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修宜
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團隊林盈宏總監以「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及醫療應用」為題介紹AI人工智能在醫療上的應用。攝影/陳忠華
9月12日的課程上,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團隊林盈宏總監以「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及醫療應用」為題,與學員分享神奇的人工智慧(AI)將讓未來醫療環境變成什麼樣貌。
林盈宏總監先簡單介紹什麼是人工智慧,他表示人工智慧的概念從1950年起萌芽,希望電腦能具備和人腦一樣的思考能力;起初是人類要教電腦各種辨別的特徵,教機器怎麼學習(Machine Learning);現在則是進步到可以給電腦很多圖片讓它有能力自己學習,稱之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現在人工智慧在醫療上做最多的應用,是以醫療影像偵測病灶,進而協助診斷,未來更能做到提供治療方式進而預測病人未來反應。林總監列舉海內外各式人工智慧在醫療上應用的實際案例,例如用AI技術用在眼底鏡偵測視網膜,可以標出病徵位置,有效協助醫師診斷糖尿病。AI醫療應用範圍廣泛,包括偵測皮膚病灶、病理切片檢查、基因檢測等等各式各樣的醫療輔助工具,AI技術可以取代醫院裡很大一部分勞力密集的工作,更可以協助醫師診斷。
林總監並提到臺灣在這方面的應用優勢:一是病歷電子化,透過全民健保擁有大數據資料,二是臺灣資通訊產業技術發達,三是注意病人隱私,思維以人為本。林總監強調,重要的是要當個會用人工智慧技術的醫療人員,懂得在醫療流程裡運用電腦偵測幫助臨床任務,他更鼓勵大家要用心去了解這項技術。
林俊龍執行長結語時勉勵,醫護人員不用擔心會被機器人取代,AI是機器,機器無法對病人負責,醫師臨床考量拿捏判斷,不是機器可以取代的,他強調,身為醫師,更重要的是能夠傳遞愛與關懷。
課後,來自菲律賓的牙醫師張麗真說,林總監對AI未來的趨向講得非常清楚。「AI技術讓醫生省去很多背誦記憶的力氣,集中精力在診斷病情;對於新進醫師而言,電腦具備的數據是前輩經驗的總和,也很重要。」張麗真也表示,現在牙醫都會使用數位化牙醫系統,甚至可以模擬做牙結果,和今天談的資訊科技其實是類似的科技應用。
來自馬來西亞新山的李慧嫻是麻醉科醫師,上課時非常專心,不停地拿起手機拍投影螢幕。這堂課讓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AI不會取代醫師,只會取代不懂得使用AI的醫師。」已從公務單位退休的她,目前除了在醫療院所兼職,也在醫學院授課。「現在的學生要面對的是,三、五年間就快速改變的各式AI應用的治療方法,身為老師,當然要更用心吸收新知,才能和學生們分享。」李慧嫻接觸慈濟不到一年,第一次參加人醫年會,她滿心歡喜,直說這趟來得很值得、很有收穫。
課程上介紹了許多國際上重要的醫療平臺,內容豐富,學員拿著手機記錄下來。攝影/鄭村池
AI技術在醫療上有各式應用與發展,海內外學員透過翻譯認真聽講。攝影/陳忠華
來自馬來西亞的麻醉科醫師李慧嫻用心學習新知。攝影/鄭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