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进辉、洪静茹
从四位院长的身上,看见“暖男”的身影。莫桑比克志工们共勉,不看过去,只看未来,慈济就是我们的光。摄影/黄铭村
9年12日晚间课程中,大爱电视台新闻部经理陈竹琪,邀请花莲慈院林欣荣院长、大林慈院赖宁生院长、台中慈院简守信院长、台北慈院赵有诚院长,与慈济莫桑比克负责人蔡岱霖对谈“东非之爱”,分享参与慈济莫桑比克大型义诊的学习与收获。
2019年3月伊代气旋重创东非好几个国家,莫桑比克是重灾区之一,慈济人随即前往赈灾,两个月后启动医疗援助,国际慈济人医会团队于5月19至23日在当地举办四场赈灾义诊,总共服务近五千人次。参与对谈的四位慈济医院院长均是首度踏上莫桑比克,与慈济人医团队走进灾区,为灾民治疗病痛,并且深入部落进行往诊,关怀无法走出来的老少妇孺。
1976年莫桑比克从葡萄牙殖民独立后,内战持续近二十年的,直到1994年才达成和平协定。当地基础建设不足,教育不普及,医疗资源严重缺乏。莫桑比克面积是台湾的22倍大,有近三千万的人口,2018年统计却仅有4,400多位医师,其中70%集中在都市区,乡镇地区多依赖巫医,很多人更是从没见过医师。
林欣荣院长表示,以此次义诊的地区来说,一个郡只有四位医师,却要负责照顾相当于整个花莲县面积大小区域的民众健康。交通不便与费用偏高,也影响民众就医的意愿,而必须长期忍受病痛,甚至因为小病延误就医而往生。灾后疟疾与肺结核等各种传染病严重,更是雪上加霜,当全球媒体已不再关注东非时,简守信院长说:“虽然几乎被世界遗忘,但是他们并不孤单,因为慈济人仍然牢记那片苦难的大地。”
赵有诚院长不舍莫桑比克百姓,“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传染病夺走他们的生命”。他提到看诊时,有一名年轻女病人非常虚弱,伊代灾后没有药供给艾滋病患者,她又发病,加上患有结核病,已是濒死状态。翻译志工告诉他:“我们可能要想办法给她抗结核病的药物,让她不要传染给别人。”看到这样的景象,让赵院长感到能力有限,“义诊服务之外,更重要的是去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因为慈济人的爱是延续的、永远的,相信上人也会带领着我们持续去关怀”。
当地医师薪资不高,也缺乏就业机会,但是此次义诊中仍有数名当地医师一起加入看诊行列,而天主教大学健康医学院的院长莫妮卡医师,是此次义诊合作的主要窗口,她也带着医学生们参与,在义诊现场协助翻译并且跟着慈济人医会的医师学习。
莫妮卡院长也向赵有诚院长分享了在慈济莫桑比克义诊所看到的三个感动:
第一是看到穿上慈济志工背心的莫国人民主动帮助别人;第二是看到医疗团队的互动,相处平等、没有阶级之分,就像一家人;第三是看到花莲慈院妇产科陈宝珠医师,以医学中心服务的质量,非常仔细地对每一位孕妇产检、卫教,是自己和所有莫桑比克医师的导师(mentor)。
“虽然短期用药,无法解决长期的病痛,然而爱就是最有效的药,一个关怀的眼神,甚至一次真诚的拥抱,就能化解病人心中的苦闷。”简守信院长说,如果义诊能够让其他人也愿意投入,甚至带动其他团体同来参与,让爱的涟漪不断向外延伸,就能发挥影响。
赖宁生院长曾问过当地的医学生,如何面对这片土地上如此高密度的传染病?对方回应了一个简单又谦卑的心愿:“我们期望明天能够有一点点改变。”而慈济医疗团队到莫国做义诊,其实也在散布医疗的种子,给更多需要的人,点滴付出期能让改变成真。“苦难的众生,是菩萨修行的道场;没有病人,就没有医生。”赖宁生院长强调,走入苦难之地,更能帮助医者看见自己行医的坚持在哪里,“史怀哲是医师的典范,而苦难的众生,就是史怀哲的老师。”藉此勉励同辈与后进。
见苦知福的林欣荣院长,义诊归来仍持续思索着,希望能找到简便、价格又合理的疗法或药物,帮助莫国人民对抗各种传染病,更感恩岱霖、迪诺带领着当地慈济志工持续的守护。“病人是我们的老师,每当去有苦难的地方义诊服务,带回来的尽是满满的感动,也藉由一次次的行动,不断淬炼自己的‘慈悲利他心’,帮助自己更有能量去付出”。
大部分的莫国人民不曾听闻佛教,一场水灾牵起了与慈济人的互动,进而接触到佛法,也许宗教信仰不同,但是接受到佛法的滋润,生命也有了转变。“看到当地民众的乐观单纯,看见医疗团队的团结互协,也看到未来翻转非洲的希望。”简守信院长寄予祝福。
蔡岱霖感恩人医团队用医疗之爱陪伴莫国人民走出苦难:“从各位院长的身上,我们看见‘暖男’的身影。我们也与志工共勉,不看过去,只看未来,慈济就是我们的光。”
大爱台新闻部经理陈竹琪,与花莲慈院林欣荣院长、大林慈院赖宁生院长、台中慈院简守信院长、台北慈院赵有诚院长,与志工蔡岱霖对谈“东非之爱”。摄影/黄铭村
四位院长与志工娓娓道来,有笑有泪的故事,让学员留下深刻记忆。摄影/黄铭村
慈济志工蔡岱霖感恩全球慈济家人,作为莫桑比克的坚实后盾。摄影/郑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