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玉蘋 攝影/吳雪慧

來自馬來西亞雪隆的蘇毅醫師,是馬來西亞大學醫學院教授,今年是他第五次參加人醫年會。

來自馬來西亞雪隆的蘇毅醫師,是馬來西亞大學醫學院教授,也是該校無語良師中心的總監,在大馬地區積極推動大體捐贈。他已連續參加四年的人醫年會,今年是第五次參與。這次,他更帶領13位醫護同仁及學生前來,其中包括回教徒、佛教徒及基督教徒;此行也預計參訪慈濟大學。

蘇毅醫師說,馬來西亞是個融合很多不同種族的國家,因為宗教信仰的因素,捐贈大體及器官的風氣不盛,當地無語良師的大體捐贈,則多數來自佛教徒。另外也有些人透過報章雜誌,得知大體捐贈對醫學研究的貢獻,支持這樣的理念而主動詢問並捐贈。也因此因緣,他有機會認識證嚴法師及慈濟,並非常敬佩慈濟大愛無私精神。

2012年,馬來西亞大學與慈濟大學簽屬合作備忘錄。過去,馬大醫學院解剖教學所需要的大體,大都購自國外,在他認識了慈濟「無語良師」的捐贈過程後,也開始在馬來西亞推動並宣傳大體捐贈。

之後,正式與慈濟大學合作,更引入慈大「無語良師」解剖課的課程設計。讓醫學生認識大體捐贈的過程,並需透過家訪,去瞭解大體老師的生平事蹟,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讓學生去思考,除了醫病關係外,為什麼這些大體老師在往生後,願意貢獻己身來成就醫學研究;而學生從中獲得的感動,也提升了他們的醫療人文素養與慈悲心。期望未來的大醫王都能心懷「仁醫仁術」,為社會貢獻良能。

年年學習與充電

蘇毅醫師是在2004年的南亞大海嘯後加入人醫會。因為馬來西亞與印尼鄰近的地理關係,讓當時參加骨科學會的蘇毅,不忍重大災難中受苦的民眾,而想就近前往協助災民,也因此機緣而接觸慈濟人醫會。

讓蘇毅佩服的是,慈濟在世界各地賑災,都是長期的陪伴,即使急難期過後,不論在災難的半年或一年後,慈濟人依然持續陪伴後續漫長的重建之路,有別於其他慈善團體,於是,蘇毅在隔年就加入慈濟人醫會的團隊。

每年回臺灣參加人醫年會,蘇毅最想學習的有三個部分:一是學習新的醫學知識、二是抄刀的技術、三是醫療人文,包括如何更貼切的給予病人及家屬關懷、怎麼去做一個好醫生,以及學習一些具體的教學方法。每年參與也總讓他收穫滿益,持續在這條人醫路上精進。

蘇毅醫師每次參與人醫年會,總是聚精會神的聆聽,學習怎麼去做一個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