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秋惠 攝影/鄭村池

花蓮慈院護理部張幸齡督導,同時也是花蓮慈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任,一上臺先請問學員擔心自己會失智的請舉手。

接續專題研討課後的護理分科座談,由花蓮慈院護理部三位講者分享。

守護花蓮失智長者 沿海高山全篩檢

首先是花蓮慈院護理部張幸齡督導分享失智症照護從醫院延展到社區的經驗。「在座各位會不會擔心將來會失智?」臺下很多人舉手。「覺得自己有很高風險會失智的?」看到好幾位繼續舉著手,笑著說:「看到鍾惠君主任和章淑娟主委也都舉著手耶!」

張幸齡督導現在同時也是花蓮慈院日間共同照護中心主任,她說:「感恩在臨床訓練多年,現在才有能力走出醫院走進社區。」花東縱谷從秀林到富里的花蓮段,全長137.5公里,開車至少兩個半小時,而十三個鄉鎮都是花蓮慈院失智照護的對象。花蓮縣有四千多位失智長者,但確診的人不到一半,目前的比例是8%,也就是一百個人之中有八位失智,不包括疑似或早發型失智者。

「感恩上人的遠見,在1989年花蓮慈院就設立『輕安居』日間失智照護中心。」幸齡督導說:「上人說兩件事不能等……」,所有學員回:「行善、行孝」,幸齡督導接著談起花東地區年輕人外移,所以常有失智長者獨居或老老相依的情形,而團隊的核心理念,就是希望不要發生長者走失、因失智被誤解或錯誤對待、子女覺得照顧來不及而後悔等等的情形。

在2018年,也就是輕安居20周年時,花蓮慈院日間照護團隊走入社區,接受政府委託,在花東縱谷線上設置四個「失智共同照護服務據點」,(目前有一個據點已交由玉里慈院負責),也為花蓮縣13個鄉鎮進行「失智篩檢評估」,相對於傳統的鑑別診斷需要到醫院三次,對長者來說耗時又花錢,會降低長者受檢的意願,幸齡督導說:「感恩有慈濟基金會為後盾,我們現在提供的是『一條龍式』的失智確診服務。」

幸齡督導也讓大家了解一下失智症個案管理師的工作時程,通常上午六點多出門去接長者,為了能在九點多到醫院接受檢查,檢查完送長者回家,自己再回到醫院時,已經晚上七點了。但為了經濟弱勢及住偏遠地區的長者,個管師已經把這樣的辛苦當日常了。

接著學員們從影片感受「一條龍失智鑑別診斷」的實況,在個管師曾玉玲與社區衛生所護理師的合作連繫下,好幾位花蓮縣豐濱鄉的長者坐上巴士,像是要去郊遊一般,到玉里慈濟醫院接受篩檢,過程中護理師們對長者都像對自己的爺爺奶奶一樣貼心……團隊的用心是,只要能多篩檢出一位失智長者,就可能延緩長者失智的症狀,給子女行孝陪伴的機會。

陪伴從初生到少年 圓夢之旅成行

「2006年10月21日,我上大夜班,接到一個31周的早產兒,他有先天臍腹裂,是被丟在署立花蓮醫院,轉到門諾醫院,後來再轉到花蓮慈院來……」小兒科病房李依蓉護理長談起她臨床生涯第五年遇到小宇的情形,在她心中小宇是落入凡間的天使。

「那時的我正對護理工作很茫然,所以去接受小兒加護訓練,到小兒加護病房接的第一個病人,就是小宇。」捧在手掌上,只有850克的小生命,那天上班的八個小時,依蓉的眼睛一刻也不敢離開。

出生沒幾天,小宇就接受緊急手術,小小的身軀包滿紗布、繞滿了像麵線一樣細的管路,腸子只剩30公分,相對於正常孩子90公分的腸道,要照顧短腸症的小宇,最大的困難是要開刀放置「中心靜脈管路」,因為這樣才能施打靜脈營養針,因為他持續營養不良,腸胃又不能好好吸收,依蓉說:「他全身上下從頭頂到腳底板都是刀疤,每次找地方裝中心靜脈管路都是一大考驗,而羸弱的小宇卻很調皮不安分,總是把好不容易裝上的管路又弄鬆脫了。「小宇弱視,或許只能看到身形光影,但聽覺卻非常靈敏。」依蓉說,才想「唸」他不乖,他就展開一個全天下最無邪的笑容,護理姊姊、阿姨們都只能乖乖投降。

李依蓉從此變成小宇的媽媽、朋友,和「學生」,「因為小宇讓我看見生命的勇氣和希望。」小宇的存在,也讓她感受到護理工作最珍貴的價值。

在醫院團隊的呵護下,小宇從零歲待到兩歲,終於平安出院,轉到照護機構安住。但只要有緊急狀況就叫救護車送急診,最特別的是,小宇每年過年期間都會到醫院,依蓉說:「他都會來找我領紅包。」平時依蓉和夥伴也會去機構探視小宇,婚後生子了就連孩子一起帶去,轉眼間,今年小宇14歲了。依蓉說:「他如果能站起來,個頭比我還高了!」但小宇頻送急診的情形,讓團隊決定照會安寧居家照護,而在安寧居家護理師陳純純的提議下,由花蓮慈院心蓮病房的「心蓮旅行社」、小兒科、安養機構所有人合作,排除萬難,為小宇辦一場「火車快飛」圓夢之旅。

小宇一輩子只坐過兩種車──救護車和輪椅,當他坐上復康巴士時,臉上出現疑問的表情,而當抵達農場搭上小火車,甚至人生第一次摸到小動物時,臉上的愉快或驚訝表情,讓所有人覺得一切的困難辛苦都值得了。

提醒護理人先愛自己

花蓮慈院心蓮旅行社的夥伴之一,也是花蓮慈院安寧療護經驗最資深的護理部副主任王淑貞,一上臺後,接著說明心蓮病房成立心蓮旅行社的原因,是去年(2018)為一位肺癌末期的雄哥圓願──太魯閣之旅,帶一個呼吸很喘的病人往空氣稀薄的高山上走,真是一件不簡單的考驗,但他們完成了,雄哥和雄哥的家人都很滿足,團隊也因為幫病人圓願而滿足,雄哥在圓滿太魯閣之旅後一週過世了,所有人都沒有遺憾。心蓮旅行社的業務,也就此開張了。

「在座各位照護的,可能是老人、小孩、中年人,而身為醫護,面對這麼多苦痛,心情難免憂鬱。」王淑貞副主任提醒在場學員,要照顧好他人自己,一定要先照顧好自己,所以這一堂課的重點是「表達性藝術」。

一開始王淑貞副主任先請大家放下手上的東西,以最舒服的姿勢,雙眼微閉,如佛陀靜坐般眼皮往下垂視,讓心定下來,接著帶大家深呼吸三次,再將眼睛慢慢張開。「大家如果覺得心很疲累時,可以試試正念呼吸,這是我們醫院護理同仁認為最有效的正念療法,而且不用花錢。」

接著只見一位位戴著護師帽的工作同仁上臺在地上鋪一張張圖卡,「請大家上臺瀏覽,選一張最能代表自己目前心情的圖片,然後回到座位上。」王淑貞副主任告訴學員們,因圖卡是教學工具無法送給大家,可利用手機拍下。而詮釋圖片,等於可好好剖析自己的念頭和思緒。

因時間關係,僅能選一位上臺分享,北京解放軍總醫院退休護理長林漢英主動舉手上臺分享,說她選了一張圖,是老人的手和年輕的手,反思自己想找回自己護理的初衷與溫暖的心,而選另一張人戴著面具,則是想到過去帶人時,求好心切而總是對同仁較嚴厲,希望從此可以調整自己,從微笑開始。

從分享為偏鄉長者著想而走出醫院接送長者篩檢失智,到以自身護理生涯陪伴附裂兒小宇14年,再以心蓮旅行社為病人圓夢的用心投入,帶動全場近八十位學員重新思考護理與自身的關聯,並以聞聲救苦我最先的觀世音菩薩為典範,找回從事護理工作的初發心。 

學員不時拍照記錄失智照護重點。

花蓮慈院小兒科病房李依蓉護理長分享陪伴先天臍腹裂的小宇成長及圓夢,而小宇也是她堅持護理路的人生老師。

為一位末期肺癌病人圓滿太魯閣之旅,花蓮慈院「心蓮旅行社」自此展開祝病人圓夢的旅行業務。

花蓮慈院護理部王淑貞副主任請在場學員從兩三百張圖片中挑選最能代表目前心情的一張。

表達性藝術,希望幫助護理學員沉澱心情,把握當下。

來自北京的林漢英分享自己選擇圖卡所代表的念頭與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