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能情、江家瑜
花莲慈院林欣荣院长(中)、副院长何宗融(左),分享以中西医合疗救脑伤病人,右为医务秘书李毅医师。摄影/曾永忠
2019年国际慈济人医年会第二天9月12日的课程主题“AI科技育人文”,首堂课由花莲慈济医院医务秘书李毅医师主持,由神经外科、中医、心脏外科及急诊专科医师轮番上阵,以“救脑、救心、救命——中西医合疗”为题,介绍花莲慈济医院科技运用在医疗的新趋势及具体成果。
中西医合疗 助脑疾病人重新站起
“不说,要能说;不会走,要能走;不醒,要能醒”第一段座谈由花莲慈院林欣荣院长及何宗融副院长介绍“中西医合疗”如何运用在神经外科,让病人找回生命的希望与尊严。
“别人问你儿子在哪里?林老先生说他儿子在基隆的医院当院长。”林院长以自己父亲为例,与学员分享六年前父亲出现失忆、行走困难、失禁、无法站立,只能坐轮椅等症状,经过检查发现父亲患有老人常见的退化性脑部共病,经过新型腰椎腹腔引流手术搭配药物治疗,出院返家后透过居家日常复健,如蹲马步、平衡运动、抬脚踏步走,每天早中晚各一百下,还有天天唱歌复健,经过两个月就恢复正常,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今年已经89岁,还可以开车载着母亲、女儿快快乐乐到处走走。林院长还分享父亲写信到医院给他的趣事,“地址只写花莲市中央路林欣荣收,邮差还送得到!”逗得学员们哈哈大笑。林院长也与学员分享他和父亲之间的医病关系早在15年前就发生了,他为父亲动刀,以钥匙孔手术移除二公分的脑血管瘤,他说:“因为这手术比较危险,还是自己来开比较安全。”轻松的话语展现的是对自己能力的信心。
林欣荣院长系台湾神经外科权威,2010年荣获美国神经治疗及再生学会最杰出奖殊荣,该奖项系第一次颁给华人。林院长表示目前常见退化性脑部共病
有脑室积水(俗称水脑症)、帕金森病、脑部小血管疾病(俗称小中风)及脑部萎缩等四种。针对以上病状,经由中西医疗法,迅速地解决病人病症,重拾昔日生活的光彩。
而针对帕金森病合并水脑的治疗,林院长及何副院长以案例来说明最新的治疗趋势。林院长表示西医疗法目前先采MRI影像摄影,没有辐射性,且20分钟内即可判定脑部病变,而后采腰椎腹腔引流手术,伤口小,风险小,且不需要开脑。在中医部分则在病人住院时共同会诊,提供中药及针灸的治疗,可以止痛、退烧、消炎及醒脑开窍等作用,病人恢复时间快,减少伤口感染的风险。
何宗融副院长表示,花莲慈院急重症的病人在72小时内,中医师可以进到加护病房会诊,急诊若需要中医会诊,中医师在30分钟内就会到达急诊室为病人治疗。中医也可以加快病人手术后伤口复原的速度,并透过针灸为病人止痛、退烧、消炎,甚至能帮助水脑症的病人代谢脑中液体;而昏迷的病人,中医也有醒脑、开窍的治疗方式。整合的治疗方式,加上院内专业的团队,可以协助病人提早出院。
治疗帕金森
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功能科主任陈新源,分享神经调控与神经退化疾病。陈新源主任先介绍帕金森病,症状有动作慢、颤抖、僵硬等,目前药物治疗是首选,但药物治疗有极限时,还是要透过手术,目前可以深脑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调控神经来改善症状;陈主任分享颤抖严重、行动缓慢的帕金森患者在进行深脑刺激术的术前及术后对照,术后的个案行动自如,活动快速,还能改善肌张力不全。
为了有效帮助病人,花莲慈院神经内、外及麻醉科团队合作,从2008年开始研究发展以全身麻醉方式进行手术,加上“周边感觉神经电刺激定位技术”,可以放大或加强神经讯号,在有效降低患者压力的情况下,帮助病人恢复正常生活,并且获得国际间的肯定。
此外,为了鼓励帕金森病友,陈新源主任在2007年7月7日创立了台湾郁金香动作障碍关怀协会,持续至今,每年举办音乐会、研讨会与慢跑、健走等活动陪伴病友积极寻求医疗、正面迎战帕金森病外,也不要放弃自己生活中的工作和兴趣,彼此互相鼓励、互相支持。
以精准、快速、安全来“救心”
紧接着外科部主任张睿智以“救心:精准、快速、安全”为题分享。一位86岁老奶奶因为胸闷、耳鸣的状况,经检查心杂音严重,转诊到花莲慈院经外科部主任张睿智诊断后为主动瓣膜狭窄,以微创手术加上无缝线瓣膜为老奶奶进行置换手术,有别于传统的开心手术,伤口小、复原快,手术时间只要两个半小时,术后隔天就可以下床,三天后就可以出院返家。张睿智主任表示,缩短手术时间,也缩短使用心肺机的时间,进而减少肺部感染。
张睿智主任透过微电影的方式,分享筹备近四年的复合式手术室(Hybrid OR)启用。今年(2019)二月整建专门的手术室,于六月完工,在八月已经有第一例个案,进行“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特别的是手术室内,墙面上是一幅“佛陀问病图”,是证严上人亲自选定的图样,有了复合式手术室,让心脏内、外科可以同时进行更精准的手术,守护花东地区民众的健康。
急救高科技 抢救生命呼吸间
“高级心肺复苏术(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 ACLS)流程简单,但在紧急情况下,执行起来却不容易。”花莲慈院急诊部主任赖佩芳医师分享,遇到病人心跳停止时,团队急救的困难点,“过去执行ACLS时,最重要是团队工作,需要一群人各司其职,有人要发号司令、有人得压胸、有人需给药、有人必须做电击动作、有人要看顾病人的呼吸道、另外还需要有人做纪录动作,医护人员容易因为紧张及不熟悉流程而事倍功半。”急诊部因而研发出一套“ACLS信息协助系统”,信息系统根据ACLS流程执行计时、提示及指导,并将急救中需要运用之程序(压胸、建立静脉途径、置入气管内管、电击、药物种类及剂量),以点击方式记录,档案上传后同时完成医护病历作业。
急诊团队成员接着上台,现场示范为心跳停止病人执行ACLS时,运用“ACLS信息协助系统”的作业过程。赖佩芳主任说,在系统一步步的指示下执行急救动作,不会受到个人记忆误差影响,在信息科技协助下完成急救,不但能协助高级心肺复苏术之执行,减轻医护同仁临床和书写病历之负担,更能确实提升急救照护质量。
来自新加坡的医师庄颖盈,原本大学士学生物科技,因为感觉医生救人的工作很有意义,毕业后二年到医学院进修,就读期间并成为慈青。因为想了解医学人文,今年特别来参加营队,她说,以前在新加坡做心脏绕道手术,伤口很大、很痛、 住院时间长,看到医院不计成本引进新的技术设备,降低术后后遗症及感染机会,看到的是人本医疗。
“人本医疗、尊重生命”,一直都是慈济医疗秉持的使命。当科技遇到医疗,为病人纾解病苦,身心安顿,将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花莲慈院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功能科主任陈新源分享帕金森患者在进行深脑刺激术的术前及术后对比。摄影/詹进德
花莲慈院外科部主任张睿智,分享如何以精准、快速、安全的治疗方式“救心”。摄影/詹进德
花莲慈院急诊团队现场示范运用“ACLS信息协助系统”急救。摄影/詹进德
花莲慈院急诊部赖佩芳主任分享建立“ACLS信息协助系统”的原因及实际运用的帮助。摄影/詹进德
学员专心聆听做笔记。摄影/曾永忠
来自新加坡的医师庄颖盈(右),看到医院不计成本引进新的技术设备,降低术后后遗症及感染机会,看到的是人本医疗。摄影/詹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