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翠容、李志成
「以前我們就知道高僧大德的傳記,透過演繹高僧的行誼事蹟來宣揚佛法,這對傳統戲劇歌仔戲是非常不容易的……」司儀許斐莉指出唐美雲老師最近的新書《人生的身段》中提到,她在21歲時曾想出家,現在卻以一個出家人的角色來演繹高僧大德的生平事蹟。許斐莉邀請學員們以掌聲歡迎這位臺灣之光,行政院文化獎得主唐美雲。
以戲傳法 看戲入法
「在錄製《高僧傳》之前,另外一個節目叫《菩提禪心》,演繹的故事是由上人開示的《無量義經》、《法華經》等改編成戲曲呈現。」唐美雲說起在大愛臺演繹的緣起。
從《菩提禪心》到《高僧傳》,上人期待以戲傳法,藉著戲劇把佛法注入戲曲中,讓一般民眾能夠簡單、輕鬆、清淨、方便地看戲入法。
唐美雲提及從《菩提禪心》到《高僧傳》的轉型,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需要為歷代高僧作傳,因此劇本的撰寫就歷經了三年,再經一年半錄影的籌備,終於在2016年開始播映《高僧傳》。
演繹高僧故事 態度用心恭敬
「《高僧傳》的第一檔戲,主角是鑑真大和尚,是一部很動人的求法、傳法、傳戒過程的故事。戲要開拍的時候對我們是一大考驗,大和尚六度東渡日本,我們要準備船隻,而且是大船,在臺灣拍古裝戲會受制於場地……」唐美雲憶起當時拍攝的種種,在棚內錄製,必須竭盡腦汁想辦法呈現乘風破浪的感覺,這時可說是傳統與科技的結合,傳統戲劇團員進到藍幕背景的虛擬攝影棚拍攝,再運用電腦後製特效。「我們帶『片花』回精舍,請上人慈示……」她分享當時上人問及,在風浪中,這艘船這樣搖晃,為什麼大家的衣服都不會飄?長衫都不動?
「劇組再進到虛擬棚,讀秒以後,前面整排的電風扇一吹,長衫想要不飄都沒有辦法!」再次請上人慈示,「但是」上人又說了,遇到暴風雨看到風雨飄搖,坐在船上的人雖然長衫飄飄,但是人沒有隨著船動。唐美雲說:「臺語『電視』兩字代表的音意,就是一閃而過;既然看不清楚,就不必那麼講究,但是儘管只有兩、三秒鐘的畫面,上人還是要大家抱持用心恭敬的態度錄製高僧傳。」
下個月(2019年10月)將播出元曉大師的故事,至今在韓國仍被視為聞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元曉大師改變了韓國佛教信仰的階級藩籬,因為當時的韓國只有皇室才能信仰佛教,元曉大師把佛法注入歌曲,教不識字的平民吟唱歌謠,讓每一個平民老百姓都有機會親近佛法。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權不過十年。」唐美雲分享在韓國慶州崔氏古宅拍攝元曉大師傳記,看到崔氏家族傳到現今第13代,他們仍保持「兄友弟恭、禮敬長輩」的精神。而崔氏致富的的秘訣,是來自祖先訂立的六條「崔氏家訓」。她以條列清楚的簡報與大家分享。
其一,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但不能做進士以上的官。因為官場爾虞我詐,不必強出頭。其二,每年超過萬石以上的收入,其餘要布施給社會。因為錢財夠用即可,知足常樂。其三,荒年不能擴張土地。叮嚀子孫,不能趁火打劫、賺災難錢。其四,善待過客。予人方便,可以廣結善緣。其五,方圓百里不能有挨餓的人。要有人飢己飢,人溺已溺的精神。其六,嫁過來的兒媳婦要穿三年粗布衣。雖是富貴人家,也要學習勤儉持家,並同理卑下之人。
接著,唐美雲與大家分享拍攝天竺(古印度)真諦大師時的一些小插曲。真諦大師通曉《易經》,在柬埔寨停留三年講《易經》後,才到中土(中國大陸)講《唯識學》,所以劇組選定到古稱扶南國的柬埔寨拍攝外景,盡可能還原五、六世紀時的背景感覺。
為了擬真,唐美雲老師整個造型從頭皮開始到手、脖子、耳朵、腳,全都要特殊化妝把膚色加深,她說:「這個妝加上噴槍做效果,像做巧克力蛋糕般要花一個小時,因為天氣實在太熱了,我決定在半夜著妝、換上僧服再出發去拍戲。因為柬埔寨是小乘國家,對出家法師很恭敬,一路上,要檢查證件時,每個人看到我就很恭敬,把我當成是當地的法師了。」
不畏炎夏寒冷 只為求真寫實
唐美雲接著介紹夥伴──編劇莊士鋐來和大家分享。「每次分享老師外景拍攝的過程,總是非常感動,因為唐老師為了拍攝高僧傳,真的是付出很多。」
莊士鋐提起,拍攝真諦大師傳記時,柬埔寨當地的氣溫是三十多度、四十度,唐美雲為了呈現天竺人黝黑的膚色必須畫上深色妝,而且鏡頭拍得到的任何微細之處都不能穿幫,連耳朵內和指縫,全都要注意到。「大家都知道,在這麼熱的天氣下,會不斷流汗,妝就不斷脫落,唐老師就變成熔岩巧克力,旁邊的人要不斷為她擦汗,不斷為她補妝。」
除了炎夏的考驗,寒冷的考驗也是少不了。從元曉大師的「片花」,我們看到的是陽光燦爛、風景優美的畫面,大師的僧服也是薄的,應該是一個天氣很好的夏日時光。其實不然,因為當時最冷時是攝氏零下七度。若是將鏡頭再拉開到可以看到旁邊的工作人員,就會形成一個非常有趣的對比;唐美雲穿得非常單薄,光著頭,而所有工作人員都是穿著羽絨衣、戴上口罩、帽子、厚手套,甚至拿著暖暖包。「在寒風中,為了將元曉大師的神態及當時的季節感呈現出來,唐老師就這樣忍著那低溫的考驗。」
為了呈現高僧大師們當時的風土民情,劇組已經到過日本、韓國、柬埔寨,未來也將到更多地方,將大師們真實腳步的足跡都帶回來呈現給觀眾。
而且每一次出外景都要不惜血本,莊士鋐提及每一場劇拍攝除了交通、食宿費用外,同樣需要三位攝影師、導演、製作、化妝師等至少十位工作人員,陣容相當龐大,也是一筆可觀支出。為什麼唐美雲願意這樣做呢?「她非常尊敬上人,對於上人任何要求,老師一定使命必達,要做到最好。」
莫做最後斷種人 傳法以命做薪材
編劇莊士鋐分享自己為唐美雲歌仔劇團編寫七位高僧劇本的重要原因,是鑒於自古以來,佛法由高僧傳承,如果法被遺忘,佛法即走向滅亡;高僧傳法為佛法延續慧命,讓大家認識佛法的奧祕與可貴。「個人嚮往佛法,希望能親近佛法並效法、學習高僧,用現代科技重新為高僧立傳,讓高僧穿越時空講法。」
他也和大家分享他寫劇本過程的困難,為了求真求實,最困難的是找資料。高僧的生平故事都經過莊士鋐嚴謹地參考很多書目,如研究論文、史書、四朝高僧傳、各類傳記等等;腳本和劇本都秉持著撰寫論文的心態來編寫。
智者大師在劇中有一句臺詞,「我以生命做為薪材,才有機會綻放出智慧和慈悲的光明。」智者大師的恩師與他別離時曾對他說,「莫做最後斷種人」;莊士鋐分享自己的想法,是這是希望智者大師能力愈強,責任愈大,必須增長慈悲心,絕對不要放棄任何一個眾生。因為《法華經》開宗明義就講,人人皆能成佛,所以必須把法不斷傳下去。
「莫做最後斷種人」,這句話成為智者大師一生傳法的熊熊火焰,而莊士鋐也帶著最恭敬的心為歷代佛法高僧撰寫編劇,為傳揚佛法盡一分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