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吟淑、黃小娟 攝影/施純純、黃小娟

大林慈院的陳金城副院長分享特殊個案的治療經驗,如何以愛照顧病患。

2018年國際人醫年會第一天下午的外科專題研討,在花蓮靜思堂慈悲內迴廊舉行,約有來自十九個國家,六十人與會,由大林慈濟醫院陳金城副院長、高雄人醫會葉添浩醫師,分別分享特殊個案及國際義診經驗,現場學員滿心感動,並期待未來也能在當地以慈濟人醫典範力行。

陳副院長以個案的方式探討各種醫療器材對於不同症狀的病人如何發揮檢查及治療的果效,其中螢光顯影輔助,能夠協助醫師精準地切除惡性腦瘤。他談到,其實腦瘤不容易被發現,個案中有一位六十歲的患者,記憶力慢慢地衰退,與人對話常常答非所問,MRI檢查發現罹患原發惡性腫瘤,經由螢光顯影輔助時,清楚看到有粉紅色螢光的部分,這即是腦瘤所在,如此更容易將腫瘤清除乾淨,能讓病人延長生命,也提高生活品質。

來自馬來西亞檳城的麻醉師李萬順,已是第三次參加國際人醫年會,他聽了陳副院長分享體會到,很多病患在求醫無門時,找到陳副院長,像是點燃了生命的曙光,因而能得到正確的治療,他希望自己往後也能朝著這樣的目標,細心地診斷、照顧病人。他感恩,每天忙忙碌碌,病患一個接一個,日子一天一天過,而今來到這裡,每一堂課都有不一樣的收穫,感到非常的充實。

當行醫之路從病房走進苦難的暗角,生命更起振奮,曾到多國賑災義診的葉添浩醫師分享著:有一回到國外義診,地點在如籃球場大的廣場上,看診的人充塞其中,到中午時,本以為看診的人應該比較少了,然而卻沒有。此刻讓他感受到,當災難來臨的時候,更加需要人醫的關懷。

葉醫師提到這幾年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到巴基斯坦義診。義診團隊到現場要搭帳篷,要自己煮東西,洗澡時只能快速地洗五分鐘,而且一定要在太陽下山之前,不然晚上就變得非常冷。現場看到政府給災民的衣服從直升機丟下來,讓他感觸非常深,也因此啟發自己更用心體會災民的苦,不忘上人的叮嚀:「對於災民就是愛與尊重。」

除了分享海外義診經驗外,葉添浩醫師也不吝分享自己的義診設備的演進,包括簡單的外科器械、AED、血氧計、血壓機、血糖機、壓舌板、耳鏡、超音波、頭燈、消毒藥水、鉗子、美容膠帶、人工皮、簡易電燒設備、心電圖儀等。帶了這麼多的設備,就是希望減少遺憾,讓義診品質一次比一次進步,把握因緣,為病人做最好的治療,哪怕帶得再重,只要用得上就值得。他期許大家一起做上人希望我們去做的事情,當上人的手、腳和眼睛,為天下苦難眾生付出。

聽到葉醫師分享國際賑災經驗時,來自泰國的Dr. Surasak Leelaudomlipi,MD是泰國Ramathibodi醫院的院長,他回憶道,2008年緬甸熱帶氣旋納吉斯風災,他應泰國衛生局推派到災區義診,當時現場災況相當嚴峻,所以他們就將醫療的標準降低,並減少幫助,而今真正感受到,什麼才是以實際的志工精神援助災民。Leelaudomlipi院長說:我今天帶了二位醫師、二位護理人員來此學習,我希望我們能成立救災小組,以慈濟為典範來學習。

來自海地的Jery Espérance說:「我來這裡,不是為了我自己。」一語道盡心中的滿滿期待。Jery Espérance是海地本地的居民,台灣提供獎學金讓他能夠到台灣讀書,目前就讀高雄醫學院研究所碩士班,透過慈濟志工的邀約,他想要來了解什麼是TIMA。他說:「來到這裡雖然只有一天的課程,可是我覺得很有希望,很有信心,我希望我能夠成為一顆種子,回去幫助我的國家。」

來自新加坡的江立偉提問:我每天看診,常覺得自己把壓力帶回家,與家人常常處於不和諧的狀態?陳副院長說:我不會把情緒帶回家,不要把情緒發在家人的身上,回到醫療面,如果我們努力了、盡力了,儘管結果不符合期待,我會反省有沒有可能做得更好,這就是下次最好的經驗。

江立偉再提起,「我在新加坡也常義診,但沒有像葉醫師這麼多,我很盡力在做一個上人的弟子,我想請問,我是外科醫師,如果遇到婦科、內科的患者該怎麼辦?」葉醫師回應:「儘管外科在災難區發揮空間較大,但是遇到不同科別時就是盡力的學習,若情況許可時,可請病患轉診。上人的心願就是結合當地的醫院及當地的志工,如此即能讓可用資源更加的豐富充足。」

葉添浩醫師分享災難現場深深體會到災民的苦,讓他不忘上人的叮嚀:「對於災民就是愛與尊重。」

來自馬來西亞的麻醉醫師李萬順,已經第三次來到臺灣參與國際人醫年會,他聽了陳金城醫師的分享後,期許自己日後更細心的照顧病患。

泰國第三大Ramathibodi醫院院長Surasak Leelaudomlipi也率團來參與人醫會,他的專長是肝臟移植外科手術,他很感動兩位醫師長期投入義診,是很好的榜樣,讓他們更有力量去服務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