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精神 醫療行願
林俊龍 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慈濟醫療志業的緣起,來自於證嚴上人的一念悲心,也是法華精神的體現。

上人開示:「菩薩是佛和凡夫之間的橋樑,要成佛,須先行菩薩道。」「而慈濟則是落實佛陀本懷之人間菩薩道。《法華經》中所說之菩薩道,才是成佛之究竟大道。法華經義在教菩薩法,佛陀指出這條學佛的明路,而現在的慈濟即是開闢人間菩薩道,讓所有入慈濟門者,透過力行而真實體會佛法風光。」上人有三個願,期盼能淨化人心,祥和社會,讓世界無災無難。而慈濟醫療志業是緊緊跟隨著上人的理念與腳步前進。

五十年前,一九六六年,上人創辦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發起竹筒歲月,婦女捐出買菜零錢,五角、一元的銅板,勸募到的金錢不多,但募到了「心」,漸漸匯聚出一股愛的力量,在花東地區開始小規模的慈善志業。在慈善救濟的過程中,上人發現,在貧窮背後的成因是疾病,生病沒有錢就醫,或是因就醫的花費拖垮了家庭經濟。

花東地區缺乏醫療,早在一九七二年,慈濟在花蓮市仁愛街成立義診所, 由當時省立花蓮醫院的醫師及護理師發心承擔,為貧民施醫施藥。此為慈濟醫療志業的濫殤。但義診時,若發現嚴重病情者,送往西部往往為時已晚, 所以上人動念要籌建一間「現代化、溫馨、親切」的醫院。

歷經籌募艱辛,從一九八六年在花蓮慈濟醫院開門服務病人開始,接著玉里、關山、大林、臺北、臺中慈濟醫院,因著各自殊勝的因緣興建與啟用, 北中南東建構了完整的慈濟醫療網,此外,大陸蘇州也成立慈濟門診部,印尼慈濟醫院也已動土興建中。

在我到大林慈院出任院長前,已經從美國回到花蓮慈院擔任了五年的副院長,期間發現很多病人是從光復、瑞穗或更遠的花蓮縣南端的鄉村部落,耗用一、二個小時車程來看心臟科門診。每次當病人聽到我要排抽血檢查、做心電圖、照超音波時,病人與家屬就愁眉苦臉,因為病人必須先到各檢查單位報到、排程、再做檢查,然後一個星期之後再來醫院掛號看報告。像這樣需要來回醫院好幾趟,光是計程車費用就需要好幾千:「這樣下去,我要破產了啦⋯⋯」聽完病人的擔憂,我才恍然大悟,是呀,花東地形狹長,交通費用和車程時間實在很驚人。改變檢查流程,以病人的方便為主之後,我就敢跟病人打包票:「你空腹來,做完這些檢查,保證中午讓你領到藥,高高興興回家。」只讓遠途的病人跑一趟,病人開心,醫師也放心。

曾經有一位評審委員到醫院審查後說:「你們品質很差,檢驗科有60%急案,40% routine(一般案)。」我向評鑑委員說明,花東地區地廣人稀,來醫院做檢查,真的很耗時間與金錢,但是,如果沒看到抽血檢驗值,我怎麼調整給藥?所以我讓病人在抽血後一個鐘頭,就趕出結果報告,再依此為病人調整藥物,他就可以拿了藥回家,不用改天又跑一趟。當然這些遠途案件都變成了急件。委員聽完,很肯定我們的作法。而這種「以病人為優先」的考量,也正是體貼病人的慈濟醫療人文精神。

一九九九年,花蓮慈院開始導入PACS系統(醫療影像擷取與傳輸),更加為病人省去等待的時間,環保理念上更是長足提升,省卻了X光底片與沖洗藥水等成本。當年醫療系統在大型終端機及剛起步的主機與個人電腦中抉擇,我們決定採用個人電腦,也是現今資訊網路的先驅使用者,提升醫療資訊升級的速率。

回顧慈濟醫療三十年,我有幸參與了最近的二十年,欣見慈濟醫療在專業與人文兩方面,都有穩健的進步與成長。慈濟醫療還有一大特色就是當災難發生,各院區醫療團隊都能及時與國際慈濟人醫會團隊合作,趕赴災難現場,提供醫療服務。今年亦是國際慈濟人醫會成立二十周年,感恩能在五十五個國家地區蓬勃發展,在九十四個國家留下慈濟慈善與醫療的足跡, 讓醫療之愛遍及全球。

值此慈濟基金會五十周年,醫療三十,人醫二十之際,感恩上人與精舍師父,感恩所有志工的護持;感恩所有同仁堅守崗位,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未來,我們仍要攜手並肩,秉持法華精神與菩薩的大願力,以感恩、尊重、愛的方式,將醫療關懷傳遞到任何有需要的地方。


2016TIMA緣圓影片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