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進輝、洪靜茹
從四位院長的身上,看見「暖男」的身影。莫三比克志工們共勉,不看過去,只看未來,慈濟就是我們的光。攝影/黃銘村
9年12日晚間課程中,大愛電視臺新聞部經理陳竹琪,邀請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大林慈院賴寧生院長、臺中慈院簡守信院長、臺北慈院趙有誠院長,與慈濟莫三比克負責人蔡岱霖對談「東非之愛」,分享參與慈濟莫三比克大型義診的學習與收穫。
2019年3月伊代氣旋重創東非好幾個國家,莫三比克是重災區之一,慈濟人隨即前往賑災,兩個月後啟動醫療援助,國際慈濟人醫會團隊於5月19至23日在當地舉辦四場賑災義診,總共服務近五千人次。參與對談的四位慈濟醫院院長均是首度踏上莫三比克,與慈濟人醫團隊走進災區,為災民治療病痛,並且深入部落進行往診,關懷無法走出來的老少婦孺。
1976年莫三比克從葡萄牙殖民獨立,持續近二十年的內戰,直到1994年才達成和平協定。當地基礎建設不足,教育不普及,醫療資源嚴重缺乏。莫三比克面積是臺灣的22倍大,有近三千萬的人口,2018年統計卻僅有4400多位醫師,其中70%集中在都市區,鄉鎮地區多依賴巫醫,很多人更是從沒見過醫師。
林欣榮院長表示,以此次義診的地區來說,一個郡只有四位醫師,卻要負責照顧相當於整個花蓮縣面積大小區域的民眾健康。交通不便與費用偏高,也影響民眾就醫的意願,而必須長期忍受病痛,甚至因為小病延誤就醫而往生。災後瘧疾與肺結核等各種傳染病嚴重,更是雪上加霜,當全球媒體已不再關注東非時,簡守信院長說:「雖然幾乎被世界遺忘,但是他們並不孤單,因為慈濟人仍然牢記那片苦難的大地。」
趙有誠院長不捨莫三比克百姓「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有傳染病奪走他們的生命」。他提到看診時,有一名年輕女病人非常的虛弱,伊代災後沒有藥供給愛滋病患者,她又發病,加上患有結核病,已是瀕死狀態,翻譯志工告訴他:「我們可能要想辦法給她抗結核病的藥物,讓她不要傳染給別人。」看到這樣的景象,讓趙院長感到能力有限,「義診服務之外,更重要的是去了解他們需要什麼,因為慈濟人的愛是延續的、永遠的,相信上人也會帶領著我們持續去關懷」。
當地醫師薪資不高,也缺乏就業機會,但是此次義診中仍有數名當地醫師一起加入看診行列,而天主教大學健康醫學院的院長莫妮卡醫師,是此次義診合作的主要窗口,她也帶著醫學生們參與,在義診現場協助翻譯並且跟著慈濟人醫會的醫師學習。
莫妮卡院長也向趙有誠院長分享了在慈濟莫三比克義診所看到的三個感動:
第一是看到穿上慈濟志工背心的莫國人民主動幫助別人;第二是看到醫療團隊的互動,相處平等、沒有階級之分,就像一家人;第三是看到花蓮慈院婦產科陳寶珠醫師,以醫學中心服務的品質,非常仔細地對每一位孕婦產檢、衛教,是自己和所有莫三比克醫師的導師(mentor)。
「雖然短期用藥,無法解決長期的病痛,然而愛就是最有效的藥,一個關懷的眼神,甚至一次真誠的擁抱,就能化解病人心中的苦悶。」簡守信院長說,如果義診能夠讓其他人也願意投入,甚至帶動其他團體同來參與,讓愛的漣漪不斷向外延伸,就能發揮影響。
賴寧生院長曾問過當地的醫學生,如何面對這片土地上如此高密度的傳染病?對方回應了一個簡單又謙卑的心願:「我們期望明天能夠有一點點改變。」而慈濟醫療團隊到莫國做義診,其實也在散布醫療的種子,給更多需要的人,點滴付出期能讓改變成真。「苦難的眾生,是菩薩修行的道場;沒有病人,就沒有醫生。」賴寧生院長強調,走入苦難之地,更能幫助醫者看見自己行醫的堅持在哪裡,「史懷哲是醫師的典範,而苦難的眾生,就是史懷哲的老師。」藉此勉勵同輩與後進。
見苦知福的林欣榮院長,義診歸來仍持續思索著,希望能找到簡便、價格又合理的療法或藥物,幫助莫國人民對抗各種傳染病,更感恩岱霖、迪諾帶領著當地慈濟志工持續的守護。「病人是我們的老師,每當去有苦難的地方義診服務,帶回來的盡是滿滿的感動,也藉由一次次的行動,不斷淬鍊自己的『慈悲利他心』,幫助自己更有能量去付出」。
大部分的莫國人民不曾聽聞佛教,一場水災牽起了與慈濟人的互動,進而接觸到佛法,也許宗教信仰不同,但是接受到佛法的滋潤,生命也有了轉變。「看到當地民眾的樂觀單純,看見醫療團隊的團結互協,也看到未來翻轉非洲的希望。」簡守信院長寄予祝福。
蔡岱霖感恩人醫團隊用醫療之愛陪伴莫國人民走出苦難:「從各位院長的身上,我們看見『暖男』的身影。我們也與志工共勉,不看過去,只看未來,慈濟就是我們的光。」
9月12日大愛臺新聞部經理陳竹琪,與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大林慈院賴寧生院長、臺中慈院簡守信院長、臺北慈院趙有誠院長,與志工蔡岱霖對談「東非之愛」。
聽著對談,學員看見苦難眾生,也見到當地民眾的單純可愛,四位院長與志工娓娓道來,有笑有淚的故事,讓學員留下深刻記憶。攝影/黃銘村
慈濟志工蔡岱霖感恩全球慈濟家人,作為莫三比克的堅實後盾。攝影/鄭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