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進輝、楊金燕 攝影/羅景譽、陳明清
把握每一次學習機會,第一次承擔大型營隊活動,蔡宥茂(蹲者)謹記父親蔡明鴻的叮嚀:「多聽大家的意見,配合就對了。」
2019年「國際慈濟人醫年會」將於9月11日至14日,在花蓮靜思堂展開為期四天的交流研習,此次共有四百三十多位醫護專業人士與志工報名參加。9日一早,近三百位北區慈濟志工從臺北搭乘火車回到花蓮,進行各功能組的前置作業。
總務機動組這次是由擁有多年經驗的志工蔡明鴻擔任總窗口,比較特別的是,這一次他的兒子蔡宥茂也投入了課務組勤務,負責與總務機動聯繫。
天生反骨 鼓隊接引
今年三十六歲的蔡宥茂,曾有個非常叛逆的青年時期。他自幼生長在爺爺、奶奶、父母、叔伯等共同居住的大家族中。懂事以來,總是看著父親蔡明鴻與母親林雪英,平常除了協助家族的外燴業務外,其餘時間幾乎全心全意投入慈濟志業。讓年幼的蔡宥茂覺得備受冷落,常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甚至一度與慈濟「爭風吃醋」,心中對慈濟產生怨懟。
直到蔡宥茂青少時期,父母開始關心他的課業與生活,並且積極想帶領他進入慈濟世界,然而,年輕氣盛的他為了展現自我,故作叛逆,總讓父母的期待落空,「那個時候家就像是旅館一樣,每一次回到家和父母之間幾乎沒有互動。」
二十歲出頭就成家的蔡宥茂,已育有二個兒子,大兒子就讀小學五年級。父母依舊想盡辦法希望接引宥茂參與慈濟,他卻總是藉故推拒,直到2017年宥茂就在同輩年輕夥伴的邀請下加入靜思鼓隊,成為鼓兒,更參與中正紀念堂「浴佛典禮」的演出,他與數百位年輕鼓者一起在浴佛現場,呈現出慈濟的新生、年輕與活力。
奇妙的是,那回演出經過數月的演練,除了肢體訓練外,靜思鼓隊也透過讀書會與年輕人分享佛法、修習佛法經典,讓慈濟善法悄悄地植入他們心中。
蔡宥茂也對慈濟從誤解到認識,2017年,他開始參與社區志工見習,接著在隔年投入志工培訓。
2018年年底,蔡宥茂正式受證成為慈濟志工後,即在隔年四月開始承擔「Young善青年回家去」朝山活動的機動勤務,透過實際參與,他才深刻瞭解要圓滿任何一項活動,從規劃策定方向、擬定各個功能組任務到彼此的磨合調整、落實執行,都需把握每個細節,絕非想像中的簡單。因為投入越多,也越來越了解慈濟,才更看見慈濟志工為全球各地及臺灣社會付出這麼多,方能理解多年來自己的父母為何如此投入與付出。
志業傳承 樂在學習
慈濟基金會從1966年在花蓮成立以來,已經走過53年,早期投入的志工年紀漸長,甚至部分已經凋零,今年2019年國際慈濟人醫年會,課務組總協調志工呂梅英,特地邀約四位年輕志工共同參與並承擔,希望藉由大型營隊活動的機會,讓年輕志工學習傳承,並透過手把手的實務帶領,為慈濟志業的永續奠基。
蔡宥茂即是這四位年輕人之一,肩負傳承使命也樂在學習。為了參與人醫年會前後六天的勤務,蔡宥茂特地向公司請一週長假,「要帶家人出國嗎?」主管問他,「不是,要到花蓮做志工。」他回答。
「做志工,需要這麼多天嗎?」主管又問。他告訴主管,在慈濟承擔活動勤務,特別是大型活動,需要學習不同功能組別之間的溝通協調;志工縱向與橫向的互動,所累積的智識與經驗,絕對不亞於企業組織內不同部門間與客戶的互動,所以這也是難得的特訓機會。經過他的解釋,主管欣然同意他的長假。
不論是在九二一大地震東星大樓救災、南投希望工程,或是各種營隊與社區活動,蔡宥茂從小看著父母在慈濟團體持續付出,雖然一度讓他對慈濟非常「吃味」,卻在親自投入後,更理解父母,也更認同慈濟,雖然自己仍需上班工作,同時還要陪伴成長中的兒子,但是他也和過去的父親一樣,盡可能帶著妻兒參與慈濟。
此次人醫會承接新任務,蔡宥茂雖然有些惶恐不安,但是父親告訴他,多聽大家的意見,配合就對了。難得能承擔活動勤務,他把握每一次學習的機會,因為只有「請假做慈濟,做慈濟不請假」!
蔡宥茂(左起第三位)與課務團隊,大家蹲在靜思堂的銅門前貼地標,以備學員整隊進出的位置。
課務組邀約四位年輕志工參與承擔人醫會勤務,期待透過經驗傳承,為慈濟志業的永續發展奠基。
為祈活動順暢,各功能組事前周詳準備,課務組也進行帶隊演練,充分掌握時間、空間。
年少時的兒子曾因父親長期投入慈濟志業而吃味,如今父子倆同時在不同功能組承擔,父親蔡明鴻(左)難掩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