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翠容、李志成

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分享慈濟教育志業的影響力。攝影/鄭村池

9月13日,甫於八月新任慈濟大學校長的劉怡均,在花蓮靜思堂的講經堂與「2019年慈濟國際人醫年會」學員分享「教育志業的影響力」。

志業緣起 教育完全化

「教育是社會的根本,慈濟教育是完全化,從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劉怡均強調,慈濟教育「當然包括社會教育」,有能力的人應當去支持弱勢的人,陪伴該陪伴的人,讓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這樣社會才會平和。

劉怡均說,早期東部的生活貧困落後,多數家庭靠賣女兒籌錢。「剛到學校的時候,有時候開車出去逛逛,我真的看到有新成屋外貼著紙條『我們是努力工作蓋的,不是賣女兒蓋的』。」看到這樣的紙條,她頓時感到很心酸。為了幫助這些不幸的孩子,也為了培育慈濟醫院的護理人才, 證嚴上人決心成立慈濟護專。1989年,慈濟護理專科學校創立,也就是現在的慈濟科技大學。有了護理人員,但是醫生難求,為了培育良醫、仁醫,上人於1994年成立慈濟醫學院,後來增加系所成為今天的慈濟大學。為了慈濟醫院大醫王、護理人員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慈濟中小學於2000年成立;在2005年成立泰國清邁小學,2011年在印尼雅加達成立印尼慈濟學校。

劉怡均表示,慈濟教育完全化,秉持著「向下扎根、向上茂盛」的概念,不論是慈大、慈科大或是托兒所教育出來的孩子,他們的氣質就是不一樣。「有一天,送巧克力給同事就讀慈濟幼兒園的孩子,小孩竟然會雙手合十說感恩。」她補了一句:「小孩還接著說,如果再有巧克力,還會再感恩。」講經堂裡迴盪起一陣笑聲。

慈悲喜捨 以志工精神育人

慈濟所有的學校的校訓都是「慈、悲、喜、捨」,慈是清淨無染、怨親平等的大愛;悲是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憐憫;喜是得正知、持正念、走正道的輕安;捨是無尤的付出、無怨的服務。劉怡均分享,慈濟的教育是不僅要教育出有專業能力的學生,也要教育出能以志工精神奉獻社會的人。

她話鋒一轉,提及26年前自己在學校籌備階段就來到慈大,記得到了學校開幕前兩天,校園整個地面還滿是泥濘。一群志工如菩薩湧進,連夜趕工鋪上連鎖磚及大石板,才能在短短兩天內鋪平地面,讓學校得以順利開幕。這一幕讓她很感動、很難忘懷。當她變換「before and after」的照片後,滿場也嚮起了喝彩的掌聲。

掛著自信的笑容,劉怡均說:「慈濟大學不是國立也不是一般私立學校,它是全球慈濟人的公立學校。」慈濟大學已經25歲了,如今第一屆的畢業生已經分布在各個醫院中。目前學校有醫學院、教育傳播學院、人文社會學院、國際跨領域學院,及天空學院,慈濟教育是以人文為本的教育志業,教之以德、以禮。

慈濟大學醫學生跟隨人醫會投入義診,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與慈濟志工一同挨家挨戶訪視,見苦知福;學生在這裡看見貧、病,看見暗角人生因為愛而有了希望。這群未來醫師們也更加了解,將來行醫所要承擔的責任與使命,讓專業發揮更大的價值。「為什麼要帶學生去做服務學習?學生雖有專業之長,但是在大學時期如果他們沒有見苦知福,沒有為需要的人服務,他們將只能成為一個醫生、護士、記者……他們怎能了解窮苦人的痛苦?」劉怡均分享學生到各處的服務,甚至能帶動當地的小孩,成為他們學習的對象和典範,在他們心裡種下進慈濟大學就讀的願望。

堅持特色 影響力的奧秘

「英國劍橋大學創校809年,哈佛大學建校幾年?已經383年!」相較之下,25歲的慈濟大學還是一個嬰兒;依據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中十一項評比大學對社會的影響力,今年慈濟大學在世界76國,462所大學中,脫穎而出:在全球排名67名,亞洲第十名,全臺灣第一名。

「到底慈濟大學做了甚麼?」劉怡均說,「這是因為上人的教育理念超越聯合國的發展目標三十年,這就是以法脈為根本,以佛教為出發的教育。」她指出,學校要學生穿制服,鼓勵學生到海外,到偏鄉當志工,到老人院聽老人的心聲,淨灘、提倡蔬食,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帶環保餐具等,學生們做志工的體驗就是人生的體悟。「學生在實務中學習才能讓專業發揮更大的價值,看見病苦的人生,看見人間有愛。」劉怡均堅定表示,慈濟大學學生的服務力很強。

慈濟大學不只在人文方面有傑出表現,在教育國際化和學術研究領域也是成績斐然。校園裡國際學生已從百分之三達到現在的百分之十,在校園裡隨時會遇見不同膚色的學生;而大體解剖,無語良師的模擬醫學,更是世界知名的亮點。

在播放的影片中,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帶來對慈濟大學的祝福與勉勵,他讚歎慈濟大學在急難救助的貢獻與對弱勢的獎助都名列前茅,但是他更提醒:「排名是一時,校務才是永久,要持續發展固有特色讓世界變得更好!」劉怡均校長表示,因為堅持所以獨特,因為獨特才能發揮影響力。她期望人醫年會成員,能將這分善帶回自己的國家播撒善的種子,遍植福田。

目前任職花蓮慈濟醫院小兒科的學員長張宇勳,是慈濟大學第一屆畢業生,他在校長分享後說:「感恩慈大的照顧指導,讓自己受到很好的薰陶。」他表示,慈大醫學生都有一個特性,那就是都很任勞任怨,具有照顧病人的人文精神,在臺灣社會貢獻很多,他以發揮慈濟精神與大家共勉。

劉怡均校長請大家拍下螢幕上的條碼,就可上連到慈濟大學的網頁,了解所有相關資訊。攝影/林家如

聽到一些教育上的趣聞,學員們跟著露出笑容。攝影/林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