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麗華、張均榮 攝影/楊凱誠、簡明安

德劭師父話說從前,慈濟醫院還沒蓋時在仁愛街有一間義診所,慈濟醫院蓋好後,人醫會的中秋晚會是在靜思精舍大殿旁草皮舉辦。

捐錢比做好事容易,學員王清琴請教師父:「臺灣人很有善心,樂意捐錢,但要邀約他們走慈濟路卻不容易。」

利益眾生是修行的學分

德格師父說,一切都需要時間,要鍥而不捨地持續陪伴、分享、保溫,帶他一起做,最後他會感動。因緣不具足,一定要祝福他,祝福的力量是很大的,可以把不好的因緣變成好因緣。德格師父以前帶過一位新加坡的高級主任,每次在教聯會辦活動,就邀約他來參加音樂會、茶會。「他每月固定捐款,參加活動,但都沒培訓委員。經我不斷邀約,後來他很感動,覺得自己沒有被放棄。」

賴婕瑄問德格師父:「您說您是很樂觀、很快樂的人,出家前和出家後的快樂度有何不同?」德格師父說:「走進慈濟才了解小愛要化為大愛,放下所有的俗念,與其思念家人,不如化為祝福,於早課時祝福他們幸福、平安、快樂。虔誠祝福,一定能上達諸佛聽。」在精舍遇到考驗時他就轉念,化惡緣為善緣,告訴自己這是修行的學分。只要是利益眾生的事,關關難過,關關過,再困難的事都能化解。

又有學員鐘瑩清問:「十五年出家有什麼事情讓您最深刻,最感動?」
德格師父說,每個人每一件事都讓人感動,大愛臺報導全球很多慈濟人在募款時,述說竹筒歲月的因緣。德格師父說,「小錢可以行大善,每天發一個好願,累積一個月就可以布施,發願之後也會回向給自己。如果家人生病,每天投竹筒祝福,以他的名義布施與世界結緣,這是一個很好的做法。」

德格師父勉勵學員,既然走進慈濟寶山,就不要空手而回。要把握因緣,聞法入心,聞思修身體力行,讓法深印八識田中,才能生生世世找到上人。

賞月話前緣 莫忘那一年

中秋夜一輪明月高掛花蓮靜思堂上空,有學員分享以往中秋節都在國外過,今年在慈濟花蓮靜思堂前廣場,向精舍師父請法,發現今晚的月亮特別圓。

德劭師父話說從前,慈濟醫院還沒蓋時,在仁愛街有一間義診所,後來慈濟醫院蓋好後,人醫會的中秋晚會是在靜思精舍大殿旁草皮舉辦。師父說:「想當年剛好輪到我典座(負責三餐),精舍其他常住師父驚訝地說,典座就碰到人醫會回來用餐,我都高興地說:「好啊!有多少人?」其他師父回說一千五百人。

有人建議採用自助餐的方式,上人指示,國際人醫會第一次回來要用辦桌的方式,也就是原本是11點50分敲板,可是為了要配合人醫會行程,10點50分就要敲板。由於第一次負責六菜一湯一百五十桌的辦桌,還不包括常住眾。德劭師父說:「所以,我們三個組員很緊張,還好其他師父很慈悲,要我們準備好食材,他們一人要幫忙煮一道菜。」

早期精舍的廚房比較小,只有兩個灶,大活動時才在旁邊多加一個鍋子,他記得那天煮了十九鍋的飯,還好有其他師父的幫忙才能圓滿,讓人感受到團體的合和互協。

在精舍每年中秋節都會包春捲,曾經有當天切料、當天炒料的經驗,蠻刺激的。而且還自己帶鍋子、鏟子、菜刀等等,現場包春捲。這次的人醫會也有一道春捲點心,德劭師父說:「常住也是幫忙切、洗,當大家在用餐時我們就幫忙收拾,收拾完後再來與各位話家常。總之,合和互協,事情就能圓滿。所以做慈濟事光靠一個人是不能成就的,要靠大家的力量才能完成。」

來自彰化學員吳明哲提出一個問題,常聽人家說人往生後靈魂還沒有離去,先不要去動他,如果這時候動刀去切割,會不會很痛苦?德劭師父說,以醫學觀點來說,人死後聽力是最後消失的,如果發自內心,有一顆菩薩的心,大無畏的心,就不要想太多。想要捐大體的人要有歡喜心,不可有瞋心。

最後德劭師父贈送結緣品藺草吊飾及竹筒給學員,並笑著說:「我送竹筒給小朋友,都會跟他們說日行一善,存滿要帶回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