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家瑜 攝影/羅景譽
專題研討由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兼心臟內科主任陳郁志分享以「搶救心跳,打開心門」為題的冠狀動脈粥化硬化心臟病治療。
人醫年會首日下午,內科專題研討暨分科座談在靜思堂B1南向展廳舉行,專題研討由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兼心臟內科主任陳郁志,分享以「搶救心跳,打開心門」為題的冠狀動脈粥化硬化心臟病治療;花蓮慈院心臟內科心電生理檢查室主任蔡文欽,分享心房顫動的治療。
第二階段則由花蓮慈院內科部副主任兼血液、腹膜透析中心主任王智賢,分享「護腎、救心、守生命」;花蓮慈院腎臟內科醫師郭秋煌,分享目前透析技術的特殊應用。
醫療水電工專通血管
「我們心臟內科就像是醫療的水電工,負責修水管,就是打通心臟的血管。」心臟內科主任陳郁志妙語如珠,以活潑的方式介紹冠狀動脈粥化硬化心臟病,逗得台下學員哈哈大笑。
1998年,花蓮慈院成立24小時救心小組,至今緊急救心的個案數已經超過八百例,並且維持優質的救心品質。像是患者到院後,10分鐘內完成心電圖;60分鐘內檢驗心肌酶;及時給予雙重血小板藥物;從患者抵達急診到打通心血管平均約58分鐘內就可以完成,比國際間要求90分鐘,更快速、更確實,是以高於國際的水準來搶救生命。
急性與慢性冠心病的症狀要如何辨識呢?陳郁志說,若是出現橫膈膜以上胸悶緊緊的、胸痛、冒冷汗、感覺有東西壓迫等症狀,就是「急性冠心病」;但是出現胸悶又頭痛、牙痛,甚至昏倒,就是「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的症狀,需緊急救醫治療。而「慢性冠心病」又稱心絞痛,大都發生在運動時胸口悶,休息便可緩解。陳郁志主任提醒,高風險族群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菸習慣的人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態。
血管阻塞又有哪些治療方式呢?陳郁志說,一般使用氣球擴張術、冠狀動脈支架放置術等,血管油塊鈣化嚴重的病人,則適合使用「冠狀動脈鑽石旋磨治療」配合塗藥支架,撐開血管。
陳郁志主任提醒,常常聽到有人說「耐絞寧」舌下錠是「救心丸」,其實耐絞寧是讓血管擴張的藥物。而心肌梗塞的病人是無法靠耐絞寧清除血管中的血塊及油脂,所以無法發揮救心的效果,還是需要盡速就醫。而要預防心血管疾病,最佳良藥就是要健康飲食、多運動。
胸口「小鹿亂撞」需就醫
「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持續型心律不整,」心電生理檢查室主任蔡文欽說,心律不整常發生在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身上,男性多於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如:高血壓、冠心病、腦中風病史、心衰竭等,更是高危險群。
常見症狀有心悸、頭暈、昏倒、胸悶、呼吸困難、運動不耐,但更多人是沒有症狀。根據統計,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腦中風的機率比平常人高出八倍到十倍,是相當危險的,還會引發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及失智。
蔡文欽主任現場分享心房顫動患者得到腦中風機率的自我分數評估表,台下學員開始加加減減自我評估,對照每年中風機率,若是分數越高,年中風機率有四分之一,他建議一分以上的病人就需以藥物治療。
目前治療方式,若病人沒有不適症狀,就以預防中風的方式治療,若是有不適症狀,心跳太快又亂,則需使用藥物控制心跳,以降低心跳速度。若要進一步恢復到正常心跳,需以手術方式治療,有立體定位電燒灼術、冷凍氣球消融術、左心耳封堵術。
根據統計,中風病人中同時患有心房顫動者,有八至九成的血栓是來自心臟的左心耳。蔡文欽以案例吳女士來說明,她患有慢性心房顫動十年以上,曾有兩次腦中風,所以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但是卻造成腦出血。為了解決抗凝血問題,使用「左心耳封堵術」,從病人大腿內側的股靜脈伸入導管,把封堵器從右心房送至左心房,再將封堵器植入左心耳。封堵器就像一把降落傘堵塞進左心耳入口,降落傘張開後會與心臟肌肉相連,形成自然屏障,避免血液停留阻滯而在左心耳而產生血塊,如此就能有效降低高達九成中風機率。
蔡文欽主任提醒,心房顫動目前第一線治療還是以藥物治療為主,左心耳封堵術需經過專業醫師評估後才能進行。
護腎救心守生命
內科分科座談,由內科部王智賢副主任分析臺灣特有的「洗腎王國」現象。臺灣洗腎人口超過八萬,透析病人的發生率與盛行率均高居世界第一名,洗腎率為全球之冠。
王智賢分析,形成這種現象的主因,在於罹患糖尿病的東方人進入洗腎期的存活率比西方人高,同時健保制度下的醫療費用也比其他國家便宜,才會造就臺灣洗腎率世界第一。然而轉念思考,如今醫療照護品質的提升,能幫助更多病人創造生命的價值。
王智賢表示,未來慢性腎臟病的防治計畫會朝向介紹健康識能、防治急性腎臟傷害、整合性照護等方向前進,如《無量義經》所說:「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只要多用心整個各科藥物,就能降低腎臟病的發生。
透析技術的特殊應用
腎臟內科郭秋煌醫師介紹目前透析技術的特殊應用,他表示,除了大家熟悉的洗腎方法,還能應用在其他科別,像是血液透析、血漿置換術、血漿灌洗、人工肝支持療法等。
郭秋煌指出,血漿灌洗大部分用在中毒的症狀,在花東兩縣比較常遇到的是農藥中毒,透過血漿灌洗來清除毒素。血漿置換,則是使用在神經科較困難的自體免疫疾病,是以去除病理性物質來達到治療目的的血液淨化法。人工肝支持療法則是將觸角伸向了腸胃科,可以協助處理肝臟衰竭的病人,代替肝臟代謝解毒功能,降低體內毒素總量,讓肝臟獲得休息,以等待肝細胞再生或移植手術。以上是花蓮慈院臨床上正在使用的特殊透析技術。
為百歲爺爺圓夢
座談中,王智賢主任也分享了他參與人醫會的小故事。「百歲老爺爺的生日願望是,希望有慈濟的醫生來看他。」當王智賢收到臺東人醫的通報後,立刻翻山越嶺來到臺東縣達仁鄉的宋老爺爺家裡,為他祝壽。
他更與臺東人醫會家人,帶著行動不便的宋老爺爺到海邊看海,圓滿他的心願。還透過電腦連線讓老爺爺與北部的外甥女視訊,讓老爺爺一解思愁。王智賢說,參加人醫會是非常正確的選擇,相信台下的學員也一定默默在各個角落拔除病苦、關懷弱勢,期待大家的心靈都充滿正向的能量!
花蓮慈院心臟內科心電生理檢查室主任蔡文欽,分享心房顫動的治療。
第二階段的分科座談是由花蓮慈院內科部副主任兼血液、腹膜透析中心主任王智賢,分享「護腎、救心、守生命」。
台下學員認真聆聽。
花蓮慈院腎臟內科醫師郭秋煌,分享目前透析技術的特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