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宜芳、黄贞宜 摄影/杜胜雄、吴宜芳

药剂师苏芳霈分享药师在国际赈灾义诊上所扮演的角色。

9月22日下午,慈济人医年会的“药剂与后勤”专题研讨及座谈,由台湾苏芳霈药师、美国邓博仁医师及马来西亚陈锦麟药师接力分享海外义诊经验。

设计给药动线 累积实务经验

苏芳霈药师同时也是插画家、《慈济道侣》作者,更将艺术治疗带入义诊,曾参与多场慈济国外义诊,她感恩上人创造慈济世界,让她能有机会见苦知福。为了把握每次送爱到远方的义诊机会,她随时确保护照有效期,同时思考如何提高给药效率、优化备药方式,以及如何展现慈济人文。

要设计完善的给药动线,在药单的规划上必须尽可能详细,苏芳霈思索着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民众很快地拿到药,而且不会用错药,参考许多国家的处方单设计,发现“图解”是让国际灾民正确服药的最佳途径,能减少病人服药的出错率;在药师与医师的配合上,因义诊常会有来自不同国家的医师,以勾选的方式开处方,避免医师因手写导致辨识不易影响给药速度和准确率。

然而义诊现场除了上述可以事前完备的,仍有很大一部份需靠药师本身对赈灾的经验值来判断,例如:药品如何分类?药物的数量如何估计?如何进行药库管控?除了专业,更考验耐心。

苏芳霈回忆尼泊尔义诊经验,“当时五位医师搭配一名药师,一个小时来了五佰位灾民,有如一人抵万军,只记得自己低下头后,就无法再抬起来,连如厕都难。”义诊时会遇到各种捉襟见肘的状况,象是一张处方开九种药物降低了给药效率,药品储备量不够请志工紧急前往购足,等等。除了临机应变各种药品需求,藉由义诊苏芳霈也习得专业之外的功夫,例如绘制用药及洗手卫教海报、出国开NGO会议,更带领当地药师成立人医会。

苏芳霈提醒,义诊时全程微笑才能有亲切感,能拉近距离,这是国际语言,代表着慈济,时时留意自己的身行威仪,也是尊重灾民的方式。“义诊其实对灾民的帮助是有限的,陪伴才是最重要,即使是一个拥抱或一个微笑,都是最好的良药!”因义诊的启发,让苏芳霈投入艺术治疗领域,希望灾民除了能拔除病苦,在心灵上也能获得沉淀。

国际义诊备药方向学问大

接续的活动,由苏芳霈药师、邓博仁医师及陈锦麟药师进行座谈分享。

邓博仁医师谈备药,需从多面向思考,“不同的灾难、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生活水平都是影响要点,例如墨西哥地震后,预估会有外伤,需备有抗生素及止痛药,另外,希望备药是以当地药品为优先,减低海关课重税以及没收药品的风险损失。”

来自马来西亚的陈锦麟药师分享缅甸风灾义诊的经验,不同国家、不同专科的医师用药种类及方式都不一样,药师需用心查核以确保用药安全,象是军医的用药习惯是针对强壮的军人,但义诊对象若是老奶奶、小孩子,过高剂量则会造成危险,而小儿科医师则是习惯用微小剂量,若用在成人,药效则无法发挥。

陈锦麟药师也分享在斯里兰卡义诊的一个故事,“有位女孩,她的家被海啸摧毁,母亲和弟弟当场往生,可是听到慈济大老远过来这里帮助她们,就想与其在家里伤心不如就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这位女孩每天早上搭三段公交车来到义诊现场帮忙。其实,义诊做的事就跟我们平常在做的事一样,但不一样的是启发了这些灾民的爱心,希望在座的药剂师有这样的因缘就要把握去海外义诊,小力量大良能,真正走到现场才会知道什么是见苦知福。”

义诊,同时卫教

“卫教是落实‘清净在源头’的良方,”苏芳霈说,从处方单中看见当地的问题,如缅甸使用许多便秘用药,深入了解后,才知当地民众都是吃白饭加盐巴,长期使用造成肠胃问题,我们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引导当地民众种蔬菜,教导当地居民正确的饮食习惯、运动的必要性、勤洗手杜绝寄生虫,改变生活习惯。”

苏芳霈最后以四个英文词Love, Learn, Grow, Together,传达义诊的精神,如同那位因天灾而失去亲人的小女孩一样,因受到人医之爱而投入义诊行列,座谈现场也有三位来自马来西亚科隆的药剂系应届毕业生——倪慧祺、Dhaasne Velunair、Jiventhra Sivam,她们曾有因缘参与难民营义诊,很受感动,因此第一次来到台湾参与人医年会,希望能更深入学习人医的精神,将所长发挥在有意义的行动上。

三位来自马来西亚科隆的药剂系应届毕业生,首次回台参加人医会,期待可以更多认识慈济。

由(左至右)苏芳霈药师、邓博文医师、陈锦麟药师与大家分享国际赈灾义诊的备药方向与慈济医疗人文。

马来西亚陈吉民医师分享,当医师站上药师的位置后,才真正知道很多药都找不到、看不懂,义诊时药师的工作很吃重,除了要布置动线还要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