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瑟琴 攝影/陳忠華

慈濟基金會宗教處柳宗言組長,談慈悲科技在急難中的功能。

慈悲科技在急難中的功能,除了國際上最重要的環保毛毯外,還又能再創作些什麼呢?慈悲與科技如何結合,又如何變身為食堂?

二○一六人醫會年會九月十五日中午前的一堂課,是由慈濟基金會宗教處人文教育室環保推展組的組長柳宗言,運用兩組災難影片來細說從頭。

螢幕上,將大家又帶回那瞬間的情境:高樓倒塌成倒V字型!地面上滿是堅毅卻疲憊的救難人員,和驚慌傷痛的災民!災難的畫面不論是出現在哪個國家,都是一樣的。柳宗言說這張是九二一大地震,而另一張是今年二月六日臺灣的臺南大地震。

同樣的救災現場,同樣的慈濟志工製作便當,這藍天白雲的身影是災區中安定的力量。不同的是,二月六日臺南大地震是在寒冬的除夕夜,在低溫哀痛的現場,慈濟志工更想提供熱呼呼的飲食,稍稍溫暖冰冷的身心。

體貼家屬和救災人員的心,慈濟準備的還有多功能的福慧床、福慧桌椅。輪班救災的人員,更需要得到好的休息,才能盡速補充體力,繼續投入救災。這時福慧床就可以處處展現良能,不管是樓梯間、帳棚下、禮堂內、收容中心,救難者不再或坐、或臥地歇息在濕冷的地上。

慈悲科技照顧到的不只是幼小和體弱的災民,更是幫助了救災英雄們。

科技融入慈悲 化為行動食堂
慈悲科技在急難中還能做些什麼?志工蔡堅印自行創造發明,再研發改善的行動廚房,在災難發生的同時已準備好,可開進災區。當方形的大鐵箱子慢慢地伸出四支適應不同地面的腳,站穩後再展開四片翅膀似的護牆,頓時黑暗的災難現場燈火明亮,靠的是太陽能供電;還有電力、瓦斯、天然燃料都可以用的大煮飯鍋,以熱水供應熱食,經消毒可在現場重複使用的環保餐具,還有火箭爐可以提供暖氣。

這是繼環保毛毯賑災經驗後的慈悲創作,展現多功能科技的成果。至今八十萬條環保毛毯,賑災超過三十二個國家,源自於上人的慈悲智慧,二十六年前呼籲環保回收再利用,現在轉化成大愛,溫暖了受難者的身心。

慈悲發明 醫護身心
行動廚房、淨水船的設計,是增加救難現場的溫度最重要的科技!

柳宗言分享,臺南震災發生在寒冬,徹夜守候的救難人員在夜半時分需要補充體力時,來到慈濟的救災中心詢問,於是現場煮了碗熱騰騰的湯麵取代便當。熱湯的消息傳出去,追加又追加十碗、二十碗……結果當天晚上總共煮了二百七十一碗的熱湯麵。慈濟多了行動廚房的熱食供應,是名符其實的「深夜食堂」。

柳宗言師兄最後說道,今天現場許多都是慈悲的大醫王,災民看到穿著白袍的您在救災現場,心就安了;而慈悲科技的智慧結晶,提供災民溫飽、安穩的後盾。

方形的大鐵箱子,頓時變身為可煮飯送暖、點亮光明的食堂。


2016TIMA緣圓影片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