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翠容、李志成、羅月美
中區人醫會紀邦杰(中)、陳偉宗(右)、廖長州(左)醫師分享中區義診的現況,以及關懷病患的醫療人文。
在醫學教育及學術研討會中常見「跑臺」或「跑站」的報告方式,此次大會也運用到「人醫紀實」課程。9月12日下午講經堂第一階段「人醫紀實」課程結束後,即由各隊輔帶領學員們跑站聽分享,菲律賓、澳大利亞、泰國、香港與臺灣等各站都有代表駐站分享,學員們若時間有限,可自行選擇想仔細聽的該站駐留久一點時間,或是蜻蜓點水的方式,多聽到一些國家地區的義診足跡。
來到泰國站時,螢幕上播放一段義診畫面之後,泰國成員詹婉婷先分享自己參加人醫會義診的感動,接著由王鐘賢師兄分享泰國成立人醫會的歷程,2014年當時人醫會只有十位志工,需要醫療服務的難民卻從兩千人增加到七千人,聯合國無法負擔為這麼多難民服務,而由美國國務院提出請泰國慈濟人幫忙照護的需求的經過。
菲律賓站,直立式電子海報機播放著影片,艾莉莎‧坎德拉(Alyssa Candela)站在海報機旁同步分享,她說:「一位患有眼疾的女孩常常到義診醫療站做志工,後來菲律賓人醫會醫師發現她也需要開刀,主動幫她治療。」艾莉莎說,影像裡那位年輕女孩感恩慈濟的幫助,成為菲律賓的社工,「那位有福的人,就是我自己」。
澳洲站,由盧以欣醫師與米卡專案遊民照護中心(Micah Projects)執行長凱倫‧瓦許(Karyn Walsh)女士分享由二個單位合作成立「聯合義診中心」的運作模式。
來自馬來西亞的陳昔如表示,以往不知道在澳大利亞也有為遊民做義診服務,澳大利亞是一個很美的地方,慈濟志工把愛給需要的每一個人。從事研究幹細胞生物科技的陳昔如,在此次人醫會看到慈濟的種種事跡,很感動,也學習很多,她說:「想要加入人醫行列,回去後要問慈濟志工,填表格資料,希望能盡快成為人醫一員。」
「去年(2018)做了兩次大型義檢,惠及四百多位民眾。」香港站,由陳家禎與學員們分享香港人醫會的服務概況,「上人說要『莫忘那一年,莫忘那一群人』,香港的醫療志業起步是不容易的……」他說起香港醫療志業的歷史。
2008年,香港慈濟人醫會成員在天水圍舉辦第一場義檢,正式啟動香港醫療志業。「為什麼當時是在天水圍這個地方舉辦呢?」因為天水圍在香港的西北部,是一個靠近大陸的地方,是一個人口結構很特別的新市鎮,有很多新移民,居民形態也很特別,老夫少妻的組合很多,家庭問題也層出不窮,所以有「悲情城市」之稱。
陳家禎提起當時辦義檢活動尋求場地的不易,「就像人們一大早排隊買演唱會票、買限量款球鞋……」意思是,香港可用來辦義診的場地有限,但申辦的單位大排長龍。接著,一張志工們穿著雨衣,雙手合十的畫面出現,他說,因為往往只能借到露天場地,會遇到下雨的問題,大家就虔誠祈禱。「每次活動開始,雨還真的就停了。活動結束雨就開始下,祈禱的力量真的很神奇。」
香港在2016年正式成立人醫會,結合慈善,在各地區輪流辦義檢,也和香港政府及女青年會合辦義檢,針對老人失智預防的活動,以及各種講座。陳家禎最後開心地說:「今年(2019)香港人醫會有兩個第一次,第一次在香港辦捐血活動,也邁出國際義診第一步,到竂國義診。」
美國站則分享到海外義診時,如何帶動當地民眾做運動,並和大家分享衛教,並帶動現場學員們跟著他一起動一動。同在現場的斯薇亞女士(Sylvia Wihardjo)本身是會計,美國人醫會的成員,她在義診通常擔任牙科助理,美國人醫會到墨西哥義診時會進行衛教,她說:「他們要到慈濟去義診的時候才有機會看醫生,我們能教他們平日照顧好健康,是很好的事。」
紀邦杰、陳偉宗、廖長州三位醫師一起分享中區義診的現況,以及關懷病患的醫療人文,將觸角拓展至今已有十六個醫療點。大中區的人醫會在紀邦杰醫師的帶領下,利用假日從苗栗、臺中、南投到彰化,針對弱勢族群,例如:街友、腦性麻痺、植物人、脊損病友,以及偏鄉長輩義診關懷。
陳偉宗醫師分享,已往生的黃淑賢醫師號召年輕的學弟學妹,親自帶領他們前往創世基金會義診。即便是大年初五,黃淑賢醫師也沒有休假,仍舊帶領牙科團隊前往創世基金會義診,有人問:「放年假也需要去嗎?」黃醫師回說:「人家也沒有叫我們不要去啊,為什麼不去呢?」堅持照護病患的心,沒有放假。
中區人醫會也與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合作,共同關懷「馨生人」,廖長州醫師分享五年來,人醫會利用中秋或春節前夕,送上滿滿的愛,希望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希望家屬有力量走下去。
北區人醫會范文勝醫師
北區人醫會范文勝醫師分享新竹區人醫會在「失智、失能」篩選所做的努力,並帶動了社區鄰里對長照的重視。
范文勝醫師分享「一條鞭」的篩選模式,從慈濟收案後,交給醫院再轉介給社區的診所。范醫師更進一步提出心中的願景,希望透過社區里事長的參與,讓各社區自辦一些活動,例如日間照託等,晚上可以供餐,年輕人下班後,就可以把老人家接走。這樣的社會不是很和樂嗎?范文勝醫師的願景已經在新竹關西開始進行,希望能遍及新竹13個鄉鎮。
東區人醫會站,花蓮慈院牙科李彝邦醫師則分享參加海外義診及臺灣偏鄉義診的心得與感動,他以治療前後的牙齒對比圖分享,鼓勵大家治療後都有好看的牙齒,要常常展露笑容。
泰國站由王鍾賢(右)與詹婉婷分享。攝影/詹進德
盧以欣醫師與米卡專案遊民照護中心(Micah Projects)執行長凱倫‧瓦許(Karyn Walsh)女士分享由二個單位合作成立「聯合義診中心」的運作模式。攝影/詹進德
北區人醫會范文勝醫師分享新竹區人醫會在「失智、失能」篩選所做的努力,並帶動了社區鄰里對長照的重視。
學員跑站聽分享。
中區人醫會陳偉宗醫師緬懷黃淑賢醫師,即使身體不適,仍堅持為植物人義診,且號召年輕的學弟學妹,親自帶領他們前往創世基金會義診。
東區人醫會站,花蓮慈院牙科李彝邦醫師分享最樂於見到病人治療後的露齒笑容。攝影/蔡麗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