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珍香、楊金燕 攝影/林家如、黃銘村
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說,聯合國於2015年發布改變世界的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慈濟已做了五十三年,在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可一一印證,足跡遍布五十多國。
9月11日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在人醫年會課程中,以「新的資通訊科技在長照之應用」為題演說。有鑑於今年人醫年會有許多第一次前來參與的各國學員,林執行長先與大家分享慈濟醫療志業及人醫會的歷史。
他提到,2015年,聯合國發布改變世界的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消除貧窮、消除飢餓、健康與福祉、確保有教無類、兩性平等…..」這十七項目標,在上人的帶領下,慈濟已做了五十三年,在四大志業、八大法印可印證,其足跡遍布五十多國。而永續發展目標要獨自達到是不可能的,需要全球各個國家有共識、共知,更需要共行,才能完成。
醫師的座右銘 最美的笑容
「天下最美是病人的笑容」,這是許多醫師的座右銘。人醫會已成立二十三年,但林執行長強調,這不代表慈濟醫療僅做了二十三年,慈濟功德會早在1972年的花蓮市仁愛街成立「貧民施醫義診所」即為貧病診治施藥。1986年,花蓮慈濟醫院啟業,至今慈濟在臺灣已成立七家醫院,本著「尊重生命,以人為本」為需要的人,拔苦予樂。更擴及世界,以海外義診為災難中的病苦者帶來光明與溫暖。
1996年,成立「國際慈濟人醫會」(TIMA)秉持「以人為本,膚慰病苦」、「以病為師,滿懷感恩」的情懷走向世界。而每年中秋的人醫團聚,則緣起於菲律賓已故的呂秀泉副院長。每年中秋節,他必帶領菲律賓的人醫會成員回到花蓮與證嚴上人團聚,因而人醫會也藉此因緣訂定中秋節聚首花蓮,進行醫療交流、專題演講、分科座談、會務報告,讓心靈充電。
林俊龍執行長分享,這二十多年來,人醫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特別是在重大災難後、也在許多資源貧瘠,醫療到不了的地方。人醫會的醫師在大樹下、在帳篷裡、在泥地上,甚至在傾毀的屋舍旁為病人看病。也在簡易的空間裡為病人開刀,儘管蒼蠅飛舞,醫師絲毫不受干擾,只想著要把病人治好。
讓他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多年前,曾有一回,在一個醫療相當落後的國家,當地人聽聞有醫師前來,竟湧來大量的病人。特別是在牙醫診療時,拔下來的牙齒是一桶一桶地裝,甚至在排隊人潮中,有位牙齒疼痛不已,隔著窗戶哀叫求救,牙醫師隨即拿起拔牙鉗子,穿過窗戶為他拔牙。讓人感佩的是,人醫團隊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總是以病人為第一,盡全力醫治,且秉持著「施比受更有福」,只要有參與,必是滿心歡喜。」
雲端醫療 讓病人安心回家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新藥及醫療技術的研發,人類的生命也比以往延長許多,使得老年人口逐年攀升,「長照2.0」因此應運而生。花蓮是全臺灣面積最大的縣市,幅員廣大,對許多偏遠地區而言,交通與就醫相對不便,「人口老化」更是當今在花蓮、臺灣,甚至是全世界的重大議題,隨著人口老化與環境變遷,疾病也會變得更為複雜,我們又該如何來因應?
過去六年來,花蓮慈濟醫院嘗試以結合雲端科技的方式,來提升醫療服務。而之所以會發展雲端居家照護服務,要從六、七年前一位想回家卻回不了家的病人說起。
當時那位病人住在安寧療護的心蓮病房,他很想回家,吵著要出院,但家屬考慮到住家沒有醫療設備及專業醫護人員,擔心沒有能力照護末期病人,堅持不願讓病人出院。
這讓花蓮慈院及心蓮病房團隊開始想方設法,要如何才能讓病人安心出院呢?
於是促成了發展「以雲端科技提供高品質及高可近性的末期病患居家照顧計畫」,透過多元的創新應用科技,來執行遠距醫療的概念。雲端資訊系統建置完成後,家屬在家中就可將病人的血壓、心跳、血中氧氣、血糖等生理變化數據上傳雲端,讓醫護團隊隨時監控病人的生理變化;病人及家屬有任何問題,也能透過視訊即時溝通。甚至如果照顧病人的外傭有語言困難,也能請印尼語、越南語等翻譯志工,即時協助翻譯與溝通。
實際執行雲端遠距醫療照護系統後,發現居家病人的再住院率明顯下降,病人的醫療費用及政府的健保支出皆大幅下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病人及家屬都非常滿意這項服務。
雲端遠距醫療的成功,也讓花蓮慈院將這套系統推展到其他的科別、推向社區;同時結合衛教,像是疾病篩檢、飲食控制、復健運動等項目,照顧更多亞健康的社區居民。
雲端遠距醫療 邁向社區
2018年,花蓮慈濟醫院在衛生福利部「健康福祉科技整合照護計畫」的支持下,結合產、官、學,以花蓮縣秀林鄉為示範推動地區,透過建置衛生所醫療資訊系統及花蓮慈院的遠距服務計畫,為秀林鄉一萬六千戶家庭健康戶口名簿歸戶。
林執行長分析,秀林鄉是臺灣面積最大的鄉,原民比例超過百分之九十,平均壽命要比臺灣其他地區低八到十歲,「他們五十五歲就算是老年人口,超過總人口百分之十七,交通又不是很方便,怎麼樣把醫療資源提供到需要的人身上,需要相當多的整合。」而此次設定的主要目標,是減少境外就醫、提升醫療照顧的可近性、完整性和效益,達到平均餘命的增加,讓失能及失智能減緩降低。
這套雲端照護計畫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跨醫療照護、社會福利、兒童早療系統的資訊收集及整合。同時培訓在地部落的「健康守門人」定期訪視,教導族人利用智慧穿戴裝置掌握自身健康,也教社區民眾如何以運動強身、如何在家做復健,延伸關懷與照護面,落實在地人照顧在地人。
整體雲端計畫則是透過無線傳輸、健康福祉科技整合照護平臺、雲端儲存三者的接合,同時引進地理資訊系統,建立並提供即時、正確的照護者資訊。「這是以醫院為中心的設定,比如病人抽血檢查或做篩檢,血糖、血脂肪等數據馬上可以回饋到衛生所、到第一線,有需要追蹤治療的病人若有狀況,都能即時反應。」林執行長說。
花蓮慈院也引進最新的智能機器人,目前仍在訓練中,機器人可以發揮陪伴、提醒用藥、監測病人的心跳、血壓、氧氣以及運動指導等功能;也能將病人的生理測量數據回報給家屬及醫師。
「我們利用這些先進的科技,希望能將醫院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帶進社區,同時降低病人及健保的醫療費用;更盼望未來能延長部落居民的平均餘命,降低死亡率,這需要長期的努力。」林俊龍執行長說。本著「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精神,結合雲端科技,這將是未來落實「長照」照護最堅實的利基。
執行長林俊龍分享海外義診時,曾在醫療落後國家,看見牙醫診療時,因看診人數眾多,拔下來的牙齒是一桶一桶地裝著。
人醫學員專注聆聽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