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能情、江家瑜
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中)、副院長何宗融(左),分享以中西醫合療救腦傷病人,右為醫務祕書李毅醫師。攝影/曾永忠
2019年國際慈濟人醫年會第二天9月12日的課程主題「AI科技育人文」,首堂課由花蓮慈濟醫院醫務祕書李毅醫師主持,由神經外科、中醫、心臟外科及急診專科醫師輪番上陣,以「救腦、救心、救命-中西醫合療」為題,介紹花蓮慈濟醫院科技運用在醫療的新趨勢及具體成果。
中西醫合療 助腦疾病人重新站起
「不說,要能說;不會走,要能走;不醒,要能醒」第一段座談由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及何宗融副院長介紹「中西醫合療」如何運用在神經外科,讓病人找回生命的希望與尊嚴。
「別人問你兒子在哪裡?林老先生說他兒子在基隆的醫院當院長。」林院長以自己父親為例,與學員分享六年前父親出現失憶、行走困難、失禁、無法站立,只能坐輪椅等症狀,經過檢查發現父親患有老人常見的退化性腦部共病,經過新型腰椎腹腔引流手術搭配藥物治療,出院返家後透過居家日常復健,如蹲馬步、平衡運動、抬腳踏步走,每天早中晚各一百下,還有天天唱歌復健,經過兩個月就恢復正常,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今年已經89歲,還可以開車載著母親、女兒快快樂樂到處走走。林院長還分享父親寫信到醫院給他的趣事,「地址只寫花蓮市中央路林欣榮收,郵差還送得到!」逗得學員們哈哈大笑。林院長也與學員分享他和父親之間的醫病關係早在15年前就發生了,他為父親動刀,以鑰匙孔手術移除二公分的腦血管瘤,他說:「因為這手術比較危險,還是自己來開比較安全。」輕鬆的話語展現的是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林欣榮院長係臺灣神經外科權威,2010年榮獲美國神經治療及再生學會最傑出獎殊榮,前項獎項係第一次頒給華人。林院長表示目前常見退化性腦部共病
有腦室積水(俗稱水腦症)、巴金森病、腦部小血管疾病(俗稱小中風)及腦部萎縮等四種。針對以上病狀,經由中西醫療法,迅速地解決病人病症,重拾昔日生活的光彩。
而針對巴金森病合併水腦的治療,林院長及何副院長以案例來說明最新的治療趨勢。林院長表示西醫療法目前先採MRI影像攝影,沒有輻射性,且20分鐘內即可判定腦部病變,而後採腰椎腹腔引流手術,傷口小,風險小,且不需要開腦。在中醫部分則在病人住院時共同會診,提供中藥及針灸的治療,可以止痛、退燒、消炎及醒腦開竅等作用,病人恢復時間快,減少傷口感染的風險。
何宗融副院長表示,花蓮慈院急重症的病人在72小時內,中醫師可以進到加護病房會診,急診若需要中醫會診,中醫師在30分鐘內就會到達急診室為病人治療。中醫也可以加快病人手術後傷口復原的速度,並透過針灸為病人止痛、退燒、消炎,甚至能幫助水腦症的病人代謝腦中液體;而昏迷的病人,中醫也有醒腦、開竅的治療方式。整合的治療方式,加上院內專業的團隊,可以協助病人提早出院。
治療巴金森
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功能科主任陳新源,分享神經調控與神經退化疾病。陳新源主任先介紹巴金森病,症狀有動作慢、顫抖、僵硬等,目前藥物治療是首選,但藥物治療有極限時,還是要透過手術,目前可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調控神經來改善症狀;陳主任分享顫抖嚴重、行動緩慢等巴金森患者在進行深腦刺激術的術前及術後對照,術後的個案行動自如,活動快速,還能改善肌張力不全。
為了有效幫助病人,花蓮慈院神經內、外及麻醉科團隊合作,從2008年開始研究發展以全身麻醉方式進行手術,加上「周邊感覺神經電刺激定位技術」,可以放大或加強神經訊號,在有效降低患者壓力的情況下,幫助病人恢復正常生活,並且獲得國際間的肯定。
此外,為了鼓勵巴金森病友,陳新源主任在2007年7月7日創立了臺灣鬱金香動作障礙關懷協會,持續至今,每年舉辦音樂會、研討會與慢跑、健走等活動陪伴病友積極尋求醫療、正面迎戰巴金森病外,也不要放棄自己生活中的工作和興趣,彼此互相鼓勵、互相支持。
以精準、快速、安全來「救心」
緊接著外科部主任張睿智以「救心:精準、快速、安全」為題分享。一位86歲老奶奶因為胸悶、耳鳴的狀況,經檢查心雜音嚴重,轉診到花蓮慈院經外科部主任張睿智診斷後為主動瓣膜狹窄,以微創手術加上無縫線瓣膜為老奶奶進行置換手術,有別於傳統的開心手術,傷口小、復原快,手術時間只要兩個半小時,術後隔天就可以下床,三天後就可以出院返家。張睿智主任表示,縮短手術時間,也縮短使用心肺機的時間,進而減少肺部感染。
張睿智主任透過微電影的方式,分享籌備近四年的複合式手術室(Hybrid OR)啟用。今年(2019)二月整建專門的手術室,於六月完工,在八月已經有第一例個案,進行「經皮主動脈瓣膜置換手術」。特別的是手術室內,牆面上是一幅「佛陀問病圖」,是證嚴上人親自選定的圖樣,有了複合式手術室,讓心臟內、外科可以同時進行更精準的手術,守護花東地區民眾的健康。
急救高科技 搶救生命呼吸間
「高級心肺復甦術(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ACLS)流程簡單,但在緊急情況下,執行起來卻不容易。」花蓮慈院急診部主任賴佩芳醫師分享,遇到病人心跳停止時,團隊急救的困難點,「過去執行ACLS時,最重要是團隊工作,需要一群人各司其職,有人要發號司令、有人得壓胸、有人需給藥、有人必須做電擊動作、有人要看顧病人的呼吸道、另外還需要有人做紀錄動作,醫護人員容易因為緊張及不熟悉流程而事倍功半。」急診部因而研發出一套「ACLS資訊協助系統」,資訊系統根據ACLS流程執行計時、提示及指導,並將急救中需要運用之程序(壓胸、建立靜脈途徑、置入氣管內管、電擊、藥物種類及劑量),以點擊方式記錄,檔案上傳後同時完成醫護病歷作業。
急診團隊成員接著上臺,現場示範為心跳停止病人執行ACLS時,運用「ACLS資訊協助系統」的作業過程。賴佩芳主任說,在系統一步步的指示下執行急救動作,不會受到個人記憶誤差影響,在資訊科技協助下完成急救,不但能協助高級心肺復甦術之執行,減輕醫護同仁臨床和書寫病歷之負擔,更能確實提升急救照護品質。
來自新加坡的醫師莊穎盈,原本大學士學生物科技,因為感覺醫生救人的工作很有意義,畢業後二年到醫學院進修,就讀期間並成為慈青。因為想了解醫學人文,今年特別來參加營隊,她說,以前在新加坡做心臟繞道手術,傷口很大、很痛、 住院時間長,看到醫院不計成本引進新的技術設備,降低術後後遺症及感染機會,看到的是人本醫療。
「人本醫療、尊重生命」,一直都是慈濟醫療秉持的使命。當科技遇到醫療,為病人紓解病苦,身心安頓,將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花蓮慈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功能科主任陳新源(左)分享巴金森患者在進行深腦刺激術的術前及術後對比。攝影/詹進德
花蓮慈院外科部主任張睿智,分享如何以精準、快速、安全的治療方式「救心」。攝影/詹進德
花蓮慈院急診團隊現場示範運用「ACLS資訊協助系統」急救。攝影/詹進德
花蓮慈院急診部賴佩芳主任分享建立「ACLS資訊協助系統」的原因及實際運用的幫助。攝影/詹進德
學員專心聆聽做筆記。攝影/曾永忠
來自新加坡的醫師莊穎盈(右),看到醫院不計成本引進新的技術設備,降低術後後遺症及感染機會,看到的是人本醫療。攝影/詹進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