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鳳寶、吳宜芳 攝影/徐金生、葉唐銘、簡鴻海

10月5日花蓮靜思堂「2017年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第三天晚上,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帶領人醫成員橫貫東西、穿越2500年,從「哲學、佛學、科學、醫學」四個領域來談論其殊途與同理。

2017年人醫年會進入到第三天,十月五日晚間,邀請到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於靜思堂講經堂為人醫菩薩們進行精彩的演講,王校長濃縮他個人的著作《上窮碧落下凡塵》內容,將講題題目定為「哲學、佛學、科學、醫學 East West 2500」。

「接下來邀請大家共同穿越兩千五百年,橫貫東西的一個時空隧道,今天我將鎖定四個主題,哲學、佛學、科學及醫學。」王校長開場以一席話,預告在座所有人醫學員,即將進入一場東西方、縱貫古今的奇幻旅程。

東西方一致脈絡 相互消長的更迭

東西方因地理位置,在歷史上有著不同的發展,但回溯對照同時期的東西方,無論在哲學、科學和醫學等等的脈絡發展上,都有著驚人的一致性。

在兩千五百年幾乎同一個時期,有三位聖人,幾乎在同一個時間降臨到這個人間,在西方是哲學家蘇格拉底、在東方是教育家孔子,在尼泊爾佛陀誕生。

談到東方的理性主義,在思想百發齊放的兩千多年前,當時出現了很多非典的中國知識份子,孟子就是所謂的白道反對黨,是一位民族民粹的先驅;那墨子就如同黑道的革命家,是社運的祖師;莊子是一個灰道的哲學家,是酸民教主。相對的,在西方也出現犬儒學派,其開山祖師叫做安提西尼(Antisthenes),這名字取得傳神,讀醫的都知道Antigen是抗原,Antibody是抗體,英文字首Anti, 所以他是一個永遠的異議分子,其實安提西尼的思想是非常接近老莊的思想,提倡三反,反社會、反世俗、反現實。所以說,東西方在同一時期,東方出現了莊子,西方則有了犬儒學派。

在教育上也有所雷同,當時柏拉圖在雅典設立了雅典學園,有許多的學者都在這個地方交換學問,同時期,中國齊國的國君創立了一所稷下學堂,所有的諸子百家在其中交換所學所得,思想開放多元,這兩個場所可說是東西半球非常重要的兩個學識重鎮!

東西方在各個領域都各自有驚人的一致性,但就現今看起來,為何西方可以領先東方?一位英國史學家伊恩•莫利斯Ian Morris最近寫了一本書叫做西方憑甚麼?(Why The West Rules For Now?),藉由這本書,可以研究過往不同時期,東西方相互消長下,是什麼樣的背景樣貌。

在兩千五百年前,在整個社會的發展,西方是微幅領先東方,但幾乎亦步亦趨、平行發展,第一次黃金交叉出現在西元六世紀,此時期西方進入了中世紀政教合一的黑暗期,東方進入隋唐盛事。西元十七和十八世紀出現了第二次黃金交叉,西方迎頭趕上,東方進入了明清時期,文化專制的時代,慢慢的開始落後了,西方從十三世紀但丁開始,十四和十五世紀文化復興時期,十六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西方開始竄升,直到了十九世紀的中葉,經過科學革命後的西方可以說是一飛衝天,東方雖然在緊追在後,但仍然不可企及。

西方自中世紀的黑暗期,經歷過文化復興、宗教改革、科學革命到達爾文的演化論,二十世紀更是石破天驚,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蒲朗克發現量子論,華生和克里克斯發現了去氧核糖核酸(DNA)雙股螺旋結構,讓後續的分子生物學有了長足的進步,西方在這五百年有了脫胎換骨的大進展,進入到了科學化約主義。

王本榮校長的講座中,學員專心聽講並作筆記。

佛經的宇宙乾坤 微塵的大千世界

有了各式科學的基礎,除了將觸角向外延伸到宇宙的宏觀世界,並向內去探討細胞的顯微世界,發現無論是多小和多大的世界,竟同樣都無法計量,宇宙其實含括了宏觀與微觀的想像。

藉由相對論(Relativity)的宏觀世界已可觀測到太陽系(Solar system)、銀河系(Milky way ),乃至宇宙的直徑約200億光年(註:一光年約9兆4600億公里)。另方面,從量子論(Quantum)的微觀世界,已可分析出物質結構由原子(Atom)、原子核(Atomic Necleus)、基本粒子(Elementary particle),乃至弦(String)的極微細成分所組成。

王校長說:「我以前覺得佛經是迷信,事實上,如果我們去研究宇宙的科學和量子論,回頭來看佛經,可能就會有不同的感受。」

宇宙就是時間加空間加能量所構成的共同體,所以宇宙包括宏觀與微觀,所以今年慈濟的標語「粒米藏日月,毫芒有乾坤」王校長另外再加上兩句:「虛空生色相,微塵見法界」這四句加起來近似是宇宙的思想,也是佛法所闡述真空妙有的真諦。

目前科學已經證明了「真空」是物質不存在狀態;一旦獲得能量就可以轉變為「物質」,成為實質狀態。因此,佛學的性空與科學的真空,都不是完全的空,是代表無限的可能、包容和變動,和無限的因緣流轉。

宇宙萬象森羅,卻又「實相非相」。科學講「真空、基本粒子、原子」,構成宇宙物質和生命。而佛學講「虛空、鄰虛塵、微塵」,構成三千大千世界。所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所以「時間是動態的空間;空間是靜態的時間」。因此,佛法總括宇宙的真相為:「真空妙有,緣起性空」。

中西醫療殊途同歸 佛典內的未來醫療

進到醫療的範濤,比較中西醫發展的歷史,西方醫學分為兩大流派,以人為本的整體論及以疾病為中心的化約論,事實上,在兩千年來,基本上都是以全人的角度來看這個病人,但是從一、兩百年前的科學革命開始,以疾病為中心的化約論,反倒為醫學科學的主流。東方的醫學,《史記》之〈扁鵲列傳〉與《黃帝內經》都有解剖學,東方的華佗曾以麻沸散施行了腦部及腹部的手術,實際上是麻醉科的先驅。宋朝以後,受到朱熹理學的影響,中醫逐漸朝氣血運行、脈理診斷上發展,強調身心一體的全息觀。

西醫基本上就是一個開箱作業的微觀醫學,從系統到基因,經過層層的驗證,找到證據。東方就是一個黑箱作業的宏觀醫學,辯證論治,將各種不同刺激得到之反應加以歸納總結,得到系統化的概念,這是中醫的理論基礎。

即使如此,希波克拉底誓言是醫師畢業前都需要進行的誓言,而在東方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品德修養,兩者傳達的精神可知,在東西方,醫學精神是同理的。

事實上,科學的進步也讓佛法上的預言可以成真,在《無量義經》裡面寫到:「頭目髓腦,悉施於人」,兩千多年前那是神話,兩百年前那是笑話,那現在則變成實話。器官捐贈能延長生命,骨髓捐贈可以讓我們的細胞種子—血液幹細胞穿梭時空,因緣聚合在一個即將殞滅的身體中。這種病醫生無法治癒,需要在人海茫茫中找到一個能再次點燃生命火花的配對骨髓,王校長以幽默的一句話形容:「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正在骨髓資料庫。」骨髓捐贈就是一個大愛與專業的結合,更是是一個現代科技與宗教精神的結合。

慈濟的解剖學是 上人非常具創造力的智慧,他將解剖教學變成一項人文品格的學習,讓醫學生看到大體老師的無言說法,模擬手術教學更是一個創新的理念,從認識身體構造的基礎醫學,提升到手術技能訓練的臨床醫學,甚至進行了微創手術的訓練,減少在病人身上犯錯的機會。

感恩尊重 完成治病救人的使命

聽了王校長這堂課,來自馬來西亞的內科實習醫師張嘉倪表示,佛法很深奧,科學與哲學的理論也很廣闊,雖然她不能全然了解王校長所說的內容,但可以確認的是,面對浩瀚無涯的宇宙:「自己實在太渺小了,未來要學的還有更多。」

馬來西亞的內科實習醫師張嘉倪表示,雖然她不能全然了解王校長所說的內容,但可以確認的是:「自己實在太渺小了,未來要學的還有更多。」

目前服務於福建福鼎市立醫院的梁柏林麻醉師,對於慈濟大學帶動醫學生對捐贈大體的「無語良師」的那份「感恩尊重」,讓她很感動。尤其解剖後再將大體老師的軀體縫合後再入殮火化,過程中培育醫師的醫心醫德,確實是醫學界要「同理」的重要理念。

福建福鼎市立醫院的梁柏林麻醉師,認為慈濟大學帶動醫學生對「無語良師」的「感恩尊重」是培育醫師的醫心醫德,也是未來醫學界要「同理」的重要理念。

另外,來自上海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科趙三虎醫師,認為王校長將醫學與佛學融合是非常好的理念。因為每一位醫師在面對病人時,甚至在為病人開刀時,一定也要具足佛法中所說的「正念、正定」,才能完成治病、救人的使命。

上海人民醫院神內科趙三虎醫師,認同王校長將醫學與佛學融合。因為每一位醫師在面對病人時,一定也要具足佛法中所說的「正念、正定」,才能完成治病、救人的使命。

東西融合 新文明軸心年代

課程後半,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林安梧院長及劉怡均副校長一起上臺分享。

就東西哲學的差異性而言,林安梧院長舉西方人使用叉子和東方人使用筷子的例子來說明。他說:「叉子,主體通過中介者,強力侵入客體,進而控制客體。而筷子,主體通過中介者,連接客體,達到均衡和諧,才能舉起客體。」巧妙的比喻,獲得熱烈的掌聲。

「一陰一陽謂之道」,林安梧院長舉《周易》中所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明中國上古的哲學觀點,認為乾坤為宇宙萬物的生元。所謂「大地之德曰生;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中國自有一套陰陽自然哲學,來講宇宙如何造化。

同時,林院長也就儒學來講,儒教非常注重三個共同體,即自然天地共同體、血緣人倫共同體及政治社會共同體。但現代化之後,訊息來往互動方便,知識累積也比以前容易,要如何選擇知識、消化乃至長養成為智慧,東西的經典就非常重要。尤其這個時代正邁向「新文明軸心年代」的來臨,必須重新思考民族國家和天下的概念,它不再是一種界限或範圍,而是一種共識。

就慈濟而言,它體現的是一個大愛的精神,它是跨過佛教和宗教的定義、跨過人倫共同體,而展現出新的宗教型態。當人具足大悲大愛的心念,就再不受血緣所限制,生命的動能就能跨過血緣人倫之愛。因此,林院長認為慈濟人醫會在世界各地的救苦救難,正是「大愛」的體現。

慈濟大學劉怡均副校長也表示,佛法的包容性既深且廣。她說:「神經細胞的螢光染色切片,看起來就跟整個宇宙星空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到底是宇宙包容萬物,還是粒子自有天地。值得好好思考。」

針對「西方的哲學和文化對待生命的態度似乎是比較抽離、客觀的,而東方是講究天地人合一」的提問,王本榮校長,認為人類自古以來就容易「對『生』起貪念、對『死』懷恐懼」。而慈濟大學無語良師的課程,則是一種超越專業的生命教育,也是東方精粹的文化展現。

劉怡均副校長總結這段的對談,她引用王校長所說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骨髓資料庫!」原來在最重要的時刻,可能是一個陌生人比血親還要親。這也是科學、佛學與醫學融合的展現。她表示,祈願這堂課能帶給人醫會成員,在面對病人的時候,能夠把「人文、文化、佛心」融進專業,讓生命更充實圓滿。

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中)、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林安梧院長(右)、慈濟大學劉怡均副校長(左),就各人專業來回饋王校長的演講,加深學員的理解。


相關連結
2017 TIMA App載點 (點擊圖片或掃描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