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桑海、施金鱼 摄影/陈基雄、杨文道、施教岩
慈济基金会人文志业发展处何日生主任和香港亚洲周刊江迅副总编辑进行一场「当代文明冲突及其解决之道」座谈,探讨不同文明如何透过互相接纳,以打造一个更好的世界。摄影/陈基雄
10月4日下午,《亚洲周刊》副总编辑江迅和慈济基金会人文志业发展处何日生主任应邀来到国际慈济人医会年会,两位资深媒体人做了一场特别的对谈,主题是“当代文明冲突及其解决之道”。
多元共生 从对抗到对话
何日生开宗明义地破题:“当代的文明有不同的样态,不同文明之间应该互相欣赏而不是采取对立;互相接纳,而不是执着自己是真理。”江迅一开场就打趣道,“没想到听众上身全是白色的,而我是黑色的,文明的对抗从现在就开始了。”何日生随即回应:“《易经》中的太极,黑中有白,白中有黑,我们有黑有白,才是一个完美的结合。”
江迅走访过很多国家,著述颇丰,曾获多项新闻及文学奖项。在他数十年的记者生涯中,看到过各种不同的文化,也亲历过各式各样的文明冲突。不同文明究竟怎样才能从对抗到对话,进而从对话到互助合作?行走之间,他的思考未曾止息。在对谈中,他将自己的故事与感悟娓娓道来。
由于历史原因,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大陆曾长期处于隔阂状态。今年7月,江迅第一次去哈萨克斯坦,发现首都阿拉木图竟然有一条冼星海大街,才知道音乐家冼星海生命的最后三年就在那里度过。在阿拉木图广场的生命树纪念塔,他遇到一位陌生的老太太,滔滔不绝地向他讲述对中国的热爱。近年在哈萨克斯坦出现了中国热,汉语、武术和中国菜都成了热门的时尚。2017年大陆一档选秀节目,使得年轻帅气的哈萨克斯坦歌手迪玛希一夜走红,也让中国人对哈萨克斯坦有了直观而友善的印象。他感慨道,在互动交流中,可以感受到两个文明的碰撞融合,从文明的对抗转变为文明的对话。
何日生很认同江迅的看法,如果过多从政策面或思想上看事情,就会很执着,不管两国的关系有什么样的紧张,可当人民和人民交流时却是很温馨的,“不管是来自哪个国度,在情感流动的时候,人和人是很容易互相感动的。所以我们多用心,多用情,少用思想,少用利害,很多事情就会变得很完美。”
用同理心 生命投入生命
江迅曾去朝鲜访问,在那里的传奇经历让他感悟,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尊重当地的法律、制度和习俗,应该放下成见,透过对话彼此理解,而不是互相批评。
同是媒体人出身的何日生,对此也颇有共鸣,认为新闻工作者的“同理心”很重要,而这种同理心过去在西方新闻学里是不存在的。“今天上午跟上人对谈时,上人说医生用生命投入生命,才能够拯救生命。新闻工作者也是,用生命投入他人的生命,才能真地理解对方的思想是什么,他的情感是什么,他真正的处境是什么。医疗是守护生命的磐石,人文是守护慧命的磐石,所以我们要用生命投入生命去理解他。”
当今的世界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对抗和冲突?在何日生看来,坚持自己是唯一的真理,而别人都是错的,就会产生冲突。“如果对一个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处境有了解,就不会轻易地去否定。如果我们批评一个团体,那个团体也会以同样的力量来批判你,防卫你,对抗就产生了。”由此看来,媒体人或许也应该借鉴宗教的包容精神,因为宗教永远是拥抱各种人的,不管是善的还是恶的,何况善恶本来也是相对的。采访也是布施,也是智慧,用同理心的理解,才能真正把事情看得透彻。
慈济基金会人文志业发展处何日生主任和香港亚洲周刊江迅副总编辑,展开一场深富启发的座谈,为学员开启一面心视窗。摄影/杨文道
是文明的冲突 还是缺少爱
相比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江迅更赞赏另一位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的主张,即以“文明对话”化解对抗。他讲述了一位台湾女孩自愿到陕北下乡的故事。廖哲琳出生于台中,毕业于台湾大学,在美国读完哲学硕士后,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到大陆陕西的偏远乡村魏塔写生。她感到当地人的生活轨迹如同驴子推磨不停地转,但有时又会很有爆发力。
这种从未见过的生活方式,让她觉得无比新奇和震撼,于是她做了一个决定,留在陕北农村,和当地老乡们一起生活。于是,她剪掉辫子,十几天洗一次澡,把皮肤晒得黝黑,在农田里干活,背着画架翻山越岭去写生。她是学哲学的,但总觉得自己所学离生活很远,现代人的欲望指向不可预知的未来,心里总是很不踏实,而在陕北农村她找回了生活的踏实感,以及城市所没有的生命力。
何日生赞叹江迅能在不同的地域发现人性之美,关于这个故事,他也有很多感触。“哲学家其实去思考世界的意义和价值,但最后都很苦闷,因为思想都需要框架,而框架不能涵盖整个世界。”他举了几位哲学文豪的例子:尼采提出“上帝已死”的惊人之语,最后却发狂而自杀;托尔斯泰晚年回归宗教,放弃财产,与他的农奴一起做体力劳动;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永远追寻却永远失落,只有在晚年帮助一群老人的过程中才得到生命的救赎。“文学、艺术、知识、思想都不是究竟的,对人的爱才是究竟的,拥抱最苦的人才是究竟的。”廖哲琳就是从哲学进入艺术,在艺术中看到爱,在物质困乏的乡村,捕捉到饱满的人性与感动。
由廖哲琳的故事,何日生谈到另一位画画女子。志工赖美智是台北慈善访视的第一颗种子,原本学画的她,画作非常美。投入慈济助贫访视后,她就不再拿起画笔,因为她在爱中得到的欢喜,超越了绘画的欢喜。“爱是人类唯一的救赎,没有爱的生命是荒漠的,是枯竭的,是苍白的,是没有价值的。”“九一一”恐袭似乎印证了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预言,但究其根源,或许并不在于文明冲突,而是爱的匮乏。“当人感觉自己不被爱,觉得被社会疏离时,暴力就会产生,因为暴力是打破隔阂最快速也最残酷的方法。”
不仅要对话 还要有爱和行动
对于杜维明透过“文明对话”解决冲突的主张,何日生表示赞同,但他也指出对话的局限性。“很难想象与基督教讨论有没有上帝、与佛教讨论轮回的问题,因为思想上一不等于二,但情感上可以。不管你是哪个族群、哪个文化,互相拥抱时,尽管没有言语但我们都觉得彼此相融。”
9月27日,何日生作为上人的代表之一携带上人的信给教皇方济各,上人在信中对教皇在全世界呼吁非暴力和人类和谐表示崇高的敬意。“教皇很了解上人,说‘盼望上人来到梵蒂冈’。两位东西方的圣者,互相崇敬彼此,在爱的基础上,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宗教没有分别,分别的是我们的思想,是我们的执着,当我们坚持真理的时候,爱就不见了。”南非信仰天主教的慈济志工曾说:“我们在做上帝的工,通过慈济我们更接近上帝。”在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到宗教的冲突,一切都那么自然。
在对谈的最后,何日生强调,上人是用行动和爱打破世间一切有形无形的藩篱,而不是用言语和思想。爱是没有条件的,“大爱是和一切的人与万物建立正向的关系,就是利他,世界共融,人们互相欣赏、包容和谅解。”“我们不能说自己拥有全部的真理,不能要求别人怎样,对的事就自己去做,做到别人感动,自然就会跟着你。”
学员林育壮认同「爱可以打破一切藩篱」,因为心中有爱就会想办法去突破矛盾、化解冲突。摄影/施教岩
在听众互动环节,一位来自深圳的骨髓移植医师,从2004年起就接触慈济,他对江迅说,慈济的大爱正是现今社会所缺乏的,而慈济在中国大陆做得还不够,需要很努力,“这也需要您这样的记者大哥给我们一个正面的引导”。江迅回应道,这位朋友虽然“没有提问题,但对我提出了要求。需要我做些什么,我肯定是遵命,用上人的话说,我要投入,要报真导正。”他透露自己曾经在上海第二医学院学过医,在解剖教研室也工作过,当时的解剖室对待尸体是很随意的。“我今年六月来慈济大学参观后完全被震撼了,这里有一种仪式,一种敬畏感,一种人的尊严,这个仪式感太重要了。”江迅还发愿,要与马来西亚的李益辉师兄联合发起一个全球华人媒体的静思生活营,以报真导正为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