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庆方

摄影/叶唐铭

一位深受中年危机困扰的四十岁信息界实业家,偶遇慈济,2014年回到台湾花莲参加实业家静思生活营,11月3日在讲经堂圆缘时,证严上人说最后还有一点时间,就请他上台分享。依着这殊胜因缘,他知道自己找到了人生的导师,也找到了未来人生的方向。

廖威博参加静思生活营之前,居住在美国华盛顿,从二十七岁开始创业,事业蒸蒸日上,算是达到了目标,但那时的他却开始历经一场中年危机,他彷徨了五年,对于四十岁之后的自己往后该何去何从,很茫然。他描述中年危机有二类,一是四十年来庸庸碌碌,接下来何去何从?人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另一类是,他的公司已经接下许多美国联邦政府的项目,事业可以算是已经达到目标,自己也在大陆开拓事业第二春,投入房地产投资与开发,可是下一步该做什么呢?因为达到目标同时也代表着失去了目标。

直到遇见上人,在上人的指引下,廖威博才找到了人生的目标。上人对他说,医疗信息也好,四大志业体的信息也好,希望都能做升级,让信息系统跟得上时代的进步。当时他就在讲台上发了愿:“如果上人有需要,我就愿意尽力来协助。”

廖威博说:“现在我站在这里,就是因为那时在台上的这一句话,我做我所说,而今天则是要来说我所做。”全场学员感佩于廖威博的愿力,现场响起如雷的掌声。

慈济医疗法人信息顾问廖威博师兄,法号惟任,从2016年开始参与慈济医疗志业的信息系统提升项目,到现在四年了,一直留在慈济医院,一个人埋头苦干,没有回过美国,都是太太与孩子每年飞二趟来台湾探望他。

廖威博提到住在美国期间,曾经头痛了三年的时间,医师初期诊断可能是高血压引起的,为此他吃了三年的止痛药,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因为过敏性鼻炎导致的头疼,经由过敏测试,找到过敏原,找到病因,对症下药并改变生活作息,恼人的头痛才消失。

其实,许多疾病的症状,非常类似,但致病原因大不相同,如果能将症状汇整,通过大数据平台整合各种公开的在线信息、医院的病历信息,加上医疗教科书与药典内容等,再运用疾病分类的编码,透过人工智能推理引擎与搜索引擎的分析,在医师做疾病诊断时提供可能病症的建议,会让疾病的判读更加快速与正确。而这正是慈济四大院区目前正与华硕AI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合作的医疗人工智能重要项目。

大家常说科技进步会冲击到医疗产业,但他认为,科技与医疗是相辅相成,互相引领,因为人工智能能够加速医疗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精确的数据分析结果,更能带动医疗的研究与创新。

廖顾问进一步解释何谓医疗大数据,如何运用在医疗临床与研究分析,这一切都要感恩计算机硬件技术的突飞猛进,原本需要占地广阔的超级计算机花三天才能处理的数据运算,现在可能一台手机的仿生芯片就可以做到。

开始投入医疗信息之后,他才了解到医师每天要开非常多的各种单据,要把手写病历转换为电子病历,要选择哪一种疾病编码?要如何使用自然语言处理,让机器听得懂人话?要如何做到AI医疗影像判读,需要至少五位专家协助判读,回馈给机器,训练机器做运算,关键词的设定也很重要,选定重要的关键词之后,机器才能进行更精准的搜寻与演算分析,机器越聪明,就能给出更精准的判读建议,协助医师提供更快速精准的治疗。

像是目前在进行的“14天非计划性再住院预测模型”,就希望精准分析出病人出院之后的十四天之内,因为疾病又恶化而再度住院的风险。像这类以大数据数据库与人工智能引擎分析数据的正确性与效能提升,需要医护专业人员投入与回馈,才有可能成功。为此廖威博每天平均参与五场会议,随时讨论并解决各个项目推动时遇到的各种问题。

但将数据变成信息,最后变成知识库,真的产生了智慧了吗?

与人互动多,烦恼随之而来。答应要回慈济帮忙的一年间,他将美国的公司交给专业经理人,又关掉了大陆的公司,终于回到慈济,一进医疗志业帮忙,胃溃疡就发作,痛到倒在地上,不得不去急诊,才发现胃里千疮百孔,吃了半年的药,好了,过了三个月,人又进了急诊。

廖威博笑着说,虽然第一位合作医疗AI人工智能运用的台中慈院廖光福医师是肠胃科主任,可以帮他“治胃病”,但因为自己投入慈济医疗信息项目之后,“一天喜、一天忧”交替出现,一天很高兴,第二天一定会出事,百试不爽,让胃溃疡一直无法痊愈。可是当有一忧发生,经常就会有贵人出现,将一忧转变为一喜。他说,是靠着上人的法才把胃病治好了。

他体悟到要学会把烦恼放下,从一喜一忧,一忧一喜,最后练就不喜不忧,不忧不喜,不是变成了冷血动物,而是内化,转念去化解所知障,问题自然会有解决的方法。

医师们常说,治疗只能医治“果”,更重要的是能改变致病的“因”,例如一定要改变饮食与生活习惯,减低压力等。廖威博很认同,“因为生理影响心理,心理影响生理,产生各式各样的症状,医生都是在找出我们的病因,而上人的法、佛陀的法教导我们,真正的病因在我们的心里,心理照顾好,我们的病就会好了。”廖威博说,当烦恼不再出现,胃疾自然慢慢痊愈。

廖威博感恩上人教导他,对的事情,做就对了,秉持无私,去我执,有善解才能包容,用慈悲去面对所有的冲突,才是最大的智慧。

摄影/杨凯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