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宜芳 攝影/曾永忠、詹進德

張群明醫師分享外科前輩在海外義診從無到有的艱辛歷程。

9月11日結束下午精彩的分科專題研討及座談後,學員們移往講經堂,一同聆聽由花蓮慈院李毅醫師主持的分科座談回饋。

外科由花蓮慈院張群明醫師代表分享,他將外科專題及座談中學習到的經驗與感受與所有學員分享;尤其是到海外義診,找場地、設立開刀房等等,從無到有的難處,還要因應各國風土民情調整作法,隨時承接變化球,「我們要感恩『無常』及『如常』。」張群明醫師轉述前輩葉添浩醫師勉勵外科學員的話,珍惜現有的環境,用慈悲和智慧克服義診現場的挑戰和不確定性。

「希望能完成上人的願,將中醫發揚光大,香港目前正籌備成立一所中醫診所,未來要將慈濟的醫療人文落實在香港。」在中醫專題研討課程中,陳家禎看到了花蓮慈院結合中西醫,提供運動創傷、住院、急診及癌症病人另一種選擇,他說:「中西醫合療的經驗,將是香港中醫診所的參考指標。」李毅醫師回饋:「上人告訴我們,救人的方式愈多愈好,我其實也有中醫執照,就曾遇過一位腸絞痛的病人,藉由針灸讓她舒緩疼痛,中醫其實對治急症是很有效果的。」

內科組別由香港大學血液腫瘤科王鈞醫師分享,他歸納對於課程的心得,一是對於病人的照護需要多科室的合作,二是預防的重要性,不管是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三是要與時俱進,運用科技的幫助更快診斷出疾病。王鈞醫師也藉此機會感謝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特別是志工及捐髓者無私救人的愛心。

越南的陳黎阮藥劑師,雖然中文說得不流利,但仍勇敢地在臺前與學員們分享。她說:「我其實起初很擔心,因為中文說得不好,無法聽懂講師的經驗傳承,但實際上卻完全沒有問題。課程內容非常的精彩豐富,我吸收了很多經驗,包含去哪些國家須備有哪些藥品,也習得如何保護自己的方式。」

來自廣西南寧的牙醫師趙李丹,聽到不同國家地區為身障者進行口腔義診時,非常感動。她說:「我今年上半年在謝金龍醫師的幫忙下,將兩張輪椅架運來廣西,從四月開始,南寧的慈濟人將身障者帶到我的診所來洗牙及拔牙。」這次課程後,她進一步思考,平日若沒有做好預防,一旦嚴重到需要補牙植牙,不僅提升義診難度,更是浪費醫療資源,所以她決定:「雖然廣西目前只有我一位人醫,但仍要去積極做好預防這一塊。」李毅醫師感動於趙醫師積極的行動力,他說,牙痛不是病,但痛起來要人命,愛的傳染力是非常快的,相信在趙醫師的帶領下,很快便能帶出更多人醫菩薩們。

護理分科的分享代表是來自北京的林漢英護理師,她帶著在分科座談時獲贈的一本書《人形圖:全人照護之應用》與大家分享。她說對於花蓮慈院護理團隊的護理人文特別感動。她說:「我曾經為一名19歲孩子發起資源整合,進行臨終關懷照顧,最後這名孩子捐出了眼角膜,讓其他患者重見光明,他也捐出遺體作為醫學試驗,這樣的例子讓我們護理人懂得生命的價值,也更懂得護理職業的價值,未來,我要更精進,把慈濟護理的人文傳進大陸,讓更多護理人員認識慈濟。」

馬來西亞的鄭志明擔任人醫會的後勤志工,深感自己不是醫師也不是護理師,看到傷口除了打電話求救,自己什麼都不能做,但看到後勤專題分享「打造沒有圍牆的醫院」,其中,「健康守門員」的角色是後勤志工能夠發揮的功能,他很感恩慈濟醫療志業結合科技與健康照護,讓後勤志工能做更多事。

其實後勤志工永遠是人醫們的後盾!最後,李毅醫師鼓勵所有人醫學員們,「上人曾說,『愛,沒有圍牆』,讓大家一起走向全世界最苦痛的地方,讓慈濟的愛在全球都沒有圍牆!」

陳家禎希望不久的將來,香港也能設立中醫診所為民服務。

香港大學王鈞醫師感恩慈濟骨髓資料庫的成立,拯救了無數家庭。

來自越南的陳黎阮藥劑師深感人醫年會課程精彩豐富,受益良多。

廣西的趙李丹牙醫師回饋時也分享她為身障者進行口腔關懷的情形。

林漢英護理師期許自己在護理工作中融入人文關懷。

馬來西亞人醫會後勤志工鄭志明勉勵自己成為當地民眾的健康守門人。

主持人李毅醫師特別感恩後勤志工每回義診總是走在最前,更持續在當地陪伴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