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翠容、李志成 攝影/林家如
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帶大家回到九二一地震那一年,回顧慈濟人動員的精神。
「因為時間的關係,今天我只和大家分享一個主題。」9月13日下午,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將以20年前臺灣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為題,帶大家回顧慈濟人動員的精神。
「因為我沒有參與,要講九二一震災,慈濟人賑災的模式,其實我心裡有一點心虛。」顏博文表示長久以來,因為拜讀與聆聽很多回顧,自己也有些心得;但卻擔心自己修養不足,會成為障礙別人的「鐵板」。
顏博文以兩個「為何」開啟今天的分享內容。「為何很少談法?」顏博文謙虛表示,「我比較喜歡談科技、永續,我很少談法。」因為怕自己認為自己「見山又是山」、怕自己「不求甚解誤人子弟」、怕自己「說的」比「唱(做)的」好聽。
「為何常談永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宇宙間都有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生住異滅,都會有永續的問題。他以臺灣企業譬喻,中小企業平均壽命13年;百大企業30年;而全球五百大壽命41年,像柯達(Kodak)持續了130年,諾基亞(Nokia)雖然仍存在,但目前已很少人使用它的產品。
在世界上有法脈、有制度的組織,比較能永續;像全世界人口,基督教有33%,回教20%,印度教13%,佛教6%;耶穌傳道3年.佛陀傳法49年,但是目前世界上基督教信徒最多。佛教創立早於基督教五百多年,文史紀錄的方便性差異很大,所以證嚴上人特別重視要回顧感恩,要把文史保留下來,不然如何能將法脈傳承延續。
「『永續』是永遠都有續集,但是不會自然擁有,關鍵是在『組織』是不是能持續發揮它的『社會影響力(SROI, 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或稱社會投資報酬率)』;引起社會共鳴、共識、共行,才能永續在社會運轉。」顏博文在進入慈濟之後,發現慈濟有太多好的理念與模式,但是外界知道得太少。就如他在十年前加入慈濟,也不知道慈濟在九二一震災之後,為災區重建了51所學校。他感慨表示:「這個資訊的穿透率太低了。」
他又提及,一般企業組織追求的是公司短期的獲利,不像非政府營利組織(NGO),就如同慈濟也是其中一員,是著重大愛、慈悲、利他、福報、功德等慈善事業。
相對於企業,慈善的價值該如何衡量?如何取得平衡?都是我們需要定位的問題,定位正確才能永續發展。顏博文執行長語重心長地表示,傳統評量無法完全表達非營利組織的價值,目前正在推動以「社會投資報酬率」來量化慈善的貢獻;你帶給別人快樂,解除他人痛苦,翻轉了一家人,這要如何量化成「錢」來告訴別人,投入一元給慈濟,可以產生多大的社會效益。也就是以考量投入的成本將能夠創造社會多大的效益,並以成本效益的方式分析其影響力,顏博文期望今年年底能有機會對外公布結果。
顏博文表示,慈濟四大八法與聯合國所推動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能完全相對應,讓他非常佩服上人的遠見,「慈濟有很好的模式,很好的精神裡念,表現非常突出,有感動、有成果、有時效性,都值得與大家分享;像慈濟的無語良師、國際賑災、以工代賑,慈濟模式一定要全球認證。」聯合國的以工代賑就無法如慈濟模式一樣成功,因為他們沒有法脈,靜思法脈為佛教,內修誠正信實;慈濟宗門為眾生,四大八法都是宗門,希望能多多對外發表、分享慈濟模式,以得到更多人的共識,一起參與、共享。
實踐慈濟價值
資料顯示,2018年度慈濟志工動員數超過一千八百多萬人次,全年度受益人次超過三千萬人次,這樣的社會價值如何弘揚?顏博文表示,慈濟志工的五項特色是無償、自費、自假、自禮、自捐,以2018年度無償所產生的經濟價值超過一百二十億,約為慈善總支出的兩倍;慈濟志工的自捐,令人感動,捐善款、物資、土地、房子、骨髓、大體……這樣的組合,全世界找不到和慈濟一樣的組織團體。
2016年第四屆慈濟論壇中,哈佛大學商學院社會企業計畫聯合主席赫曼‧李奧納(Herman B. Leonard)教授提出,慈濟在面對災難發生時,什麼因素讓慈濟具有特別快速的動員能力?李奧納教授認為慈濟並非以目標達成為導向,而是為實踐其核心價值而動員;又為何能如此有效的去應對大型災難的高度不確定性、紛亂、紛擾、壓力的局面?他的觀點是,慈濟運作並非計劃導向,而是其核心價值的承諾導向。
慈濟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內修誠正信實、外修慈悲喜捨;顏博文說,他看到證嚴上人多年來的身行始終如一、以身作則。
1999年的9月21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發生的大地震,造成臺灣中部嚴重毀傷,上人的悲心幫助援建51所學校。顏博文說,聯合國人道救援協調機制:防災、減災、備災、救災、應變、復原、重建,與慈濟賑災的「六安模式」雷同,而慈濟的「六安」又較為廣泛,包含從災變發生時進入災區的安身、安心、安居、安學、安生、安養森林。
大地震造成二千多人的往生,五萬多間房屋倒塌,損失新臺幣三千多萬元,慈濟啟動應變、復原、重建,賑災三階段行動;應變包括急難物資援助、急難醫療援助、物質熱食發放、應急金發放、心靈膚慰;三種復原工程包含生計復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復原、居家復原等;三項重建工程是九二一希望工程、健康工程、公共工程。
有人說,每次災難現場最先看到的是慈濟人。顏博文說,慈濟人每每走在最前,做到最後,讓人見證到慈濟志工投入的力量,是一股動人的愛的篇章。
最後,顏博文談到,上人常說走路要輕,怕地會痛,就是不捨眾生;慈濟是「社會使命」導向的組織,「委員」是承接上人的委託,圓滿使命的組員。他與年會學員共勉,要肩挑「為佛教、為眾生」的使命,慈濟路上永不退轉,付出無所求,還要說感恩。
顏博文執行長正推動以「社會投資報酬率」來量化慈善的貢獻,希望讓社會大眾因此更理解慈濟慈善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