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靜茹 攝影/張進和
9月11日課程上,出任講師的衛生福利部陳時中部長以「臺灣長期照護政策規劃」為主題,為學員介紹臺灣長期照護的制度、演進與現況。
9月11日課程上,衛生福利部陳時中部長以「臺灣長期照護政策規劃」為主題,為學員介紹臺灣長期照護的制度、演進與現況。「這樣的好事,宣傳上卻是很不容易的!」陳部長開場直言,推動長期照顧是一件非常辛苦也是非常高興的事,不論是要找照顧者或是自己有照顧需求的人,現在只要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照顧管理專員就會到府評估並擬定照顧計畫,展開一連串的服務。部長說:「1966很好記,打的人也不算少,但是社會上還是有人不知道,甚至我到醫院演講時,也發生過知道的人不到一成,而我幾乎是天天講,可見得宣傳上是非常的困難,總是有人不知情,甚至發生憾事。希望大家廣為宣傳,多一個人一起推動, 讓這些需要被照顧的人,不要被冷落。」
臺灣社會自今年(2019)開始,65歲以上人口占整體的14.8%,而國際上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14%就稱為「高齡社會」,臺灣已經超過,「再過七、八年,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就會超過20%,我們將從五個人照顧一位老人,演變到二點五個人照顧一位老人,到最後是一個人要照顧一位或多位年長者,這是非常沉重的社會負擔。」 陳部長呼籲,要想減輕負擔,正如同慈濟醫療法人林俊龍執行長所提到的「年紀可以老,但身體不能老」,每個人從年輕起就要開始運動保健、延緩老化,「大家都開始立志,老年要能自力生活,讓政府或是相關的團體,來支持自己也支持別人,都能夠自力生活。」
做法升級 資源更多元
長照的目標是希望讓一個人健康的時間愈長愈好, 而最後嚴重到需要人照顧或臥床的時間愈短愈好。「我們還希望長照服務的可近性能夠提高,包含價格、普及度,也就是讓大家都能夠負擔得起,進一步達到在地老化。 所以我們長照2.0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要大家能在社區裡面,能夠活躍老化、在地老化,希望住院或是臥床的發生,能夠愈晚愈好。」
而做法上,就要往前延伸,從前端開始做。陳部長讚許,慈濟這方面都做得很好, 從很早以前,長照還未啟動,慈濟就走在前頭做這方面的服務與關懷。陳部長分享前些日子參訪苗栗的慈濟園區長照服務據點,與長輩們合跳<我們都是一家人>的經驗,「不要小看簡單的腳動、手動、眼神互相關愛,這些就有助於延緩老化! 最怕就是坐在那裡、躺在那裡,不知道是在看電視還是被電視看。 動一動、互相關懷一下,幫助別人也在幫助自己。」
陳時中部長談到長照的費用,也朝向讓民眾覺得是合理而願意申請來設定給付額度,所以支付新制上有「長照四包錢」的挹注。 輔具上,為了更容易達到汰舊換新,打破過往模式,現在提供一個平臺讓有需要的民眾申辦,器材可以先拿回去用,再依給付與支付標準辦理,讓家屬或需求者在輔具的領取上更快。 最後,在喘息服務上,有感於主要照顧者的需要和辛勞,因為也非常重視相關配套上的周全度與重要性。
每當聽到所謂的「長照悲歌」,總是讓人難過不捨。陳部長希望同在醫療崗位付出專業的人醫學員們,都能一起幫忙留意和宣導,「1966專線真的很方便,新興的服務也多了很多,需要的幫忙在上面都有,就是要讓人知道。這就和做善事一樣,很多事情就是拉他一把,整個情況就變了。」期待醫院、社區、社會都能有更多的有心人,一起找出有需要的人,落實服務和關懷。
腳步加快 導入醫療整合
如今長照的推動上,腳步不得不加快,「我們只有八年的時間做準備,怎麼樣來照顧現在這14%的老人人口。從現在也要開始來思考,怎麼樣來照顧未來可預見的20%的老年人口,以及怎麼樣讓這20%的人不要老那麼快。」另一方面,也要找出最緊急、最需要、最無助的人,把服務及時提供過去。
衛福部所設定的長照目標上,至2020年要在臺灣成立469個A據點,829個B據點,2,529個C據點。至2019年8月,已經有575個A級單位,也就是說今年就已經超過了預設目標值。B級單位現在更是已經達到四千多個,包含增加了很多護理、職能治療等的專業單位等等,相關配套非常多,唯日照中心還稍嫌不足。而 C級單位現在有2,375個據點,預計今年底能夠達標。「不只是社服界在努力,希望醫療界能參與,大家一起進來做,讓相關專業的力量變大」。
前面提到給付的四包錢,以保險的概念來說,是風險調校的「論人計酬制」,也就是分期,每一期的錢不一樣,然後有一個上限,在上限內去購買自己需要的服務,在此有效率的制度下,整體資源的布建,就變快了。
要落實醫養合一,醫院的照顧在長照上也非常重要。「現在的全民健保是社會保險制度,而長照基金仰賴國家的菸稅和贈與稅等稅收,所以健保和長照並沒有交集,但是我們知道,兩者結合非常重要。一方面我們有長照出院準備服務,有利於及早銜接,意即出院後立即取得長照服務,並縮短服務申請的等待時間,另一方面更希望將醫師的專業引進到居家失能服務上,落實家庭醫師式的制度和照護,進一步延伸到慢性病照顧計畫中。」
陳時中部長對慈濟醫院的出院準備表示肯定,並且說明2018年5月衛福部即著手推動新式的長照出院準備計畫。從出院到取得長照的服務,原本要等近兩個月(62.5天),在最困難、最需要銜接的時候,卻沒有人力支援,所以積極的推動改善,現在已能縮短到約一週(7.22天),甚至有些醫院能做到從出院就一路陪到家裡。「我們認為這段時間能夠做得愈好,加上黃金期能把復能及時帶入,讓醫師、職能治療師、復健師等相關的專業意見進來,對服務品質會更好」。
除了居家式服務,還有長照住宿式機構服務的推進,可說是長照2.0的升級版。為什麼要做住宿式的服務?不是說要在地老化嗎?有民眾質疑是否政策急轉彎。「我想澄清一下,住宿型的服務,不是你要不要的問題,而是一定有人需要,我們所做的是讓它服務變好。」一家機構從土地的取得、蓋建到提供服務,所花費時間至少要5年以上,如果不從現在開始布建,5年以後臺灣已進入超高齡社會,為時已晚,而在地老化的原則是不變的。因此要做的包含公共安全的改善,預防火災、電路檢測,設備與老舊機器的汰換,讓暨有的公共安全設施能夠做得更好。
陳時中說,臺灣現有住宿式機構共11萬5千個床位,目前的入住數約是8萬5千多床,明明還有床位,有些人卻苦於沒有著落,主要還是分布上的問題,也就是可近性不足,另外,品質、價格也是問題,而偏鄉又比都會區更不容易。目前推動十多家部立醫院在偏鄉地區籌設住宿式機構,希望未來能運用經營護理之家的經驗來經營。而在長照人力上,也透過鼓勵照服員投入與留用措施,包含專業能力的扶植培訓、強化職涯,形象提升和薪資提高,期能讓更多人願意投入服務。
陳時中部長透過不同的面向,讓學員們了解臺灣在長照區塊上的整體發展。最後的問答時間,慈濟醫療法人護理委員會章淑娟主委也進一步提問長照保險的可能走向與個管員的角色定位,交流實際運作上的意見和做法。
長照是全球性的重要議題,與會的國際慈濟人醫會學員們專注聆聽。
長照與醫療如何整合,是所有醫療從業人員都非常關心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