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翠容、李志成、黄淑惠 摄影/陈忠华
马来西亚人医会上台分享,左起为:叶劲言、廖晋辉、谢瑞智、董仁毅。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人医!2019年国际慈济人医年会,9月12日下午3点20分于讲经堂的“人医纪实”课程,依次由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及约旦人医成员上台分享。
马来西亚 无围墙医院入社区 科技助居家医疗
马来西亚团队四位人医成员上台分享,首先由叶劲言医师为大家说明目前推动的“无围墙医院计划”,“这是落实无缝隙社区医疗的一部分,透过医师、护理师、营养师、治疗师、健康咨询师、人医会志工的家访,再结合社区的合作伙伴——医院、诊所、药房等医疗机构,进行完整的居家治疗。”
叶医师表示,以前去居家关怀,要靠人工提报、人工记录,往往要花很多时间,有时会延误病情。现在透过“居家医疗信息系统”,志工访视病人后,即可透过手机上网提报,接着由人医会团队前往看诊及治疗,节省时间,也能及时处理个案的病情。
叶劲言医师强调,马来西亚的居家治疗护理可以是伤口护理、居家医疗、甚至安宁缓和疗护,他以治愈一个跌伤的中年父亲和为93岁阿公清洗脚伤等,说明居家治疗护理的重要与效果。
廖晋辉医师则分享,有一个老伯伯因车祸受伤后没有好好治疗,等到人医会接触时已是脚部严重溃烂,身为小儿科医师,他虽然能帮忙清创,但伤口还是愈来愈严重,只好求助外科处理。也应和了叶医师之前提到社区照护需要尽可能普及,才不会让贫病的人把小伤口拖成要动手术才能治好。
谢瑞智医师则分享马来西亚为难民义诊的经验,“至2019年7月止,在马来西亚的难民人数有18万人之多,大都来自缅甸,少部分是罗兴亚人,百分之六十聚集在西马的雪隆一带,由于难民属非法移民,不仅因贫困负担不起费用,而且会被医疗中心拒绝收诊……马来西亚人医会为达到难民医疗服务优质化,向着六大目标努力:定点义诊、病人接送服务、慈善医疗转介、孩童疫苗计划、难民学校健检、社区难民流动义诊等。”
“斗湖市甘榜狄丁岸的居民大都是无国籍人士,还有人从事走私、贩毒等,造成外面的人一般不敢进去,这就是所谓的‘黑区’,更因为贫穷无法得到好的治疗,直到2014年慈济才获得进入做健康检查。”董仁毅医师分享,他们从2017年11月在这块‘黑区’展开两天的大型义诊,2018年开始每三个月定期义诊,科别也由外科、内科、儿科,再增开妇产科、牙科等做更全面的疗护。斗湖人医会由董仁义医师召集成立,从只有二个成员增加到现在的规模,义诊受惠人数已累计超过八千人次,为‘黑区’带来光明的希望。
新加坡 跨国义诊最佳后盾
一直是海外义诊主力的新加坡团队,分享多年来义诊准备及过程中的重点及心路历程。新加坡人医会自1999年到印尼协助义诊后,学习到很多经验,也奠定了国际义诊的第一步,之后开始到菲律宾、柬埔寨、斯里兰卡筹备及举办大型义诊,到今年(2019)已经进入老挝,到目前为止已经服务六万八千多人次。新加坡人医会成员当初只有五位,至今已阵容强大,邱建义医师幽默分享:“本来要找人(去义诊)很不容易,现在想参加海外义诊都要排队了。”
新加坡人医会深耕20载,已培育出50位慈诚委员,也鼓励人医会成员要多闻法、入法,例如参与水忏演绎、读书会,投入培训及社区健检等,期待人医会成员能成就自己,更加感恩惜福。”
美国 健康心觉醒
美国医疗志业执行长葛济舍医师首先分享今年3月举办“2019年慈济人医论坛”的过程与成果,主题为“健康心觉醒”的三天论坛,“恰巧是美国总会30周年,期待能对内凝聚、对外接引”。而论坛也真的接引很多医师加入,例如陈英伟医师,本来只参加人医会的义诊,但人医论坛结束后,他发心要投入志工的行列;有一位越南裔的阮医师是拉斯维加斯的牙医,也在参加论坛后发心邀约更多人来加入慈济的义诊活动。
陈淑燕医师分享她到墨西哥义诊时永生难忘的经验,“一位女士说她有一个小孩,想要带来给我们看,请我们等她,她走了一个小时回家去抱脑性麻痺的小孩来……”美国慈济人在墨西哥震后走入灾区,陈医师说,要亲身走进去才能体会见苦知福,而今,她也看到慈济爱的种子在墨西哥发芽。
廖进兴医师分享,纽约人医会时常举办医疗讲座、爱心捐血活动、义诊、医疗精进营等等,并有两辆大爱眼科医疗车可以巡回义诊。北加州人医会由邓博仁医师分享,他说北加州人医会自2008年牙科大爱车开始服务以来,2013年设立牙科固定时间义诊,2017年开展中医义诊,2018年跨国到墨西哥义诊,2019年到厄瓜多义诊,让团队伙伴见苦知福,也在义诊现场广邀菩萨大招生。
约旦 援助叙利亚难民 医愿持续付出爱
约旦人医会由陈秋华师兄带着三位医师上台。阿布哈吉姆医师(Dr. Abdul Hakim Khedr)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人医年会。”他于2017年12月5日到叙利亚难民营为儿童做扁桃体手术,2019年5月斋戒月为叙利亚难民儿童看诊,也与慈济一起到帐篷区发放斋戒月物资,“希望可以为叙利亚难民及贫民做更多服务,也代表约旦人医感恩各国人医会伙伴提供给约旦义诊的服务”。与他同行的,还有心脏科医师阿玛德(Dr. Ahmed Majeed),两位原本都是叙利亚籍的难民,在秋华师兄的接引下,一起到难民营为本国的乡亲义诊治疗。
阿贝尔德医院(Al Bayader Specialty Hospital)院长欧萨玛(Dr. Osama Atari)表示,参与慈济义诊后,他看到每个人都在付出耐心、关心、爱心,总是保持微笑,慈济不分肤色、种族、语言与宗教的大爱让他深受感动;约旦慈济人不求反馈,只想付出,只问难民的需要,他深觉自己应该成为慈济的一份子,用微笑由衷地付出爱。
马来西亚人医会谈及照顾个案的情况,学员们看到投影幕上个案可怕的伤口,感受缺乏医疗及拖延就医的惨况。
美国人医会,左起:廖敬兴、葛济舍、林曼珠、邓博仁、陈淑燕。
约旦人医会陈秋华师兄带领阿布哈吉姆医师(Dr. Abdul Hakim Khedr)、阿玛德医师(Dr. Ahmed Majeed)与欧萨玛院长(Dr. Osama Atari)上台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