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翠娥、林淑懷、林玉燕、吳陳梅燕、劉秀雅

德淨師父輕輕地說:「路為什麼會轉彎?就是為了樹!人需要樹,樹有二氧化碳,可以供給人類生命新鮮空氣。」陳月芬(前排右一戴眼鏡)心有觸動:「走路要輕,怕地會痛。」阮金清(右一)一路恭敬雙手合十聆聽。攝影/張維志

10月5日早上,花蓮普降甘霖,靜思精舍的林園,更顯清心蓊鬱,鳥兒於樹梢鳴唱,歡迎著2017年國際慈濟人醫會(簡稱TIMA)456位學員的參訪。雨濛濛的靜思精舍,常住師父們仍各司其職,農作、製燭、燒陶……數十年如一日,「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靜思家風,擎起慈濟志業,更是眾人尋初心,再出發的動力。

精舍師父講古 走入時光隧道

德安師父沿路講古,TIMA學員們聽得津津有味:「我第一次來精舍的時候,看到上人這麼辛苦!左手打點滴,右手救人,還在工作!慈濟早期是從嬰兒鞋做起,那時候甚麼都沒有,房子也光(沒有)、財產也光、糧食也光,甚麼都光光。所以,那時候叫做『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

師父接著說:「那時候甚麼都沒有,比我們的照顧戶還窮!早上有得吃,中午那餐還不知在哪裡?」在窮困餓肚子的時候就開始做慈善。苦中濟貧,精舍師父們每人每天都要賺八塊錢(新臺幣),手工做的嬰兒鞋,做一雙蓋大殿、一雙捐給慈濟基金會救人。德安師父伸出左手說:「我的手錶都是克難式的,還綁橡皮筋,能用就好了啦!所以要省,命好不如習慣好。」學員們爭相探頭瞧瞧,對於精舍師父的節儉樸實,在現今物質過剩的E世代,覺得不可思議。

德安師父伸出左手說:「我的手錶都是克難式的,還綁橡皮筋,能用就好了啦!所以要省,命好不如習慣好。」學員們爭相探頭瞧瞧。攝影/陳基雄

精舍製作的精油,是天然植物萃取,途經大愛農場,德安師父取出香茅精油,也特別介紹植物:「這就是香茅,製作精油用的,都是大愛農場種植的,沒有噴農藥,很環保。」

至於為什麼要日存五毛錢呢?德安師父也說明了理由:「上人說:『每日一善——生命靠三餐,慧命靠善念,善念時時生,福慧日日增。』」一趟精舍巡禮,學員們彷彿走進了慈濟的時光隧道。

行之依止 年年燕歸來

五十四歲才找到慈濟的鄭廣賦,感受上人的慈悲,自2014年第一次參加人醫年會,之後每年回來都深受感動,他說:「即使見不到上人,心也要跟上人貼在一起,不管再忙,明年都要再來。」鄭廣賦特別提到,去年(2016)從英國來到花蓮,因為體力勞累,巡禮過程中昏倒了,恢復後更珍惜每一天,他很高興地說:「能活過來真好!就是要我做好事。」

「回來充電啊!清淨在源頭,這裡生活非常簡單,會讓我們想要清淨自己的生活。」也是每年回來的吳圓娥,即便不當學員,也協助當翻譯志工,來自美國的她,回到精舍看看上人的生活,也讓自己反省一下,學習上人的「定」跟「靜」,才能面對災難處理,像前不久德州與墨西哥的颶風,也是一層挑戰,勘災、發動募心募款,在美國齊頭並進。

忍著身體不適的鄧瑞英回到精舍,隊輔問她:「需要坐代步工具嗎?」她堅持不要,拄著拐杖一步一步走在精舍園區跟著巡禮,其實為的是要見上人一面,因為慈濟是她的家。在齋堂用餐,遠遠地見到上人背影,用完餐,上人跟大家感恩與祝福,剛好正面見到上人,她說:「真的很高興,我期許自己身體健康,能在人醫義診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而且能持續回來花蓮學習。」

鄧瑞英(右)期許自己身體健康,能在人醫義診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而且能持續回來花蓮學習。攝影/陳麗雪

「上人很慈悲,對待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這是我們進慈濟的最強引力。我們回來臺灣學習,臺灣有很多老菩薩很精進,真的很令人讚歎!還有南非的黑菩薩,環境條件那麼差,還是做得那麼認真歡喜,真的讓我們佩服到五體投地。」坐在精舍主堂的林華珍與鄭淯鎂,說著共同的感動。

主堂裡感受上人日日在此講經說法。聽不懂閩南語的林華珍,在新加坡還是天天薰法香,就為分享給訪視的個案聽。「上人為全世界付出,我們只是一粒細沙,做的只有一點點,要更努力!」 林華珍謙卑地說。

「上人為全世界付出,我們只是一粒細沙,做的只有一點點,要更努力!」 林華珍(左)謙卑地說;右為鄭淯鎂。攝影/葉國梁

路轉彎 為了樹

第一次來花蓮靜思精舍,讓來自北京的李文忠感觸很深。看到慈濟,對他來說,唯有「真善美」三個字最能表達內心對慈濟、對上人的敬重。他說,特別是精舍師父、慈濟人,讓他感覺非常的真實,走遍千山萬水,看到的慈濟師兄、師姊最美。

這兩天,聽到全球人醫分享慈善和賑災的故事,打動李文忠的心,他說:「很感動!眼淚會不由自主地流下來,但是壓力很大。」李文忠願將這次參加人醫會的收穫與社區分享。特別大醫王們在各國的義診做得非常好,也是他往後努力的方向——「將中醫的民族醫藥推廣,為眾生的身心靈健康做貢獻。」

第一次來花蓮靜思精舍,李文忠(右二)感觸很深。看到慈濟,對他來說,唯有「真善美」三個字,最能表達內心對慈濟、對上人的敬重。攝影/陳基雄

來自緬甸的KHIN THIDARR SOE,隨著德澍師父的解說,感受農禪生活的自給自足,她很想動手參與其中。在無語良師模擬手術心得分享的課程中,體悟一分清淨的大愛,自己回緬甸也想成為大體老師。團體照中開心比讚的她說到:「很高興加入這個團隊,希望能參與更多TIMA的義診,運用自己藥劑師的專業,有機會幫助更多人。」

KHIN THIDARR SOE(右一)表示,很高興加入這個團隊當中,希望能參與更多TIMA的義診,運用自己藥劑師的專業,有機會幫助更多人。攝影/簡鴻海

期待回精舍參訪很久了,今天終於如願的阮金清,是退休護理人員,聽著精舍師父導覽,一路雙手合十,恭敬聆聽,這趟行程,她說:學到師父教的「感恩、尊重、愛」。

「路為什麼會轉彎?就是為了樹!人需要樹,樹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可以供給人類新鮮空氣。」德淨師父輕輕地說,陳月芬心有觸動:「走路要輕,怕地會痛。」常常聽到這一句話,聽到精舍師父的導覽感受更深。

陶藝坊間,清雅樸實的陶藝作品羅列,巧手會合妙理的作品,由靜思第一代弟子德慈師父,一一為學員介紹,並娓娓道來慈濟篳路藍縷的點滴,和始終不變「自力更生」的靜思家風,常住眾克勤克儉地,與上人行願超過半世紀……TIMA學員們聚精會神的領受,也喚起那顆行醫初心,願用愛,繼續點燃暗角的希望。

由德慈師父一一為學員介紹陶藝坊,並娓娓道來慈濟篳路藍縷的點滴,和始終不變「自力更生」的靜思家風。攝影/陳基雄


相關連結
2017 TIMA App載點 (點擊圖片或掃描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