞峯醫師、護理人員林秀英等人一起切下慶生蛋糕。攝影/黃銘村

親恩深重不及回報
承父醫業揚父名聲

畢業前一年的實習,蔡瑞峯來到臺南陸軍八○四總醫院。整整三百六十五天,只要有空就趕回家幫忙,平均每天站診療臺至少十二小時,週日才有半天的喘息機會。儘管疲累,蔡瑞峯卻因而吸收更多臨床經驗,也更能體會多桑經營診所的箇中艱辛。

不料,巨變竟在一夕間發生――敬愛的多桑就在蔡瑞峯畢業前不久,溘然長逝。

儘管內心悲慟,但多年的診間經驗已經練就蔡瑞峯獨當一面的能力,支撐他從傷痛中站起。「一定要有個孩子來繼承多桑的事業才行。」於是,服完兵役後,蔡瑞峯就從即將赴美的兄長手裡,接下多桑投注畢生心血經營的平安牙科診所,更不忘找來家境窮困潦倒的同學,從零開始,一同撐起這分醫療使命。

那年的他,剛滿二十五歲。

為了紀念多桑,診所內沒有掛任何牌匾,只有蔡瑞峯用毛筆親手題的兩行字:「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思父親憶常在;承父之業,揚父之名,為人子責無旁貸。」每一字每一字,端端正正,入木三分,無不流露他對父親刻骨銘心的思念,以及繼承父業、為牙科奉獻終身的決心。

從前,每逢有人拿食物、錢財來診所,嚴謹的多桑一律拒收,就算當下推託不了,也會因為擔心食物壞掉,之後煮熟了再拿去「物歸原主」。如今,蔡瑞峯也比照辦理,推不掉的水果食物,就讓辛苦的護理師們帶回家加菜,自己什麼也不拿。

後來,蔡瑞峯為了子女的教育,不得已診所停擺,舉家遷往美國。

20111224玉里社區歲末祝福_羅明道_254_A0554941.jpg

二○○九年,蔡瑞峯在太太的陪伴下,從美國來到花蓮玉里小鎮,付出自己的牙醫良能。圖為二○一一年十二月底蔡瑞峯醫師與夫人參加玉里社區歲末祝福。攝影/羅明道

重返杏林的試煉

「一定要比多桑做得更好!」赴美期間,蔡瑞峯對於多桑因冀望而明亮的眼神,記憶猶新。因此雖然離開了牙科本業,但每每有空,他仍不偷閒地到朋友的診所觀摩,除了溫習醫療技能外,也吸收美國先進和創新的治療模式;加上大量閱讀從臺灣越洋而來的醫療雜誌,讓身處異鄉的蔡瑞峯,能持續地將所學烙印在腦海中。

此時的他,猶如在冬季蟄伏,靜靜等待重新看診的那天。

偶然之下,蔡瑞峯看到大愛電視臺播出大愛劇場《臺九線上的愛》,看見張玉麟院長放棄高薪,毅然決然前往玉里小鎮服務的畫面,同為醫師、滿懷白袍熱忱的他情不自禁地下定決心:「如果有空回臺灣,一定要到玉里慈濟醫院看看!」

二○○九年,利用返臺的短暫空檔,蔡瑞峯終於走進螢幕裡讓他牽掛多年的風景:玉里慈濟醫院;並與張玉麟院長會面。院長本人的溫和親切,以及「以院為家」、「事事親力親為」的精神,深深打動著蔡瑞峯。當下他就決定:子女長成後,自己將全心全力在這座偏遠的花東小鎮上,把後半輩子奉獻給它。

回憶起認識慈濟的過程,蔡瑞峯娓娓敘說是母親過世時,親戚帶著慈濟人前來助念。志工們認真的模樣和輕柔的語調,感動了兄弟姊妹,更在他們心底烙下好印象。

0IMG_6051_A0538374.jpg

20130825DSC03676施惠珍_A0563448.jpg

20131229DSC05407施惠珍_A0565233.jpg

近十年來,不管是花蓮縣光復鄉、臺東靠山的太麻里或靠海的長濱,都有蔡瑞峯醫師牙科義診的身影。攝影/施惠珍

棄高薪 駐偏鄉

「要不要跟我一起開業?每個月會有至少四十萬的薪資,外加每年近兩個月的休假喔!」返臺行醫三年前,蔡瑞峯一位同樣計畫從美國回臺執業的堂哥,邀請他一同在老家臺南經營牙醫診所。儘管條件優渥,然而蔡瑞峯卻未曾動心,只笑笑地婉拒堂哥,一心一意惦記著前往玉里的計畫……

盼著、盼著,好不容易子女各自獨立,蔡瑞峯也終於能夠返臺,卻又碰上插曲――依據臺灣醫療法規規定,如果醫師要執業,必須每六年修滿至少三十個相關醫療學分才行。

原訂回臺後立即看診的計畫,不得不延期了。蔡瑞峯難掩失落。

幸好,解決的辦法立刻出現:臺灣即將開設牙科醫療的學分課程!蔡瑞峯得知消息後,毫不猶豫,馬上訂了機票從美國飛回臺灣上課。沒想到,修課完成後,重拾牙醫執照的過程仍然不輕鬆:當時,蔡瑞峯是拿美國護照返臺上課,但任何證件辦理都需要臺灣的護照及出國證明。於是,他趕緊請遠在美國的朋友幫忙,把護照寄回來,自己和太太飛一趟韓國蓋章後,才又拿著臺灣護照回臺……即使所費不貲,但他篤信,一切的付出都會值得。

IMG_2879_2_A0606978.jpg

玉里慈濟醫院同仁為照顧戶金先生清理居家環境, 蔡瑞峯醫師也捲起袖子認真打掃。攝影/林可人

夫妻一條心 義診當旅遊

二○一○年,在玉里慈院服務不久,細心的蔡瑞峯就注意到小鎮民眾的口腔問題,「診間常會看到嚼檳榔的病人,壓舌板總是布滿著檳榔渣。」清楚口腔狀況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他,為病人感到十分憂心,因此得知慈濟人醫會將舉辦義診及口腔癌篩檢後,立刻報名參加。而一路陪蔡瑞峯飛回臺灣居住的太太,也在他往後的義診路上全程相伴,時時守在丈夫身邊。

當時,遇到年紀較大的長輩時,蔡瑞峯就會用日語慢慢講解口腔篩檢結果,甚至以國、臺、日三種語言進行衛教,讓現場的阿公、阿嬤們倍感親切。一位江阿公更連連誇獎他:「日語說得真棒!」

問他如何學習日語,蔡瑞峯幽默地說,「因為多桑有時候會用日語跟我們溝通,總不能他在罵我的時候,我還傻愣愣地跟他說『謝謝』吧!」

偏鄉義診的設備不比診間,不僅診療臺低矮,讓蔡瑞峯必須從早上十點深深彎腰,直到下午三點,偶爾漱口器具還是由水桶和水瓢布置而成。這時,太太就會從旁協助,分擔工作,與丈夫默契無間。她也心疼蔡瑞峯:「因為義診總是跨中午,所以醫師們都是抓緊空檔吃飯。但他往往才看完病人、鬆一口氣,剛開始用餐,後面就又有好多病人報到……他也總是堅持把病人看完才吃飯――沒辦法,他就是這樣的個性啊。」

幾年下來,夫妻倆幾乎將東臺灣各處都探望了一遍。

「除了蘭嶼、綠島沒有去過。因為他會暈船,所以我勸他先不要跟。『不然醫師到那邊,自己都暈頭轉向了,要怎麼看診呢?』」太太半開玩笑地說。蔡瑞峯想一想後,也同意了她的觀點,「在決定事情的時候,其實常常是太太在拿主意。我想這可能有點受到多桑影響吧。」他笑言。

原來,多桑曾經被推派參選政治人物,但小多桑十一歲的卡桑(媽媽)卻認為,多桑這樣不收錢財不收禮的人並不適合從政,而持反對意見。「多桑是出了名地聽妻子的話,也就讓卡桑做決定了。」

談起與太太的相識,蔡瑞峯有些不好意思,「雖然我老是工作到晚上十點才下班,中間根本沒什麼空檔,但因為我們兩家住很近,所以就約在十點半相親了。」而這場夜闌人靜的約會,就這麼促成了一段令人動容的佳話……

20120315PAI_7337-白崑廷_A0556910.jpg

玉里慈濟醫院的牙科門診,蔡瑞峯醫師不會拒絕病人,但要求病人要守時。圖為在診間與病人互動一景。攝影/白崑廷

不拒絕病人 但堅持守時

「不拒絕病人」是蔡瑞峯行醫路上的原則;也是剛來到玉里慈院不久後,他對自己的許諾。當時,他看著病人一個一個大老遠從山區跑來,分明身處健保時代,卻必須花費數百元才能見醫師一面,於是暗暗下了這樣的決定。

不過,蔡瑞峯也不願因而打亂診間秩序,「因為牙科的看診時間不固定,有的病人半小時就治得好,有的病人卻要耗費三、四個鐘頭,所以看牙都是得預約的。但剛開始卻會碰到病人有預約又沒來看,就讓醫師空等的情況。」

對時間觀念相當重視的蔡瑞峯,平日習慣提前半小時到診間,面對屢屢被病人放鴿子的窘境,他也不是毫無辦法――後來,蔡瑞峯索性規定約診病人務必準時,就算只遲到一分鐘,他照樣取消預約,直接讓下一位病人看診。至於原先預約的病人,儘管對方罵罵咧咧,蔡瑞峯仍會詢問能不能等等,或者就要另擇時間約診了。

「雖然都是採預約制,但如果真的突然牙齒痛或有緊急狀況,我也不會放著不管或趕病人走,一定會替他做處理。」他說。曾經有一年中秋,他正在餐廳吃飯,忽然就接到張院長的電話:「有個小妹妹牙齒斷了,要送過來,請趕緊準備一下!」原來是位與家人在關山騎自行車遊玩的國小女孩,因為下坡轉彎不慎摔倒,導致左手骨折、臉部多處擦傷,還摔斷了四顆牙齒!

當時,關山慈院潘永謙院長檢傷過後,趕緊請家人回到摔車地點,在路人幫助下,找回了三顆牙齒。在其他傷勢初步治療後,關山慈院把握植回牙齒的黃金四十八小時,將小女孩轉院至玉里慈院,由蔡瑞峯先做治療,先種回斷掉的三顆牙齒。

考量到小女孩家住花蓮,後續又將她轉送回花蓮慈院牙科與骨科繼續接受治療。兩週後,小女孩按照原定計畫,代表學校參加花蓮縣的臺語演講比賽,表現優異,幾乎沒有受到影響,一舉獲得第三名的好成績。這個花東三家慈濟醫院接力救治的歷程,顯現了慈濟醫療在花東連成一線的重要性!

IMG_2705_2_A0606847.jpg

蔡瑞峯醫師與護理師走入校園推廣口腔保健及戒菸戒檳的衛教講座。攝影/陳世淵

週五自動加班 封填臼齒窩溝

「蔡醫師,您能不能在門診中,每次多看診一到三位兒童,分批為孩子們進行『臼齒窩溝封填』?」齲齒是兒童主要的口腔問題之一。由於臼齒的咬合面容易卡垢,加上偏鄉學童牙齒保健觀念不足,就醫不便,更是好發齲齒的高危險群。因此,玉里國小校護特地來到玉里慈院,尋求蔡瑞峯協助。

「既然人數這麼多,星期五是我沒有看診的時段,你將這些學童帶過來,我們一次進行看診及填補。」得知有三十位學童需要看診,蔡瑞峯考量若是門診時段,至少得花一個月才能看完,馬上決定利用原本休假的星期五,替所有學童進行檢查。也免除校方一直預約、經常派人帶學童看診的來回奔波。

因為長期彎腰,如今蔡瑞峯三不五時就會感到身體痠痛,而時常去找中醫師針灸。儘管如此,面對自己耕耘了一輩子的牙科,蔡瑞峯的目光依舊是堅定,炯炯有神,「就是一直做下去――做到我不能動為止。」

問起這一路走來,蔡醫師認為多桑最想對自己說什麼?自己又最想告訴多桑什麼?蔡瑞峯開朗的笑著回答,而且二個問題的答案都一樣,也都沒有分毫猶豫:「I'm proud of you.(我以你為榮)!」

後記:蔡瑞峯醫師因病於二○一七年九月退休,二○一八年四月十二日在花蓮慈院安詳往生。

IMG_4265.jpg

守護玉里小鎮學童的口腔健康,是蔡瑞峯人生最後的奉獻,面對摯愛的牙科,他只說就是一直做下去,做到我不能動為止。

鶴倚森杏 人醫佳世-李森佳 高屏區慈濟人醫會及玉里慈濟醫院外科醫師

文╱洪靜茹、孫麗蓮、吳宜芳

IMG_7171.jpg

七月六日這天來到卓溪鄉立山部落看潘阿嬤,「大李醫師」李森佳將這些病人交班給「小李醫師」李晉三照顧。攝影/洪靜茹

20120315PAI_7459-白崑廷_A0556915.jpg

一九三八年出生於高雄、蕉農家的窮孩子,現年八十歲的外科醫師李森佳,是高屏區慈濟人醫會的第一顆種子,是玉里慈濟醫院同仁口中的「阿公醫師」、「大李醫師」,是玉里偏鄉病人眼中的「李爸爸」;李森佳和弟弟李晉三「小李醫師」的人生故事,呈現在大愛劇場《生命桃花源》。癌症末期出現轉移,李醫師說出人生最後的三個願――再探訪一次病人、再次親見師父證嚴上人,及往生後捐出大體;為了助他圓願,所有人立即啟動,安排於七月六日下鄉訪診。高雄法親與玉里慈院為他舉辦感恩會,並於花蓮慈院院慶時面見上人,得到師父的讚歎與祝福……

行醫逾半世紀,李森佳醫師自二○○九年退休後,聽聞玉里小鎮缺乏外科醫師的窘境,毅然重執醫師袍,下鄉到南花蓮玉里,另起一段行醫扉頁。

「大李醫師」李森佳是玉里慈院最資深的外科醫師,即使與肺腺癌搏鬥逾六年,但只要身體還受得住,總是堅持著每一週開四診、每週四下午帶隊外出進行居家關懷往診的服務,並且勤於參與社區健康促進篩檢,深入花蓮南區的各處偏鄉、部落,貢獻慈心良能。今年五月,大李醫師受病情遽烈影響,不得不全面停止看診,返回高雄岡山老家休養,期間仍不時掛心在七年往診歲月中所結識的關懷個案。為了完成大李醫師的心願,大愛電視臺花蓮中心與玉里慈院合作,在七月六日啟動圓夢計畫,為李森佳醫師安排再次的居家關懷往診行,前往探訪數名在往診期間掛心著的老病人、老朋友。同行的還有他在高屏區人醫會的老搭檔洪宏典醫師、葉添浩醫師暨夫人陳紅燕藥師,以及李醫師太太李呂鶴師姊。

IMG_7203.jpg

七月六日,玉里慈院李晉三醫師、高屏區人醫會洪宏典醫師及葉添浩醫師(左起),悉心扶持李森佳醫師(中)完成再一次的居家關懷往診巡禮。攝影/洪靜茹

IMG_7234.jpg

馬國遠(左)感恩大李醫師用父愛般的撫慰,支持他度過二度中風的低潮。攝影/洪靜茹

淚謝阿公醫師七年往診守護

玉里慈院張玉麟院長表示,當初年逾七十歲的「阿公」大李醫師已經退休,專心隨著高屏區人醫會四處義診、做志工,毅然在二○○九年重執醫師袍,來到玉里慈院服務,二○一一年並且勸進同為外科專才的弟弟李晉三醫師來此行醫,大、小李醫師坐鎮玉里慈院外科,健全偏鄉醫療陣容,傳為地方佳話。而大李醫師在玉里慈院服務期間,盡心盡力以醫療專業照顧在地鄉親,更以妻子、父母及岳父母的名義,圓滿了六位的慈濟榮董,他的無私付出和仁醫襟懷,體現一代醫者的風範。

「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詹舒揚製作人,也在會中說明舉辦此活動的源起及目的。「我是從二○一四年起,有計畫的記錄大李醫師,當時他已經發現罹癌,不時要承受化療帶來的不適,但是依然如常做早課、看門診、跑往診、從事社區健康促進篩檢服務,只要回高雄岡山老家就會下田務農,從不把自己當病人。」詹製作人眼中的「阿公」,話少、看似嚴肅,也在一路跟拍的過程察覺他惜情重義的敦厚溫良,而且樂善好施、行醫助人的熱情完全展現在生活中。今年年初,阿公在家人陪伴下,到花蓮慈院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很遺憾得知癌細胞已轉移至腦部,阿公的體力和身體狀況急轉直下,我們知道阿公能夠陪在我們身邊的時間已經不多,而他始終記掛著想再看看往診時認識的老病人,所以加緊腳步,啟動為大李醫師圓夢計畫。」

身兼「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主持人的花蓮慈院李毅醫務祕書,也特別前來為活動引言,並邀請同仁們在菩提葉造型小卡上寫下想對大李醫師說的話,不少人在書寫時頻頻拭淚,而李森佳醫師小十二歲的弟弟李晉三醫師分享:「感謝哥哥邀我來到玉里,這一路走來有太多美好的風景和記憶,大愛電視臺新戲《生命桃花源》裡,記錄了我們兄弟倆的行醫故事,歡喜跟大家分享。」

午後一點半,圓夢計畫團隊集合出發。高屏區人醫會的洪宏典醫師、葉添浩醫師暨夫人陳紅燕藥師,專程前來同行,與大李醫師的太太李呂鶴女士,一路小心扶持、護送大李醫師,十多年前,他們就常常一起穿梭在臺灣各地義診,今天他們也要一起陪伴我們的阿公醫師完成再次的往診巡禮,圓滿這位一代醫者的心願。部落偏遠,山路崎嶇狹小,考量大李醫師的體能,出入皆需要搭配輪椅,玉里的志工師兄師姊也動員跟車,沿途上下車都悉心以人力接力協助搬運,確保行進安全。

五十四歲獨居在富里崙天部落的石榮來,因嚴重痛風致雙腳截肢,看到李森佳醫師強撐病體前來探望,十分感動。他說自己當初除了身體生病,也受心因性酒癮所苦,而李醫師每次前來往診關懷,總是苦口婆心相勸,告訴他「你只要不喝酒,病(痛風)就會好」,他感謝這幾年來得到李醫師的關愛和鼓勵,讓自己的狀況沒有再壞下去。

與石榮來道別後,團隊隨即驅車前往卓溪鄉立山部落,探訪八十歲的潘玉里阿嬤。有肢障的她,同時患有腦血管疾病、肝炎、血鉀過低、高血壓等多重慢性病,並與患有潛水夫症的兒子相依為命。潘阿嬤握著大李醫師的手,娓娓述說近年來自己的進步,現在的她每日都有遵照醫囑服藥和控制飲食,雖然行動不便,但是已經可以自理三餐,這都要感恩李醫師多年來持續的照顧和指導,讓她學會照顧自己的身體。大李醫師靜靜聆聽,微微頷首,接著另一手握住小李醫師的手,轉頭對她說:「這是我的弟弟李晉三,以後他會繼續來照顧你。」潘阿嬤聞言緊閉雙唇,堅強點頭示意。潘阿嬤勉力起身與大李醫師道別,忍不住的淚水擦了又落,目送李醫師的輪椅緩緩遠去,眼神裡有無限的祝福與難捨。

緊接著團隊來到萬榮鄉馬遠村,探視五十二歲的單親爸爸馬國遠。左手指因工作意外傷害截肢,又經歷過兩次中風的他,肢體行動困難,靠著積極自主復健,努力自力更生養家。馬國遠回想當初自己因腦中風昏迷送醫,術後救回一命,在返家休養、復健期間,狀態起起伏伏,心情難免低落,每當大李醫師來看他,總是為他做詳細的檢查,關心他的飲食起居和復健情況,以及與他同住的年邁雙親是否健康無恙。而當護理師為他量測血壓時,話不多的大李醫師,就是靜靜的陪在他身邊,用手摸摸他的頭,像是父親在疼惜自己受傷的孩子般,給他很大的撫慰和溫暖,支持他度過低潮與悲傷。現在看到病中的李醫師,體力和反應都大不如前,但是依然記掛著他,大醫王之愛讓他感動莫名,百感交集,卻只有眼神靜靜交流,大李醫師握著他的手給予祝福,而馬國遠也將帶著李醫師給他的力量和支持,繼續往前走。

負責安排行程的邱麗華社工員指出,自二○一○年展開居家關懷往診開始,七年來大李醫師帶領團隊走進部落、鄉間探訪每位個案,許多關懷戶及家屬都對這位阿公醫師心懷感激,都想親自參與致意,但考量大李醫師的體力負荷和行動安全性,無法每家到訪。「阿公永遠心繫病人,每次在結束往診回程的車上,常常和我們討論案主的狀況和需求,心心念念的都是還能多做些什麼。」邱社工員說,分離這件事,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包含她自己也是,從這個圓夢計畫啟動開始,在彙整和連繫關懷戶的過程當中,她就已經開始練習跟阿公道別了,「在服務歷程裡,阿公帶給我們至為豐富而深厚的記憶,他陪伴無數受傷、脆弱的生命走過灰暗憂谷,我參與也梳理了這些珍貴的經歷,永遠留存在我心中,所以我希望今天的探視行程,不要有難過的眼淚,而我也很開心我真的辦到了。」同心為阿公醫師圓夢,不留遺憾,是再美好不過的事。

20170723朱立葦11_A1328629.jpg

七月二十三日於高雄靜思堂為李森佳醫師舉辦祝福音樂會,高雄慈濟法親紛紛送上祝福與感恩。攝影/朱立葦

20081270011407_A0503002.jpg

李森佳醫師寫得一手好書法,在高雄時為社區會眾服務寫輓聯,年節時就寫春聯。攝於二○○八年。攝影/許志成

20081270021407_A0503003.jpg

李森佳醫師夫妻的休閒活動,除了當志工,就是務農,圖為二○○八年五月於岡山慈濟志業園區大愛農場種植芋頭。攝影/許志成

高雄法親齊祝福 生命不留遺憾

七月二十三日下午六時,天色漸暗,高雄靜思堂的大廳很安靜,戶外的蟬鳴蛙聲反而顯得熱鬧,只見靜思堂東側的靜思書軒輕輕湧進人群,長長的隊伍等著簽名以表達祝福,將近兩百三十位會眾坐滿了書軒。今夜,大家不是來聽名人演講,而是來參加受人愛戴敬重的李森佳醫師「生命不留遺憾」祝福晚會。

雖然癌細胞已經由肺部轉移到腦部,行動上已不那麼靈活,行醫之路或許已無法順利走下去,但慈濟法親們期待藉由這樣的音樂晚會,表達對李醫師的祝福心意,也希望李醫師的生命故事能鼓勵其他面臨苦痛的病友。接近七點,李醫師在葉添浩醫師的攙扶下,在眾人的掌聲中,緩緩步進書軒,身雖痛,但心自在,李醫師始終保持著笑容面對大家。「李醫師就好像大船師一樣,七十七歲了,卻都沒有休息,一邊做治療,一邊還是投入,堅持在偏遠地方,去照顧這一些苦難的人,雖然自己有病痛,還是那樣的勇敢。」眾人專注地看著影片中證嚴上人於三年前對李醫師的不捨及讚語,佩服又動容。

100_1_A0411759.jpg

李森佳取得醫師資格回到高雄岡山開業後就保持往診的習慣,隨後也跟著太太呂鶴師姊做慈濟,加入慈濟人醫會。圖為二○○八年七月十九日卡玫基颱風水災後,李森佳於岡山受災地區義診。攝影/蘇正元

IMG_9991_1_A0613058.jpg

二○一三年一月底,在玉里慈院歲末年終舉辦志工及同仁感恩餐會,院內稱「阿公醫師」的李森佳發紅包給同仁。攝影/陳世淵

IMG_9142_1_A0611909.jpg

從李森佳來到玉里慈濟醫院之後就開始每週的居家往診,圖為二○一五年九月與張玉麟院長( 中)關懷案家的身體狀況。攝影/張哲卿

堅持往診好習慣 行醫也行善

一九四○年初,臺灣正值美日戰爭、躲空襲的年代,家境清寒、兄弟姊妹多,身為長子的李森佳,一直到九歲才讀國小一年級,下了課要馬上幫忙家裡做農事……儘管如此,李森佳總是名列前茅,年年當班長。看著父母辛苦地種香蕉、養豬、接零工,為全家打拚,還想讓孩子們有機會受教育,李森佳自小就知道要上進,也不負重望地成為家中第一位醫生。家裡雖然窮,爸爸還不忘叮嚀李森佳當醫生的本質,是「為生命,不為錢」。

國防醫學院畢業後,李森佳回到高雄岡山行醫。結婚後,因妻子李呂鶴喜歡到寺廟參禪念佛,因而結識慈濟志工吳陳玉梯,夫妻倆從一九八五年開始參與慈濟的訪貧工作。早期岡山地區的醫生都有往診服務,李醫師一直到六十五歲退休前,始終堅持到窮苦病人家往診。其實,他在未參加慈濟之前就很慈悲,好友梁美善就這樣形容過他,「以前還沒有健保時,對弱勢者他都不收費。」也開玩笑地說,所以李森佳都賺不到錢。當時,鄉下交通不方便,呂鶴和志工們要拜訪的貧戶都住在偏遠的地區,每當苦於沒有車子、沒有司機時,李森佳總是把診所門一關,載著志工到處跑,當時李森佳的家,常常也成為慈濟志工聚會的場所。

實在正直又謙卑  義診行遍寰宇

透過報紙得知慈濟要為自己的老同學舉辦祝福音樂會,高雄大東醫院蔡森郎院長,特別邀幾位同在高雄的國防醫學院五十八期的同學前來參加。看到老同學李森佳,身體雖然有病痛,卻如此寬心自在,蔡院長說:「李醫師在學校的時候就是一位很實在、很正直的人,我們平時都一直有在聯繫,後來知道他退休後,又投入慈濟人醫會,為偏遠鄉親義診,他的善行讓我很感動,所以我也加入當他的慈濟會員,盡一點棉薄之力。這幾年看到他的身體有病痛,但是依然堅持為病患付出,讓我們幾位同學很不捨,但是卻更加佩服了。」

祝福會上參與的親友、法親,一邊聽著友人一位位上臺祝福,分享他們所認識的李醫師,一邊透過影片看著這幾十年來李醫師行遍寰宇的助人足跡,很多人的眼眶已充滿淚水。葉添浩一加入人醫會,就常與李醫師一同到偏遠地區、國際間義診,在葉添浩眼中,李醫師雖然是前輩,卻一點架子都沒有,十幾年來,李醫師敦厚善良的為人點滴,早已深植葉醫師心中,葉添浩說:「李醫師平日並不多話,很純樸、謙卑,但是對病人的健康,他非常的重視,因為他覺得這是他的責任,只要對病人有利益,他一定會去做,什麼事都站在病人角度設想,這真的是我們該學習的地方。」

DSC04297.jpg

來自三民福氣站的阿公阿嬤以柔軟的舞蹈表演思想起,最後,大家在楊招治師姊的帶領下齊喊:「李醫師,我們愛你,加油加油!」攝影/楊舜斌

DSC04255.jpg

一群白衣天使忍住淚水,微笑以手語演出〈人間有愛〉獻給阿公。攝影/楊舜斌

慈濟道侶半世紀 子女道謝道愛

李森佳醫師在小學三年級,因為幫學校招募新生而認識妻子呂鶴,也因為呂鶴的因緣而認識慈濟,進而將行醫助人之路發揮到極致。儘管面對丈夫癌症的無常,這幾年,呂鶴勇敢的緊緊守候在丈夫身邊,陪伴他繼續在玉里慈濟醫院行醫。李呂鶴說:「在玉里慈濟醫院,他可以一方面關心他所掛念的鄉親,一方面藉由工作忘記病痛,現在就是把握當下陪伴著他,真的該下臺時,就下臺一鞠躬,期待他到終點時,依然那麼輕安自在。」面對人生最後的自然法則,縱然有很多的不捨,李呂鶴依然堅強的祝福著先生。

而在兒女心中,父親是自己人生的導航,一生效仿的典範。「爸爸,有幸福嗎?」小女兒李孟芳在臺上大聲問著,李醫師在臺下一直猛點頭。「今天,如果有人跟爸爸說『你很偉大』,他一定會說:『我又沒有做什麼,還這樣勞煩大家。』爸爸一直都是默默的做,很低調,常做利人不利己的事,儘管家人因為不捨會唸,他仍然堅持,不求回報。這樣的身教,是我們兒女的榜樣。」從小耳濡目染,看著父母一生學佛助人,李孟芳豁達地對著父親說:「爸爸,如果生命該到終點就到吧!身體已經沒有辦法如我們所願了,但是您要守住您的心喔,記得念佛,平靜、坦然的面對人生最後的考驗。」

最後,李孟芳忍不住哽咽的說:「可以身為您的兒女也是我的榮幸。」回到臺下抱著父親說:「爸爸,加油!加油!加油!」李醫師唯一的兒子李國維也上臺感謝在場每一位來參加的人,高大的他感性地說,「因為爸爸很嚴肅,從小我就很怕他,很常被他修理,但是他一生所做的事,都是我們兒女最好的榜樣,他是一位生命的鬥士、生命的勇者,我們以他為榮。」李國維也藉著這溫馨的場合,大聲對父母說:「我愛您們!」兄妹倆再次深情的擁抱著父母。最後,葉添浩醫師推著李森佳醫師緩緩來到臺前,大家獻著花,爭相跟李醫師合照。今晚,李醫師始終保持微笑面對大家,雖然言語已不如以往清晰,但是最後他說了一句引起現場一陣哄然大笑的話,也就是小女兒剛剛預言的:「我又沒有做什麼,讓大家勞師動眾了。」

DSC04449.jpg

「生命桃花源」由八十歲的龐宜安導演製作,七十二歲的湯以白導播執導。飾演大小李醫師的演員及工作團隊也到場表達對李醫師生命故事的感動。攝影/楊舜斌

DSC04526.jpg

李森佳醫師的孫子謝昌廷和謝昌鴻,以口琴吹奏〈青山無爭〉獻給外公。攝影/楊舜斌

晚年結緣玉里 鄉里感激護健康

八月十一日,在玉里慈濟靜思堂二樓講經堂為李醫師舉辦了一場喜淚交織的感恩祝福會,當日共湧入了約三百位來賓,由玉里慈院林靜雯護理師和花蓮慈院醫務祕書李毅醫師擔任主持人。

李森佳醫師在親友同仁的攙扶下緩步走上二樓,進入會場。七點一開始,先由玉里福氣站長者組成的鼓隊表演迎賓曲,感恩會在振奮人心的鼓聲齊奏下開場。

玉里慈院張玉麟院長在致詞時感恩李醫師:「七十歲理應是含飴弄孫的年紀,但李醫師在退休後跟著人醫會各處義診,更下鄉到玉里小鎮加入緊急醫療的行列,因為年紀長又進行外科業務,當初進行職業登記時遇到一些困難,相關衛生單位還前來了解評估,偏遠地區找醫師不易,尤其是外科醫師,對李醫師的感恩道不盡。」

富里鄉黃玲蘭鄉長流下眼淚表達感恩,她謝謝李醫師為南花蓮帶來醫療,即使年事已高,仍親自走到病人家裡診視深及骨頭的傷口。她說:「我是玉里的孩子,李醫師的醫德,是所有醫療人員最好的典範,在聽到您罹患肺腺癌,即使末期,您還一樣的堅持,心繫病人的健康情況,這個感動我不知如何表達,我只能代表南區鄉親,特別一鞠躬來謝謝李醫師。一年前我自己的大哥也是因為肺腺癌離開我們,在我大哥臨終時刻,玉里慈院即使沒有心蓮病房,仍給予最好的醫療和關心,讓他安詳的離開。」

花蓮縣警察局玉里分局長鍾德勳非常感恩玉里慈院,「第一次見到李醫師是在體適能的時候,那時有兩位同仁相繼罹患心因性的毛病,在自己的職位上往生,有鑑於此,員警的健康很重要,在玉里慈院的全程協助下,舉辦了多個梯次的體適能,謝謝張院長與玉里慈院的醫護同仁,守護全體警察同仁的健康,祝福李醫師和來賓都能平安健康。」

高屏區人醫會的兩位醫師葉添浩及洪宏典因為前往貴州義診,錄了一段影片祝福李醫師。洪宏典醫師回憶與李醫師合作的過往畫面,他說,李醫師雖然去到玉里,但仍舊一直心繫高屏人醫會,只要有空檔,一定會回來支援值班,李醫師的精神是高屏區所有醫師的典範。

除了病人感恩李醫師,同仁更視李醫師為心目中的「阿公」,李醫師的跟診護佐江文珍,一上臺先跟阿公擁抱一下,她說,「我在玉里慈院服務九年,很感謝他願意來玉里服務,每回跟診和居家關懷時,阿公總是笑瞇瞇的,不會因為動作慢或出錯而責怪,反而細細告訴我怎麼換藥、傳授經驗,每次從高雄岡山回來,都會帶自己種的水果、特產請護理同仁,祝福阿公一切平安。」十二位護理師透過〈人間有愛〉手語表演,表達對阿公醫師的愛。

來自三民福氣站的銀髮長輩演出〈思想起〉,當中還有一名年齡已達九十七歲的阿嬤,每位老人家穿著繽紛的花布布兜,靈活的舞動讓全場驚訝不已,阿嬤們感恩李醫師對她們的照顧,齊聲祝福:「李醫師,我們愛你!加油加油。」

譜寫生命桃花源

大愛劇場重現真情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副執行長兼大愛電視臺總監葉樹姍從臺北特地南下,要對李醫師表達感恩,她含著淚水是不捨與感動,「因為李醫師用他的身教告訴我們,什麼是志為人醫,也因為這些精彩的真人故事,讓大愛戲劇節目更加的豐富。」

在播放《生命桃花源》預告片之後,演出大、小李醫師演員也來到現場。大李醫師江俊翰先要求抱了李醫師,他描述接演的心路歷程:「本來因為身體健康出現狀況,想要推掉這部戲,但是看了劇本後改變了想法,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有太多需要幫助的人,僅僅只是一個關懷,就能改變其他人的一生。」演出期間也非常感動、飾演小李醫師的演員黃玉榮,傾訴自己本身是瑞穗人,特別能體會偏遠醫療的不易。

《生命桃花源》,是電視界兩位資深戲劇前輩製作,八十歲的導演龐宜安和七十二歲的導播湯以白,他們笑稱是二位老人製作了一齣老醫師的劇,龐導讚歎大李醫師:「在訪問大李醫師一年的時間裡,他總是知無不言,實地拍攝的過程,玉里慈院的醫師、護理師更是親自參與演出。」湯導播則是不斷加碼透露劇情,她覺得沒有什麼比真情來得感動,認為只有大愛臺的戲能讓她變年輕。二位資深媒體長輩都受到九十七歲的阿嬤激勵,異口同聲地說絕不輕言退休,要繼續製作感人的大愛劇場!

DSC04623.jpg

李醫師的大女兒李孟玲,表達對父親的崇敬,希望能做到讓父親以自身為榮。攝影/楊舜斌

_0_NTZ8373李森佳醫師.jpg

李森佳醫師與家人於八月十二日參加花蓮慈院三十一周年院慶大會,感謝花蓮慈院放腫科團隊,更感謝師父證嚴上人。攝影╱許榮輝

傳頌醫德 鼓勵後進醫入偏鄉

當螢幕播放出李醫師最後一次居家關懷的影片時,全場啜泣聲不斷,大李醫師將病人交給弟弟小李醫師照顧的心,震撼全場。影片中點出李醫師退休後投入偏鄉醫療,出診兩千一百一十六場次、服務一萬三千零八十七人次、總服務距離一萬八千四百公里,約繞行臺灣十六點二圈。在玉里慈院居家往診八年來,參與了三百六十八場居家關懷、共計服務兩千三百五十八人次,服務範圍包括玉里鎮、卓溪鄉、瑞穗鄉、富里鄉。

影片中的老病人石榮來先生今晚也來到現場,他感恩李醫師:「李爸爸,我現在沒有再喝酒了。」石先生也用李醫師鼓勵自己的話回饋給大李醫師:「你要加油,要有一顆堅強的心對抗病魔。再回來看我們。」

與李森佳醫師相差十二歲,小李醫師李晉三上臺分享與大哥相處的點滴,他們是在不同的世代成長,長兄如父,他記得是大哥帶他進入小學報到,即使後來大哥到外地念書,依舊非常重視弟弟妹妹的教育。小李醫師前陣子也發現罹患了胃癌,進行了手術,特別能體會大哥經歷化療後,身體出現變化的艱辛。

感恩會進行到尾聲,李森佳醫師的孫子,謝昌廷和謝昌鴻以口琴吹出悠揚的樂音,以一首〈青山無爭〉送給外公。李醫師的小女兒李孟芳,以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表達不捨與對父親永遠的愛。李醫師的太太李呂鶴師姊說,非常感恩,謝謝大家幫他辦這樣的一個感恩會。李醫師的大女兒李孟玲,每年過年前都會到玉里慈濟醫院,現場寫春聯與民眾結緣,並將民眾投入竹筒的所得捐出,她說,爸爸的偉大,我只能跟隨,盡量做到他的百分之一,希望他能以我為榮。

「爸~你很厲害ㄟ。(臺語)」「沒啦!稍微一點點而已啦!(臺語)」小女兒李孟芳在臺上和父親逗趣的對話,讓在座的觀眾破涕為笑。小女兒也感恩在場所有的慈濟家人,「因為你們,我才知道爸爸做了這麼多,這些紀錄,對我們家人來說,對我爸爸來說,意義重大。」大愛電視臺總監葉樹姍也轉達了上人特別交待的祝福,捧著兩樣水果屈膝獻上,蘋果代表平安,桃子則象徵著生命桃花源。

感恩會在全場合唱〈一家人〉之後圓滿,主持人李毅醫師和林靜雯護理師問李森佳醫師:「李醫師,我們以後仍鬥陣做夥好嗎?」李醫師立刻答應:「鬥陣做夥,好!」

隔天, 八月十二日, 在花蓮慈院三十一周年院慶大會上,李森佳醫師與家人也特別抵達花蓮靜思堂國際會議廳,在玉里慈院張玉麟院長與花蓮慈院癌症醫學中心劉岱瑋副主任、癌症個案管理師林英惠、胸腔內科病房張素雯護理長的陪伴下,李醫師離開輪椅一步步走上臺,李醫師對自己的寡言致歉:「我姓李,平常不喜歡說話,就比較閉俗(臺語「害羞」),講話困難,講不到幾句話就停掉了,放給別人去發揮就好。」簡單的話語顯現出癌症已轉移腦部的影響,但李醫師的堅毅,讓全場滿溢著不捨及感動的淚水,大家不捨李醫師年事已高卻承受著病魔的考驗,大家感動李醫師即使步履蹣跚、舉步維艱,仍堅持看診、以病人為重。

幾年前錄製的影片中,李醫師曾說,「我們醫師醫德最要緊,救到病人的命,是一件難忘的喜事呀!」李醫師心中的三個願望,往生後能捐出大體、再次見到往診的老病人、最後能見師一面,都已如願。《生命桃花源》於八月十六日晚間八點播出。上人開示時,感念這位老弟子的付出,也提醒大家要準時收看李森佳醫師二兄弟的生命故事。

二○一七年九月十四日大愛劇場「生命桃花源」播映完畢。李森佳醫師則於隔日上午七點二十五分往生,大體自高雄出發繞經玉里慈院行最後告別,於下午兩點十五分抵慈濟大學大捨堂,依願成為慈濟醫學教育模擬手術之無語良師,預計將於二○一八年三月啟用。期待人醫典範的故事能在世間傳頌,影響更多人投入與關心偏鄉醫療。

P9150029.jpg

二○一七年九月十五日李森佳醫師於下午兩點十五分抵慈濟大學大捨堂,依願成為模擬手術之無語良師。

留給世界 陽光璀璨的笑臉

文/吳宛霖、陳世淵

2002040996-.jpg

臺灣 蔡宗賢醫師

「如果每一個人,都能隨時試著去當別人的貴人的話,我相信,對!這就是我想要的!」臺灣慈濟人醫會北區志工蔡宗賢醫師,拄著拐杖遠赴印尼、斯里蘭卡、菲律賓、大陸等地義診,每個星期除了固定開業的診所,假日跟著人醫會四處義診。從二〇〇四年開始,蔡醫師還開始默默進行自己的「後山巡迴醫療」計畫,每個星期五自費搭車到花蓮、玉里慈濟醫院看診,沒診的時候,就做志工幫忙遞病歷、推床,一秒鐘都沒有浪費。

蔡宗賢曾說,自己是被「資源回收」送入慈濟的,所以更要身體力行「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但在九二一地震發生之前,蔡醫師心裡可不是這麼想的。

一九五八年出生的蔡宗賢,身為家中四個孩子中么子,得到長輩非常多的疼愛,但一歲多時不幸罹患小兒麻痺症,導致右腳萎縮不良於行。讓他儘管行動不便,卻在愛的環境裡自信成長,醫學院畢業後順利執業,雖然收入頗高,但他仍覺得不滿足。他二十歲時得知自己是B型肝炎帶原,但還是喜歡喝酒、抽菸和吃海鮮,其實就在他一九八六年開業時,他的B肝已經轉變成肝硬化。

當時的不滿足,加上對臺灣社會頗為失望,蔡醫師曾計畫帶著全家人移民新加坡。直到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蔡醫師透過電視影像,看到千萬家庭的命運毀於一旦,也在看到穿著藍天白雲的慈濟人在第一時間穿梭災區。因為這場巨變,蔡宗賢醫師感受到自己的心態開始轉變。

「其實,在九二一之前的春天、我帶兒子去了一趟花蓮,參加一個發放日,也在慈濟醫學院看到大體老師的捨身,我很震撼也很慚愧。」「原來對生命也可以如此尊重,上人是在幫我們重新塑身。」那一天,改寫了蔡宗賢對生命的看法。

「九二一」之後,他成為北區慈濟人醫會的一員。一走入慈濟,蔡宗賢衝得很快,其他志工都形容他像是「搭直升機」一樣。行動不便的他,提著他口腔義診專用、可以容納鹵素燈、機頭等牙科基本配備的「○○七手提箱」全臺走透透。除了長年前往國內偏遠地區進行醫療工作外,還參與南亞大海嘯、四川地震等等義診、發放等援助工作,甚至到菲律賓協助蓋屋。

蔡宗賢積極引導妻子加入這個他全心投入與認同的團體,更將過去購買的股票全部賣出,所得的錢全都用妻子王緯華的名義捐出,夫妻兩人在二○○三年同時受證為慈濟委員,之後更常常一起出國義診、一路互相扶持。

玉里慈院醫師人才難求,蔡醫師便自告奮勇前往,也不支薪。他的診所每周營業四天,周五前往玉里慈院看診,晚上在玉里的急診擔任志工,協助推床、遞病歷、到病房關懷病人,周六又到花蓮慈濟醫院看診,周日若有義診活動,他再機動前往。雖然生活更加忙碌,蔡宗賢醫師的心靈卻更加充實,加入慈濟後他早已改掉以往抽菸喝酒的壞習慣,也開始茹素,更努力做一個引導孩子走在正確路上的爸爸。

蔡醫師長年為肝硬化所苦,上人常告訴他「逆境就是增上緣」,就是讓他增長智慧的一個機會。蔡宗賢說,以前他拄著拐杖走在車站、公共空間,看到別人都避開他,都以為別人是「怕他」,後來才知道大家是知道他行動不便,事實上是「讓他」,讓他感受到一念之間的轉變有多巨大,心念一轉,看世界的眼光就完全不同。

二○一二年七月,蔡宗賢決定舉家遷居花蓮,服務花東地區的民眾,八月份時,護理同仁發現他臉色不佳。蔡醫師檢查之後發現肝硬化嚴重,甚至發現了腫瘤,蔡醫師的哥哥願意捐肝給他,蔡醫師轉往北部醫學中心準備開刀,但健康情況卻一直起伏不穩定,慈濟人也發起為蔡醫師祈福的活動,希望透過眾人虔誠的心念,陪這位總是將燦爛笑容送給病人和慈濟人,自己默默承受病痛的醫師度過難關。

九月二十日凌晨兩點十七分,蔡醫師在家人與法親的陪伴下逝世於臺大醫院,大體在上午八點返回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成為第兩百七十位大體老師,完成他繼續奉獻給醫學的願望。

蔡醫師曾與妻子王緯華約定,慈濟世界就是他們下輩子見面的「老地方」。他把自己殘缺的腳當作生命的貴人,多年來,以作為一個人醫會志工、一個慈濟人為榮,每一次超越極限的付出,蔡宗賢早已走在慈悲喜捨的慈濟道路上……

部落的母親

文/吳宛霖

2008011908.jpg

奉獻東臺灣的丘昭蓉醫師

一九五八年四月,丘昭蓉誕生在緬甸靠近雲南的一個貧窮小村落中,明亮的眼睛像微笑般看著這個世界;一九九○年,剛從臺大醫學院畢業的丘昭蓉,提著簡單的行囊來到花蓮;穿起白袍後,將她的青春歲月都奉獻在花東偏遠地區的部落,忠實的照顧弱勢,就像付出無所求的媽媽。

「丘媽」是熟識丘昭蓉的醫院同事對她的稱呼,「吉娜」則是部落居民給她取的名字。「吉娜」就是布農族語中「媽媽」的意思,不論在什麼地方,沒有孩子的丘昭蓉卻自然而然地變成大家想要撒嬌、想要依靠的母親。

「她一來,我們就趕快把酒藏起來,她就像我們的土地婆一樣……」海端鄉下馬部落的邱永福警員,知道丘醫師不喜歡居民喝酒,居民只好出此下策。但丘醫師從來不會被騙,她總是不說教、不厭其煩的勸,居民其實都感受得到她是真正關心。

丘昭蓉是在緬甸深山村落長大的華僑,因為從小目睹生長地醫療的貧瘠及居民所受的苦,很早就立定志向要到偏遠地區服務。而後來到臺灣受教育,臺大醫學系畢業後,在一九九三年進入花蓮慈濟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最先選擇婦產科,最後決定要照顧更廣大的民眾而轉到家醫科。一九九八年,又前進到花蓮最南、與臺東交界的富里鄉,擔任衛生所的醫師兼主任,一待就是三年。二○○一年,丘昭蓉加入關山慈濟醫院的團隊,展開了與臺東縣海端鄉的部落居民之間,至死不可分割的緣分。

丘昭蓉並支援海端鄉衛生所,只要病患需要,或是一有空就趕到病患家中探視,甚至不畏鄉下地區距離遙遠以及探視人數眾多。丘醫師也是關山慈院偏遠醫療計畫的主要執行者,從二○○一年開始,由丘醫師帶隊,搭配一位原住民護士及行政同仁,維持每星期兩次上山看診,風雨無阻。王美花護佐是她的最佳拍檔,常常在夜深人靜的深山部落,還可以看到她們倆在微弱路燈下去敲病患的家門;酗酒被族人排斥的年輕人找她訴苦,她就算心裡氣年輕人不爭氣,但知道他是用酒精填補從小被母親拋棄的空虛,丘醫師還是把他抱在懷裡;不刷牙滿口爛牙的小朋友,丘醫師也露出自己的一口白牙,和小朋友比賽刷牙。這樣急切的希望幫助原住民,起因於丘醫師曾在山區遇到一位十幾歲就開始酗酒的小男孩,最後在二十歲時仍因吐血後送醫治療回天乏術。

丘昭蓉執行的偏遠醫療計畫不但成功控制住利稻、霧鹿和下馬部落的肺結核,也篩檢出部落中的胃癌病患協助就醫,並幫居民控制高血壓、糖尿病和關節炎、痛風等問題,她更苦口婆心的勸居民戒菸、戒酒、戒檳榔,因為丘醫師不辭辛苦的努力,幾年下來山區部落肺結核和酒精問題都控制得相當不錯。二○○七年,丘昭蓉正式受證成為慈濟委員,一樣繼續一席長袍、一臉親切的笑容家家戶戶拜訪,每到山上看診,她也自己開著車廣播,用原住民語請民眾出來看病。不用說,丘醫師是東區人醫會每次義診的固定成員。

平均每三個月會檢查一次肝功能與肝癌指標測試的丘醫師,在二○○八年四月做腹部超音波,並沒有發現腫瘤;六、七月間,體重掉了五、六公斤,並發現是腫瘤。

二○○九年四月二十日,丘醫師在家人和法親的陪伴下安詳地閉上眼睛,享年五十一歲。丘醫師將遺體捐做醫學教育之用,她是在慈濟醫院服務的醫師中,第一位進入大捨堂的捨身菩薩。二○一一年九月,慈濟大學醫學系三年級師生於大體解剖課啟用無語良師丘昭蓉醫師的大體,圓滿她培育醫才的遺願。隔年二月奉龕於慈濟大學大捨堂。雖然丘醫師已經不在,但南橫沿線每個部落都留下她的足跡……

秀領菲醫愛如泉

整理/吳宛霖

2008011908234.png

菲律賓 呂秀泉醫師

「義診之前,醫師們還親自為會所清潔消毒,要乾淨到連一隻蚊子都飛不進去。」促成菲律賓第一次義診的幕後推手呂秀泉醫師回憶著,一九九五年四月七日,二十二位菲律賓崇仁醫院的醫護人員和多位慈濟志工帶著麻醉機與藥品進入呂宋島北端的碧瑤山區。當義診團隊抵達時,求診的居民早已排了長長的人龍,其中大多數的病人都是「生平第一次」看醫生。三天的義診,除了看診給藥之外,還為一百七十三位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不論是甲狀腺、皮膚腫瘤、白內障、假牙,都在克難的手術室裡完成。

帶隊的呂秀泉醫師,一九三四年出生,是在菲律賓出生的第三代華僑,篤信天主教的他是頭頸部外科專家。身材高大魁梧,外表看起來嚴肅,事實上個性直爽,急公好義,一九九五年他與慈濟第一次合作的時候已經六十一歲。

慈濟在一九九四年於菲律賓設立聯絡處,先到當時的東方大道醫院與崇仁醫院施藥,慈濟菲律賓分會首任執行長林小正一九九五年親自拜訪崇仁醫院的副院長呂秀泉,希望他幫忙慈濟在菲國從事定期義診。呂秀泉原本覺得自己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和佛教團體合作應該不太可能,但是林小正轉述了證嚴上人的一個理念,那就是「助人是跨越種族和宗教」,他覺得非常有道理,號召群醫,很快地展開第一次義診。

慈濟菲律賓分會現任執行長,也曾任菲國慈濟人醫召集人的李偉嵩就說:「沒有他呼籲這一群醫師,我們現在沒有菲律賓人醫會。我看到他的奉獻,最重要的是他敢冒這個風險,我們一出去義診,病患就是幾千人,還開刀,是在一個很困難的環境做義診。」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七日,農曆八月十五日,呂秀泉帶著菲律賓的醫療團隊成員回到靜思精舍過中秋,也是呂秀泉第一次見到證嚴上人。自此,「中秋的約定」就變成菲律賓醫療團與上人的約定。到了一九九八年,其他國家地區的人醫成員覺得菲律賓可以遠道回臺,他們當然也可以,於是,全球人醫會成員每年中秋節回臺灣團聚的約定成為傳統,而這傳統也起始於呂秀泉醫師。

二○○○年九月,國際慈濟人醫會圓緣當天,上人正式為呂秀泉授證為慈濟委員,呂秀泉說,「過去我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醫師,現在我不一樣了,現在我有這一張委員證。」對他而言,這是更重的承擔與責任。

呂秀泉回到菲律賓,繼續帶著義診團隊上山下海,常常到偏遠的無醫村,光是車程就要超過二十個小時,而個性非常認真負責的呂副院長總是事必躬親,一缺人手馬上自己跳下來做。每次義診結束,他晚上一定親自親自打電話到精舍報平安,報告當天的義診情況。他說:「天不怕,地不怕,只聽上人的話。」儘管旁人看他辛苦,但他卻甘之如飴,呂秀泉曾說:「每一次跟病人服務之後,我的內心都覺得很充實,不會覺得疲勞,也不覺得有什麼不舒服。雖然我本身有些小病痛,但每一次服務結束後,我的病就自然自己消失了……我知道我帶去的醫生也是這種感覺,因為每一次我叫他們出來服務,沒有一個人推辭的,甚至還有人生氣地說,為什麼我要去你不讓我去……」

年紀漸大、體力逐漸不勝負荷,加上雙腿也積勞成疾,呂副院長高大的身影逐漸變成花白的頭髮和蹣跚搖晃的步履,不過對於人醫會的大大小小義診或活動,他卻從不缺席,堅持走在最前頭。

呂秀泉一手拉拔菲律賓人醫會成立,讓二十多萬貧苦民眾受惠,並成功的在二○○六年底讓慈濟菲律賓義診中心落成啟用,更讓菲律賓人醫會成為實力堅強的義診團隊,足跡踏遍全國,甚至參加印尼紅溪河水患、南亞海嘯和斯里蘭卡的義診。

二○一二年八月十七號,剛巧也是花蓮慈濟醫院二十六周年慶的這一天,呂秀泉醫師向他所鍾愛的世間告別,享年七十八歲。在他帶領菲律賓慈濟人醫會的這十七個年頭裡,一共舉辦了一百五十二次大型的義診,嘉惠了超過二十萬八千多位的人。

憶及這位勇猛盡責的弟子,證嚴上人仍會繼續這每年的師徒之約,期待全球人醫歸來,中秋共聚團圓。

慧命永恆 如蓮心願

文/林慈睿、李委煌、李曉雯、林美華

20020409967.jpg

美國 林慧如醫師

二○一一年五月廿六日晚上九點四十分,美國人醫會林慧如醫師於花蓮慈濟醫院安然往生。

一九五三年在臺中出生的林慧如,一九七七年時舉家移民美國;一九八三年取得紐約大學牙醫博士學位,四年後開始在新澤西州的牙科診所執業。就在她畢業後不久,母親因病往生,慈濟人前去幫忙助念及告別式,令她非常感動。「母親往生,我非常傷心;慈濟人與我素昧平生,但他們也和我一樣哀傷。」不但義務協助處理喪事,慈濟人在喪禮圓滿後,也婉拒了為他們準備的食物……這是她對慈濟的最初印象。某次,林慧如參加志工聯誼,向一位師姊請教當志工應注意的事項。「做志工很容易、有空就來,但我要的是妳『心力』的投入。」當時她的孩子年僅五歲,心想恐難有多餘的時間可投入,結果發現身旁一位志工的孩子竟然才三歲!既然別人做得到,林慧如相信自己也可以。就這樣,她展開行善之路,賑災及義診的足跡踏遍哥倫比亞、多明尼加、薩爾瓦多和玻利維亞等國。「因為慈濟為我母親的付出,我體會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以我要去幫忙更多人。」

林慧如在一九九七年和先生朱台柏一同受證為慈濟委員,以篳路藍縷的精神在美國東北部的新澤西開疆闢土。與她一起投入慈濟的新澤西分會執行長林慮瑢回憶往昔,她倆曾經只帶一條蘇打餅乾和兩瓶礦泉水就開車往南,只為了招募更多志工。二○○四年,慧如加入紐約慈濟醫療團隊,擔任人醫會副召集人與醫療組牙醫幹事,在許多國家共舉辦超過九十場口腔衛教和義診。

當她在多明尼加義診時,對當地民眾很少看牙感到訝異,她一整天下來不知看了多少位病人,也不記得到底拔了多少牙。麻藥一打,病人就希望趕快動手拔,林慧如擔心地問:「麻了沒?」他們總回答:「麻了!麻了!」一動手卻見他們表情痛苦、滿臉是汗,停下來再問:「會不會痛?」他們又說不會,一拔完牙個個都顯得很高興。當宣布沒有麻藥不能拔牙時,許多民眾居然說:「沒有麻藥沒關係,我們還是要拔!」令她不知如何是好。由於當地居民疏於牙齒保健,牙齒是整排整排地蛀,讓她的手幾乎無一刻暫歇,「當時心想要是有更多牙醫師來參與就好了!」因此只要一有義診機會,她不但邀集美東地區的牙醫師一起參與,也希望藉由義診帶動更多醫師加入慈濟。

美國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生後,身兼慈濟志工及人醫會醫師的林慧如,是唯一拿到紐約市政府發給的通行證,進入災區第一線的華人醫師。經林慧如積極溝通後,三十位慈濟志工得以裝運冰水進入災區,提供救難人員飲用;當商家知道志工採購的冰塊是要送進災區,還請他們隨意搬,完全免費。在載滿冰塊的五輛車進入現場時,她看到已無位置可坐的志工們,竟就這麼趴在冰塊上……林慧如說,曾經和她一同參與過多明尼加義診的二十餘位美東醫師,在九一一事件後紛紛表示要加入慈濟醫療志工的行列。

慧如是開業的牙醫師,但幾乎四大志業都參與了;為了慈濟事而未曾歇息的林慧如,當無常悄悄來襲時,依舊沒有停下腳步。二○一一年四月,她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躺在病床上還堅持要分攤浴佛節與民眾結緣壽桃的費用。林慧如的先生朱台柏相當明白她的心志,為了圓滿她捐贈大體的心願,想盡辦法終於找到一家空中救護航空公司,專程把她送回花蓮。朱台柏不捨地說:「飛行二十個鐘頭躺在那個床,是很不舒服的;她的床也不是很大,就像個擔架那麼大,綁在那裡,但是她做到了。所以你說她的願望是什麼,我想很簡單,就是生生世世跟隨上人。」如今林慧如醫師已圓滿成為慈濟大學無語良師的願。林慧如短短五十八年的人生,遍灑慈悲柔和的身影,將生命的寬度和深度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