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沈杏宜、魏玉县 摄影:陈正忠、罗永辉、施教岩、叶国梁、潘常光

在慈济花莲静思堂举办的“2017国际慈济人医年会(TIMA)”,10月5日进行第三天课程。来自二十个国家、四百三十四位人医会成员,上午到静思精舍巡礼,中餐享受精舍师父准备的“法”与“食”后回到静思堂,由菲律宾、巴拉圭、印度尼西亚和香港、新加坡以及缅甸等六个国家人医会代表,分享他们在当地推动医疗行动的情形。

重返保和岛 让爱发光

来自菲律宾的志工黄解放首先提到,2013年是菲律宾多灾多难的一年。九月,南部三宝颜发生动乱尚未平息,十月中部的保和岛又发生里氏8.2级地震,马尼拉的慈济人和人医会,首次踏上保和岛,进行勘灾、发放及义诊。看到许多学校、房屋受损,非常不舍,回台请示证严上人如何进行中长程的援助。

同年11月18日超级台风海燕袭击菲律宾,造成严重灾害。慈济遂将原来在保和岛的救灾人力转往独鲁万。待独鲁万救灾行动告一段落,菲律宾慈济人回花莲面见上人,上人轻轻一句“不要忘了保和岛”,将慈济人重新唤回保和岛,再次牵起这份善缘,慈济大爱在保和岛洒播,也带出了本土第一位志工黄三民。

2014年6月,保和岛发生地震八个月后,黄三民跟着菲律宾、台湾地区慈济志工,进行助学金的发放,并为受损的十间学校盖一百五十间简易教室,让学生免受风吹日晒,能够继续上课,更带动六千位学生家长发心为学校铺连锁砖。

看到慈济人真诚投入、无怨无悔的付出,让黄三民不禁自问:“这是怎样的一个团体,可以在灾难过后提供这样的援助?”他决定参加志工培训,从中认识上人以及慈济四大志业,进一步受证为慈济志工。

保和岛有一百三十万居民,其中35%处在贫穷线下,许多病患因为无法负担前往看诊的交通费用而放弃诊治。三年来,菲律宾人医会不但在保和岛成立会所,进行多次义诊,也遇见许多疾病个案,其中2017年3月的义诊,总共来了一千七百多位眼科病患,筛检出六百多位符合免费手术资格,其中白内障就占了七成,又以老年型白内障最多,史美胜医师甚至在两天内就为六百多位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这也是菲律宾义诊以来单次人数最多的一次。

“我很高兴可以再看到世界!”影片中双眼罹患严重白内障的克里斯,从手术室走出来,看到家人的那一刻,很高兴地对史医师说。在旁的黄三民看到这一幕也欣喜万分,他说:“这些病患大部分来自偏远的地方,有的甚至换了三种交通工具才到达,他们是真的需要我们协助。”

人医家族 爱在巴拉圭

“我是为了实现先生胡安‧梅沙医师(Dr. Juan Silverio Meza Leguizamon)在当地持续推动义诊的承诺,带着儿子和媳妇一起回来参加人医会。”飞行超过四十小时才到台湾,来自南美洲内陆巴拉圭的Marta Irene Delgado V. de Meza和同为人医会成员的第三个儿子Alfredo和媳妇Rosana,在台上述说他们绕行大半个地球来到台湾参加人医会的缘由。

Marta Irene本身是一位药师,和先生梅沙医师育有三男二女,他们在巴拉圭做慈济将近二十年。家族中十一人都是医师,梅沙医师常常领着家人与医界朋友,在贫民区义诊,也提供食物给贫穷的孩童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当他们缺乏医疗时,梅莎夫妇就会出动全家医师来协助他们。

Marta Irene提到,在巴拉圭的病患,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他们都把TIMA的医生当成慈济的医生,他们说:“只有慈济才有办法治疗我们的疾病,我们非常的感恩。”

Marta Irene的儿子Alfredo以生涩的中文“下午好”向在场人员问好,博得热烈掌声,他表示,巴拉圭的人医会没有固定的义诊场所,通常要借用学校,或是私人家庭,“每次义诊,来的病患都非常多,他们都很有耐心的排队,等待医生的治疗。”

Alfredo提到,义诊治疗的项目包括内科、外科和小儿科等,有时也会有牙科和眼科医师的加入。来此的病患都没有钱买药,所以他们会在现场准备很多药,由母亲负责配药。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罹患糖尿病的病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罹病,导致时间拖得过久,甚至需要截肢。像Alfredo的父亲梅莎医师就是因为糖尿病截肢,甚至引发肾脏疾病,需要终生洗肾。

“因此,糖尿病的预防与倡导,就成为我们在义诊,或是平时卫教时的重要工作。”Alfredo说,慈济的工作除了积极治疗他们的糖尿病之外,也提供截肢者轮椅,“没有轮椅,他们的行动非常不方便,只能在地上爬。”不忍病患受苦,Alfredo希望TIMA在巴拉圭能有固定的诊所,让这些病患可以受到很好的医疗。

病人的笑 重拾医师的初发心

印度尼西亚人医会成立至今已十五年,二十六位成员在座位区同时向大家挥手致意,志工谭祥华和Dr. Ruth(路)Angraini 分享他们在印度尼西亚以“安身、安心、安生”,为病患提供医疗服务的情形。

近三年来,印度尼西亚新政府虽然也提供全民健保,但是许多人还是没有得到适当的医疗服务,对当地人来说,义诊服务仍非常重要。谭祥华以2017年8月份的两天义诊活动为例,提到从收看大爱台,进而认识慈济、成为人医会成员的海伦医师(Dr Helen),自备五辆小公交车,乘载马加冷卡的病患到芝卡朗市参加义诊。志工更提前一天抵达义诊场地,为病患提供食物及棉被,让他们可以好好休息,有精神参与隔天的检查与医治。

“慈济就是这样,我们没做什么,人家就是会很感动。”谭祥华说,这些医疗服务,不但为当地贫穷的病患解除病苦,更为许多人带来人生的新希望。

一向被喻为“东方之珠”的香港,在一般人心目中的印象,是一座繁华的不夜城,但是陈家祯医师却以“贫富悬殊”、“居住狭窄”和“老龄社会”,来形容一般人看不到的香港。

香港人医会在2016年8月成立,一年多来已办理过五次健康讲座、六场义诊活动。更结合慈善,主动前往感恩户家中义诊,看到病人从康复中展现的笑容,陈家祯说:“透过义诊,医护人员可以重拾从医的初发心。”

同样需要医护走入的,还有缅甸。“进入缅甸瑞那滚村义诊的路,遥远崎岖,只有坐牛车才能进入。”志工陈秀宝话才一出,所有人不禁瞪大眼睛,她接着说:“不止车子到不了,就是坐牛车,也是腰酸背痛,两天都无法起床。”这样艰困的环境,也让一同上台分享的陈界汉医师表示,“看到这样的环境,才知道自己很幸福。”

陈医师表示,坐车进到村子,都还觉得很累,生病的人又要怎么出来看医生?于是,她们决定走进去。尽管目前只有两位人医会医师,每个月一次的义诊,他们都快成了村民的家庭医师。陈秀宝记得第一次到村子,每个人都跑过来看,“因为,他们不知道‘医生’到底长怎样。”每户几乎都有人生病,带去的药根本不够,许多人年到四十岁就中风在床,因此,如何建立村民的健康观念,就成了义诊团队的重要目标。

新加坡人医会从1999年跨国义诊至今,已有十八年,不止成立义诊中心,提供各项医疗服务,“日间康复中心”和“临终关怀”,也是新加坡人医会主要的服务项目。志工陈玉心就提到,“病人就好像我们的亲人,给予医疗、精神和心灵上的安抚,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旅程中,可以走得安详自在。”

人医的心 都是一样的

来自澳洲的洪友仕,大学时在台湾习读中医,后来到上海完成硕士及博士学位后,三年前回到澳洲墨尔本行医。

听了这么多国家人医会分享在地医疗及下乡义诊的情形,曾参加慈青及澳洲义诊的洪友仕表示,“人医会医师都是用自己业余时间参与志工及义诊服务,这种服务奉献的精神,真令人感动。”

缅甸的陈思汉医师,跟着慈济志工以徒步方式到偏乡、深山义诊,也让洪友仕相当佩服。他提到,每个国家的政策不同,宗教及历史脉络也不同,所衍生的义诊服务也不一样。“很多医师及慈济人都愿意走入偏乡去发现个案,来启发心中那个爱,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来自马来西亚的黄嘉镒则表示,他对香港及缅甸人医的志工分享内容特别深刻。“因为香港人医会只成立一年,就办了许多活动与义诊来传达上人的四大八法印,脚踏实地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此外,缅甸的人医会虽然只有二位医师,但是他们不愿放弃理念,翻山越岭走那么远去服务患者的毅力、勇气及信心,也是黄嘉镒想要学习的。

“以病为师 以人为本”,各国人医会,不论种族、国别,总是不顾环境的艰险和困难,用爱铺陈迢迢义诊路,将医疗的触角伸及贫病角落,以指尖肤慰病患的心;病人的笑,就是他们最温暖的回馈。


右侧广告-花莲慈院特刊

连结
2017 TIMA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