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昌彬 攝影/曾玉麟

大林慈濟醫院林名男副院長(右)與學員對談。

近一百五十位學員於九月十四日下午齊聚靜思堂國際會議廳,聆聽來自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林名男,以及院長室醫務秘書、心臟內科主任林庭光精彩絕倫的演說。來自各國的學員戴上耳機,透過即時翻譯,第一時間接收醫學研究報告,掌握講師們課堂精髓。

內科分科座談開始前,隊輔人員細心提醒眾人將頻道轉至各學員母語,並測試耳機是否能正常運作,只見幾位學員舉手示意,一旁工作人員立即趨前排解。一切就緒,學員們用熱烈掌聲歡迎第一位講師林名男登場。

偌大的投影布幕呈現出林名男今日分享的主題:「Holistic View of Health」(全人健康觀點),風趣的林名男帶動現場氣氛有一套!經由播放大林慈院的四周優美山色環境,綠油油的稻田迎風搖擺,蝶舞翩翩,讓人心曠神怡,述說矗立在「田中央的大醫院」歷史過往,格外溫馨感人。

環境保護是不二法門
「環境會影響健康!上人慈示:共善業,大家一起助人,力量會越來越大!這就是環境的力量。」林名男開宗明義,點出今日的論述主軸。他說,去年慈濟去尼泊爾進行賑災,慈濟人「走在最前、做到最後」,對於當地人的幫助,或許僅有一些,但對於慈濟人本身卻是獲得更多助益!見苦知福,感受付出的快樂。遭受苦難的尼國人看見慈濟人千里迢迢來相助,也在心中埋下了善的種子。尼國的孩童長大之後,這些「心理因素」便會發酵,當有能力時,便可以幫助他人。

他以簡報檔秀出日前臺灣南部登革熱肆虐之際,醫院急診室一隅掛滿蚊帳的怪異照片,不知情的人猛一看,可能誤認為這是軍隊的營房寢室呢!話鋒一轉,導入環境(大乾坤)與人體(小乾坤)的關係及對比,直言「地、水、火、風」會造成外在環境變化,人體也有「生、老、病、死」歷程,人們吃的食物、情緒、社交等,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

「人在社會、家庭、生態環境,有諸多的交互作用。人的貪、瞋、癡、慢、疑,會油然生起許多煩惱。人在環境中,常導致『身不由己』,健康因此亮起紅燈。若『心不由己』,則會生病!從前學習預防醫學,總會談到影響健康的因素,如生活方式、環境、生物學、醫療照護等。」

林名男指出,「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在生物學和特定的遺傳學領域,其研究的是,在不改變DNA序列的前提下,透過某些機制引起可遺傳的基因表達或細胞表現型的變化。論及基因的重要性,他舉兩隻老鼠(罹患糖尿病老鼠、正常老鼠)源自同一個基因為例(照片呈現:兩隻老鼠體積大小懸殊),在母鼠懷孕期間攝取的食物不同,導致幼鼠爾後的發育迥異,也證明了「胎教」確實是有用的!

境隨心轉
實證研究,點出「心與境」關係。林名男表示,一九七九年懷舊治療對失憶有改善,提醒若人有老花,往鄉下住會好一點。一件事情,每個人的解讀不盡相同,是否為壓力?如何轉化壓力?端賴個人的觀點及耐壓能力——壓力可能是正向或負向。他以「你有一位老闆……」提問,引出學員心中的想法:是惡老闆還是好老闆?給的是壓力還是助力?有「壓」就有「力」,心境決定一切。

林名男另外秀出一張乳牛的照片,詢問學員看見什麼?有人回答乳牛,也有人說世界地圖(牛身上的黑色斑紋),導出以慈悲心看待世界,結局會大不相同。他舉輕明重,以相同的水量為例,若以不同容器盛裝,呈現的形狀也不同。

林名男點出,從一九六七年至二○○○年間,心理學研究篇數的正向與負向比率為一比二十一,顯見過去的研究太偏重負向的面向了。強調應正視「信念的力量」,有願就有力,勉勵學員做慈濟就對了!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課堂影片中,美國老師給小學生的作業,要做一件改變世界的事,最令人動容的答案,是老師叮嚀:何不改變腦中的想法,去影響周遭的三個人,只要每個人都影響三個人,力量便會無限擴展延伸。

想法產生力量,感動他人,集結成更大的力量。林名男藉由一張四十幾年前的老照片得到印證——上人拍攝一群師兄師姊早年隨師至臺東訪貧,途經一處水域,車輛因輪子陷入水裡,行進困難,眾人二話不說,撩起褲管及旗袍,下車合心協力推動車輛繼續奔走。

傷心‧心傷
內科討論第二節,邀請林庭光醫師從心理學及生理學的觀點,剖析身心之間的微妙關係,心情深深影響身體,牽一髮動全身。斗大的「傷心‧心傷」標題,嗅出講者要傳遞的意涵——心理健康如何影響心血管疾病的病人。

沉浸心理學研究十幾年,林庭光首先從心血管疾病的致命性議題著手,指出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為心臟病,顛覆了學員原先認知癌症是頭號殺手的謬思。他坦言,心臟病發生的猝死情況不少見,若四周無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協助搶救,存活率會打了折扣。「引發心肌梗塞的過程,可能長達二十至三十年之久,有百分之五十的病人,心臟病初次發作時,沒有任何症狀。心理狀況跟心臟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情緒會影響心臟病。但這對許多醫師來說,甚至是心臟科醫師而言,都忽略它的重要性。生氣、沮喪等,都可能造成心臟病發作。」

林庭光醫師說,由實驗結果得知,人若生氣,末端的血流會減少,血壓會飆升;即便情緒過後,人已經不生氣了,但監測人體末端的血流,仍舊呈現如此現象。「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各種「性格」,如:Type-A、Type-B、Type-D(荷蘭所做的研究),分別隸屬於急性子、隨遇而安、社會抑制等類型,臨床上所呈現出來的發病率及死亡率都不同。無論是「表現型生氣」或「壓抑型生氣」,都對人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當人的血管硬化,哪天情緒不穩,引起血壓上升、血管收縮,引起斑塊剝離,造成血栓。情緒在任何領域之內,都有心理學的角色。」

林庭光醫師兼論意識與潛意識,談到潛意識對行為的反應,不斷調控人的行為,其中的生理反應同樣受到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控制,而非人的意識能左右。無論是好的或不好的,「習慣」會變成人格,如:人看到狗會害怕,久而久之,一想到狗,就會害怕。故讓意識不受潛意識控制,才能解套;讓「念頭」進入潛意識,走另外一條路,創造另外一個習慣。應用到病人身上,是讓病人靜下心來,導入正向的教育,包含心理治療、正向思考、健康行為。

「重寫潛意識,是我們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如何重寫?即靜下來,讓意識掌控人們的行為。潛意識能一次掌控很多行為,但是意識只能一次掌控一個行為!」林庭光醫師說,透過腹式呼吸、規則運動、參與社會活動、做慈善幫助他人等,都可讓人靜下來,讓意識掌控環境,再導入正向思考,進而改變人們的習慣及思考模式,才有可能改變人們的性格。

大林慈院醫務祕書林庭光談心理健康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


2016TIMA緣圓影片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