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崇淳 摄影/欧明达

“趁着你我身体都还健康的时候,去做您想做的事!放心地出门去吧!我们虽然没有孩子,但我们却有着因义诊而结缘来的孩子,会来照顾我!”来自缅甸的金玛茹(KHIN MAR THU) 医师说着此次回台时先生给她的祝福。

立志不移 偏乡义诊

今已七十岁的金玛茹来自缅甸,出生于富裕家庭,从小学到医学院一路顺利。在医学院就读之时,就立志毕业后要到偏远地方服务。因为缅甸人很不喜欢看病,在医疗贫瘠偏远的地方,更是贫病交加。有鉴于此,更坚定了金玛茹下乡服务的决心。

金玛茹从医二十八年,参与义诊从未间断。直到2003年,先生罹患心血管疾病,才不得不从职场退下,专心照顾先生。虽然如此,只要有任何义诊需要她,她都义不容辞全力以赴。

2008年5月2日,强热带风暴纳吉斯造成缅甸多省遭受损害,慈济开始投入救济赈灾。“虽然从电视新闻中认识慈济,但一直到今年三月要在勃固(勃固位于缅甸南部,离首都仰光约81公里。)举办义诊,经由当地慈济志工接引,才第一次参与慈济义诊活动。”金玛茹谈起认识慈济的因缘。

缅甸的金玛茹(KHIN MAR THU)医师说: “行善不能等!” ,发愿每次义诊一定要去,还有不只是义诊,更要落实访视。

米扑满 一把米播善种

“之前我知道慈济只有在仰光 (活动),我住的地方是在仰光七十里以外的地方,出门也不容易,所以就打听慈济在缅甸做什么。”金玛茹接着说:“慈济里面有一位人医会医师,他经常行分享慈济在缅甸义诊的点点滴滴,于是才成就我来勃固参加义诊。”

“有时要去离城市比较远的村子义诊,因路程颠簸遥远,邀请不到医师,我就勇于承担。山中的孩子缺少读书的机会,医疗资源更是不足,看了实在不舍。”金玛茹接着说:“当我看到慈济‘一把米’的故事,我会讲给孩子们听,也会鼓励这些孩子虽然没钱,但我们可以日存一把米,帮助需要的人。”

上了一天的课,金玛茹觉得两千五百年前佛陀的慈悲精神,就如同现在的上人,“我们在照顾这些病人的时候,要把供养佛陀的心来照顾她的病人,把感恩、尊重、爱这句话力行生活中。”

永续慈善 访视肤苦难

金玛茹说医疗是本业也是本分,但她不只要做医疗,她说:“我要去推广一把米存大爱,让没办法存钱的人也可以小米行大善。今天课程让我看到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同时并行,做医疗也可以做其他三项,期许四大志业皆可以并行。”

曾经有一次,金玛茹到偏远的地方义诊,当地没有通讯设备,辗转得知父亲生病住院,当时心里如热锅上的蚂蚁,心想“既然无法回去,只好安住当下,做好目前的事”。或许就因为金玛茹的祝福,父亲才平安度过难关。

因为这次经验,让她更坚定偏乡义诊这条路。她说:“行善不能等。发愿每次义诊一定要去,还有不只是义诊,更要落实访视。先生与我都是佛教徒,(我们)都相信做好事会有好报。”

她拿着手中的静思语──“感恩要表现于行动”,这句话让她想起小时候妈妈的教诲:“知恩、感恩更要懂得报恩。”她有感而发地说:“上人的静思语让我受益良多。静思语跟佛陀说的法一样。佛陀说的法,是书上看到;但上人讲的静思语,能听到也能看到,甚至从生活中都可以得到验证。”

金玛茹拿着手中的静思语“感恩要表现于行动!”让她想起妈妈从小的教诲:知恩、感恩更要懂得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