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翠容、李志成、黃淑惠 攝影/陳忠華
馬來西亞人醫會上臺分享,左起為:葉勁言、廖晉輝、謝瑞智、董仁毅。
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人醫!2019年國際慈濟人醫年會,9月12日下午3點20分於講經堂的「人醫紀實」課程,依次由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及約旦人醫成員上臺分享。
馬來西亞 無圍牆醫院入社區 科技助居家醫療
馬來西亞團隊四位人醫成員上臺分享,首先由葉勁言醫師為大家說明目前推動的「無圍牆醫院計畫」,「這是落實無縫隙社區醫療的一部分,透過醫師、護理師、營養師、治療師、健康諮詢師、人醫會志工的家訪,再結合社區的合作夥伴——醫院、診所、藥房等醫療機構,進行完整的居家治療。」
葉醫師表示,以前去居家關懷,要靠人工提報、人工記錄,往往要花很多時間,有時會延誤病情。現在透過「居家醫療資訊系統」,志工訪視病人後,即可透過手機上網提報,接著由人醫會團隊前往看診及治療,節省時間,也能及時處理個案的病情。
葉勁言醫師強調,馬來西亞的居家治療護理可以是傷口護理、居家醫療、甚至安寧緩和療護,他以治癒一個跌傷的中年父親和為93歲阿公清洗腳傷等,說明居家治療護理的重要與效果。
廖晉輝醫師則分享,有一個老伯伯因車禍受傷後沒有好好治療,等到人醫會接觸時已是腳部嚴重潰爛,身為小兒科醫師,他雖然能幫忙清創,但傷口還是愈來愈嚴重,只好求助外科處理。也應和了葉醫師之前提到社區照護需要盡可能普及,才不會讓貧病的人把小傷口拖成要動手術才能治好。
謝瑞智醫師則分享馬來西亞為難民義診的經驗,「至2019年7月止,在馬來西亞的難民人數有18萬人之多,大都來自緬甸,少部分是羅興亞人,百分之六十聚集在西馬的雪隆一帶,由於難民屬非法移民,不僅因貧困負擔不起費用,而且會被醫療中心拒絕收診……馬來西亞人醫會為達到難民醫療服務優質化,向著六大目標努力:定點義診、病人接送服務、慈善醫療轉介、孩童疫苗計畫、難民學校健檢、社區難民流動義診等。」
「斗湖市甘榜狄丁岸的居民大都是無國籍人士,還有人從事走私、販毒等,造成外面的人一般不敢進去,這就是所謂的『黑區』,更因為貧窮無法得到好的治療,直到2014年慈濟才獲得進入做健康檢查。」董仁毅醫師分享,他們從2017年11月在這塊黑區展開二天的大型義診,2018年開始每三個月定期義診,科別也由外科、內科、兒科,再增開婦產科、牙科等做更全面的療護。斗湖人醫會由董仁義醫師召集成立,從只有二個成員增加到現在的規模,義診受惠人數已累計超過八千人次,為黑區帶來光明的希望。
新加坡 跨國義診最佳後盾
一直是海外義診主力的新加坡團隊,分享多年來義診準備及過程中的重點及心路歷程。新加坡人醫會自1999年到印尼協助義診後,學習到很多經驗,也奠定了國際義診的第一步,之後開始到菲律賓、柬埔寨、斯里蘭卡籌備及舉辦大型義診,到今年(2019)已經前進寮國,到目前為止已經服務六萬八千多人次。新加坡人醫會成員當初只有五位,至今已陣容強大,邱建義醫師幽默分享:「本來要找人(去義診)很不容易,現在想參加海外義診都要排隊了。」
新加坡人醫會深耕20載,已培育出50位慈誠委員,也鼓勵人醫會成員要多聞法、入法,例如參與水懺演繹、讀書會,投入培訓及社區健檢等,期待人醫會成員能成就自己,更加感恩惜福。”
美國 健康心覺醒
美國醫療志業執行長葛濟捨醫師首先分享今年3月舉辦「2019年慈濟人醫論壇」的過程與成果,主題為「健康心覺醒」的三天論壇,「恰巧是美國總會30周年,期待能對內凝聚、對外接引」。而論壇也真的接引很多醫師加入,例如陳英偉醫師,本來只參加人醫會的義診,但人醫論壇結束後,他發心要投入志工的行列;有一位越南裔的阮醫師是拉斯維加斯的牙醫,也在參加論壇後發心邀約更多人來加入慈濟的義診活動。
陳淑燕醫師分享她到墨西哥義診時永生難忘的經驗,「一位女士說她有一個小孩,想要帶來給我們看,請我們等她,她走了一個小時回家去抱腦性麻痺的小孩來……」美國慈濟人在墨西哥震後走入災區,陳醫師說,要親身走進去才能體會見苦知福,而今,她也看到慈濟愛的種子在墨西哥發芽。
廖進興醫師分享,紐約人醫會時常舉辦醫療講座、愛心捐血活動、義診、醫療精進營等等,並有兩輛大愛眼科醫療車可以巡迴義診。北加州人醫會由鄧博仁醫師分享,他說北加州人醫會自2008年牙科大愛車開始服務以來,2013年設立牙科固定時間義診,2017年開展中醫義診,2018年跨國到墨西哥義診,2019年到厄瓜多義診,讓團隊夥伴見苦知福,也在義診現場廣邀菩薩大招生。
約旦 援助敘利亞難民 醫願持續付出愛
約旦人醫會由陳秋華師兄帶著三位醫師上臺。阿布哈金醫師(Dr. Abdul Hakim Khedr)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參加人醫年會。」他於2017年12月5日到敘利亞難民營為兒童做扁桃體手術,2019年5月齋戒月為敘利亞難民兒童看診,也與慈濟一起到帳篷區發放齋戒月物資,「希望可以為敘利亞難民及貧民做更多服務,也代表約旦人醫感恩各國人醫會夥伴提供給約旦義診的服務。」與他同行的,還有心臟科醫師阿瑪德(Dr. Ahmed Majeed),兩位原本都是敘利亞籍的難民,在秋華師兄的接引下,一起到難民營為本國的鄉親義診治療。
阿貝爾德醫院(Al Bayader Specialty Hospital)院長歐薩瑪(Dr. Osama Atari)表示,參與慈濟義診後,他看到每個人都在付出耐心、關心、愛心,總是保持微笑,慈濟不分膚色、種族、語言與宗教的大愛讓他深受感動;約旦慈濟人不求回饋,只想付出,只問難民的需要,他深覺自己應該成為慈濟的一份子,用微笑由衷地付出愛。
馬來西亞人醫會談及照顧個案的情況,學員們看到投影幕上個案可怕的傷口,感受缺乏醫療及拖延就醫的慘況。
美國人醫會,左起:廖敬興、葛濟捨、林曼珠、鄧博仁、陳淑燕。
約旦人醫會陳秋華師兄帶領阿布哈金醫師(Dr. Abdul Hakim Khedr)、阿瑪德醫師(Dr. Ahmed Majeed)與歐薩瑪院長(Dr. Osama Atari)上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