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淑宜 攝影/楊凱誠

德怡師父向學員分享自己遇到慈濟,在精舍出家的因緣,同時掌握機會向護理背景的學員勸素,寄望加入推廣素食行列。

百年強震九二一發生時,服務於臺中一所建築師事務所的德怡師父,接到慈濟援建希望工程的邀約,最後何友鋒建築師接下臺中縣五福與霧峰兩所國小校園重建的設計。德怡師父在事務所與慈濟接觸過程中,發現慈濟團體全然站在校方使用者的角度,連危樓部分都一併納入重建,思維與一般委託的營建廠商大不相同,年輕好奇的她,主動走入慈濟當志工,最後在花蓮靜思精舍圓頂出家。

堅定一念心 修行路上不後悔

人醫年會的學員們專注聆聽,汲取德怡師父貼近證嚴上人修行的智慧法水。

劉滿鳳首先向德怡師父請益:「出家過程沒有遲疑與家人阻礙嗎?」當時奶奶健在,媽媽持反對意見。兩年後奶奶往生,上人行腳臺中時,德怡師父帶著父母面見上人。「你來成就他修行的心願?」上人對著母親勸說,然後善巧地說:「就先讓她來住看看?」這句話讓母親安下心來,因為她不認為從未離家的女兒,可以適應精舍刻苦的生活。

「因緣到,自然成。」沒想到,一個賑災包的簡單行李,他一直待到現在。當年正逢精舍主堂的拆建工程,延後了他剃度時間,母親還打電話關心:「怎麼這麼久了,還沒圓頂?」。父母的疼惜與不捨在所難免,不過,最終還是圓滿子女的修行心願。

德怡師父很法喜地說,「在上人座下修行很幸福,回到靜思精舍修行是此生最好的決定。」有人覺得精舍師父跟著上人修行很辛苦,德怡師父卻認為:「修行是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師父用自己平日掃落葉的經驗來比喻,「首先,掃除心靈污穢,享受清淨的是自己,讓其他陸續經過的人,也能在優雅的環境中心情愉悅,師父告訴學員:「利己的同時,其實也在利他。」

修行是累劫的事,一念心可以延伸至億百千劫;每天修正內心,向著目標,只要進步一點點,就會覺得很法喜。此生能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想過的生活,相較於苦難眾生,是何等的幸福?

「遇到外境考驗時,自己阿修羅的習性就出來了?」溫淑芬向師父請益如何對治。德怡師父以自己轉變的過程分享:「要求別人改變,或是達成自己的標準很難,善解、包容對方並調整心念。」

茹素護生防疫情 師父巧妙分析

德怡師父回溯慈濟功德會行善緣起,「三十支竹筒,家庭主婦日存五毛錢,日日發善心積福,開始濟助貧困,發放日誦念藥師經,為大眾祈福。」接著發給學員們聯合國農糧署統計出來每秒鐘2443條生命消失的靜思語卡片,啟發現場學員的悲心,因為素食不但有益身體健康,茹素更是嚴重疫情的靈方妙藥,「餐桌上就能護生,每一餐都能積福。」

「其實用點心,可以把素菜煮得比葷食好吃。」擅長烹煮,信心十足的學員詹秀員向師父分享,明聖師父對她烹煮的素牛腩讚不絕口,德怡師父也建議她開班授課。二十幾年來從事社區組織工作的詹秀員因為健康因素,日前已經少肉。「與人互動間,讓人心動、感動,才能引起共鳴。」熟悉社區運作,與民眾互動經驗豐富的她,認為進入社區推廣茹素計劃,自己絕對可以勝任。

過去三次從鬼門關回來,詹秀員笑著說,可能任務尚未完成,觀世音菩薩讓她又再回來。德怡師父也附議她,因為身上還肩負著使命,師父惜才愛才,馬上邀約她回精舍大寮幫忙,詹秀員慨然應允。

本來想過悠閒生活,不想再被制約的退休教授詹秀員體悟「生命無常、身體脆弱」,因為無常、脆弱,更應該要發願。

有機種植果菜,常常面對成群成窩的螞蟻亂竄,或鳥類、昆蟲吃掉辛勤收穫的甜美果實?剛剛拿到的靜思語:「視眾生為親人,就不捨他們受苦」,解答了隊輔陳金花滿腹的疑惑。德怡師父回溯以前精舍師父做五穀粉曬豆子,引來一群麻雀啄食,上人從旁經過,看見師父們正在趕麻雀,上人慈悲地說:「牠們又能吃多少呢?」

受上人身教影響,德怡師父以自己種菜為例,兩包菠菜籽,被一群麻雀吃到只剩下零星幾株,師父轉念是在供養未來佛,眾生先食,剩下的才是我們的。

建造主堂前拆除舊建築,慈誠隊回精舍幫忙,請示上人,「什麼日子拆好呢?」上人回應:「你們準備好了,就好。」德怡師父回述歷史,不迷信,日日起善念,日日是好日。

耀眼的光束升上高空,鄰近煙火聲霹霹哩啪,學員們仰頭發現了靜思堂上空一輪皎潔明月,發出了陣陣驚呼聲。欣逢八月十五中秋佳節,「月圓、人圓、事圓」,德怡師父轉達上人晨間對大眾的開示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