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藜旭、霍濤 攝影/林祐民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甘業華教授,分享顳上頷關節及頷面病痛(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簡稱TMD)的臨床治療。
9月22日午後,來自美國、中國大陸、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印尼、越南、緬甸等近10個國家將近100位牙科醫師,接連進行了兩場專題研討暨座談。
首位發言者是北京大學口腔醫院甘業華教授,主題是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s (顳上頷關節及頷面病痛,簡稱TMD)的臨床治療。甘教授是慈濟人醫會成員,獲北京大學和大阪大學博士學位,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已有26年專科從業經驗。TMD的病因尚不明了,因此治療具有多樣性及複雜性,目前中國大陸的診斷有四類:咀嚼肌疾病、關節結構紊亂類、關節炎症類和骨關節炎類。北大口腔醫院在這一領域已摸索了35年,作為團隊第三代的甘教授,總結出兩點治療原則:一、保存和恢復關節功能至上原則;二、程序治療。這樣的治療被稱為保守治療,往往具有較好療效,患者花費也相對較少。
TMD患病主因主要來自不良的歪下頷、托腮幫、偏側咀嚼、喜咬硬物、職業形態異常等姿勢與正頷、正畸、咬合恢復過高或不足等因素。甘教授強調,以多年臨床治療的經驗,其實不必都施行手術與牽引,可以藉由保守治療和開口練習獲得滿意療效,加上根除不良習慣,以藥物、物理和精神心理治療三管齊下的方式,95%病患都有明顯的治癒效果。臺北慈院牙科部夏毅然主任也表示,以他20多年5000多個病例的治療經驗,95%的病患能達到療效。
TMD臨床治療最大的失誤是過度手術治療,但這恰恰能給醫師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甘醫師舉例,採用保守治療,門診收入只有百元人民幣;使用關節鏡則需要三千元人民幣左右,而關節手術或置換人工關節則要大約五萬元人民幣。大陸病患非常多,醫師應該避免在經歷利益驅使下過度的手術治療。最後,甘醫師用特魯多醫師的墓誌銘「有時治療,常常減輕,總是安慰」做總結,彰顯了一名人醫的追求。
接著,桃園人醫會牙醫師黃崇智分享醫療輔具及改良。沒有護墊前,牙醫師為小朋友洗牙,除了牙醫師本人外,至少還需要五個服務志工,分別按著雙手、雙腳和頭部,還要有人在旁邊陪著說話,做心理膚慰。早期第一代的Binding Bed(綁床)重達12公斤,攜帶不便。黃崇智醫師與團隊研發出第二代的Binding Bed,分成兩截式僅8.5公斤。二代護墊不需要再按住四肢和頭,只要安慰患者就好,去年試用後效果良好,已在臺灣結合人醫義診使用。上人聽取彙報後特別慈示,要黃醫師在這次的國際人醫年會中做分享。黃醫師特別強調,未來將找到更好、更輕薄的材料,將患者的不舒適感降至最低。
研討第二階段的第一位分享者是來自上海的羅惠文醫師。她臺灣出生,泰國長大,在廣東的中山大學接受醫療教育,曾經在慈濟大學參加醫學營,在北京就讀碩士班時加入慈濟人醫會、參與義診。她以今年6月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參加2018年歐洲牙周病理學聯盟大會(Europerio 9)的所得做分享,介紹了在那次大會中感受到不同的醫療文化,以及牙周病、牙齒口腔和植牙的新進展。羅醫師最後感性的說:「我首先是人,一個慈濟人,一個TIMA人,一位牙醫,一位歐洲牙周病理學聯盟成員。」
兒童牙科矯正的李明儒醫生,以連續三次到約旦義診的經驗,幽默風趣地談兒童牙科注意事項,在義診的現場,不要一邊是牙醫努力診治,一邊卻是大家一直從口袋掏糖果給小朋友。兒童牙科的行為引導有很多種方法,從看診到牙刷用法,都有戰略戰術,做口腔衛教,是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法。他說,在約旦烽火戰亂的現場,更能感受到到義診團隊以合心、和氣、互愛、協力,以及感恩、尊重、愛的感化,不是為了減輕負擔,而是給予孩子們更多的力量和勇氣。視頻中的小朋友用「護墊」保護著,但卻開心地反覆說「我好喜歡、我好喜歡。」歡樂的話語,不僅引來在場牙科醫師陣陣笑聲,更給大家一個省思,在正確引導和管理方法下,孩子們的治療過程也可能開心無憂。
最後,分別由新加坡、美東、菲律賓與印尼四區代表,分享各區在社區進行義診的情形。新加坡在社區鄰里療養院以義診結合娛樂表演的方式,來兼顧院友的身心靈照護。同時定期舉辦醫療論壇交流提昇專業,由工作坊帶入醫療人文,感動與接引更多人來投入。美東定期以大愛醫療巡迴車做義診,將病友資料數位化,有效追蹤病友。菲律賓則以軟硬體到位的模式,確立義診的服務品質。
在各地人醫紀實的視頻分享之後是問答環節,大陸深圳學員提出該如何在大陸辦義診?甘業華醫師說明,以目前大陸的規制,礙於醫療保險與義診進行的合法性,進行義診仍有相當難度。羅惠文醫師與同伴分享,他們目前的做法是結合教育親子和環保團隊,結合四大八法做資源整合,做牙齒檢查與衛教。
花蓮慈濟醫院李彝邦牙醫師會後分享:「今日因緣俱足,能聽到北大甘教授講顳上頷關節及頷面病痛診治等分享,以及各區的人醫紀實。除了有專業學術與知識技能的提昇與交流,對往後的義診也很有助益。在義診時除了專業技能,愛的關懷與陪伴也很重要。這次的研討課程都有把這些元素加入裡面,其中迴響最大的是顳頷關節的部分,很多病患不知如何就診,有時被誤診,有些醫生也不知該如何處理,自己在義診時也會碰到這種案例,今日在這部分獲益良多。」醫療專業很重要,以愛的交互作用去幫助更多的病人,這樣的醫者仁心更不可少。
甘業華教授(圖右)帶來精彩的TMD治療研究分享,臺北慈院牙科部夏毅然主任(左)代表人醫會表達謝意,贈與結緣品。
許多來自各個不同國家的醫師都是第一次參加國際人醫會。
花蓮慈院李彝邦醫師期待在此次人醫會後建立牙醫群組,讓參與的醫師們往後有彼此交流的平台。
來自上海的羅惠文醫師在中國北京就讀碩士班時加入慈濟人醫會,參與義診。她分享今年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參加歐洲牙周病學大會Europerio 9 (歐洲牙醫病學聯盟)的文化與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