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秋惠 攝影/鄭村池

護理組所有學員手比愛心合照,為病人小惠加油打氣。

9月11日下午一點三十分,在國際會議廳舉行的護理專題研討,近80人與會,首先由章淑娟主任委員開場。章主委在花蓮慈院服務27年,於2018年榮任慈濟醫療法人護理委員會主委,負責慈濟七院護理整合及人文傳承。護理專題第一場演講由花蓮慈院護理部鍾惠君主任分享。

慈濟護理的關懷實踐

以「關懷理論在慈濟護理的實踐」為題,鍾惠君主任說:「慈濟醫療的緣起,是上人的一念悲心,而花蓮慈院已邁向第34年,並得到全世界排名第13的佳績(註)……上人說,『好護理是病人心中的菩薩』,也是慈濟護理努力的方向。Watson的關懷理論有護理、人、健康、環境四大範疇……」鍾主任接著對照四大範疇一一說明慈濟護理實踐的作為。

花蓮慈院護理部自2006年開始於臨床推動人形圖的案例分析,導入敘事醫學,促進護理人員的同理心,讓護理同仁有能力說出病人的故事,實踐了護理的愛與關懷。鍾主任也開心向學員們分享今年(2019)1月他們在章主委的帶領下,將這些動人的案例結集,出版《人形圖:全人照護之應用》一書,數量有限,也歡迎有興趣的護理學員請購。

鍾主任也分享2008年曾到非洲義診,回來後也與同仁準備衛教光碟給非洲的慈濟菩薩,今年東非水災,雖不能去義診,但在院內發動護理同仁募心募愛,為東非災民募得26.7棟磚屋,「上人得知後,鼓勵我們善行不斷,所以活動仍然持續,也非常感恩,讓慈濟護理跟著慈善的腳步,走向全世界。」

「從2013到2018年,每一年都有一位花蓮慈院護理同仁獲得如同臺灣護理界奧斯卡獎的全臺優良護理人員!」學員請問為何能夠連續五年有同仁得獎?鍾主任邀請章淑娟主委來補充回答。章主委說:「過去(我們)很客氣,覺得慈濟護理所做的都是應該的,沒什麼好張揚。後來發現,還是要把慈濟講出去,人家才會知道,所以開始推薦同仁參加遴選。感恩上人在醫療缺乏的東臺灣蓋醫院,讓我們有空間發揮,所以得獎不是因為個人做得好,而是因為慈濟。」

一杯有溫度的咖啡 從絕望到希望

花蓮慈院神經內外科余佳倫護理長分享「一杯有溫度的咖啡」,「我們單位正在推展『溫度護理』模式,我請問我們同仁,『溫度護理』的配方是什麼,大家給出的解答是:微笑正向裝熟親切同理體諒信任鼓勵,然後再回到微笑的循環。」接著佳倫開始說起這場分享的主角小惠的故事……

小惠跟佳倫一樣38歲,原本在銀行上班,有著兩個小孩的小惠家庭幸福美滿,卻在去年(2018)8月突然腦幹中風倒下,只能動眼球,肢體完全不能動。而且一開始交班時聽到她在加護病房時曾企圖咬舌自盡,所以她特別留心了一下。事後才得知,小惠不是要自殺,只是無法控制舌頭,牙關很緊,舌頭卡住門牙中間,成為一個「美麗的誤會」,讓佳倫和護理同仁特別關注她。

最危險的腦幹中風在發病後四個月的死亡率高達80%,所以花蓮慈院以中西醫、復健及護理共同照護,因為有氣切,團隊希望能幫她脫離呼吸器。

小惠整日只能躺在病床上,抬頭看著「四方天」白白的天花板,佳倫說:「太陽是非常有療癒力的,所以我們用太陽『引誘』她,問她要不要看太陽,她眨眨眼回應,我們就用輪椅推著她,輪椅後接著呼吸器,走道底有面大窗戶,我們要小惠往外望,而且抬高一點點輪椅讓她看見醫院外的咖啡店,她眼睛一亮!」剛好小惠的照護服務員說她非常愛喝咖啡,就約定好脫離呼吸器後去喝咖啡。

「邱醫師,我可以帶小惠去外面喝咖啡嗎?」『還接著呼吸器的那一位?』「對啊?」『喔,好,去吧。』先取得主治醫師的同意後,確認呼吸治療師呼吸器的續電力、請照服員幫忙推離醫院(幸好不會很遠)、甚至到咖啡店問過店長、店員,一切都打點好了,「結果接下來花蓮一直下雨,轉眼一兩週過去了,雖然去不成咖啡店,小惠爭氣地脫離了呼吸器,拔除氣切管,還跟我們一起過耶誕節。」小惠出院後的某一天,與佳倫完成了喝咖啡之約,也與家人重聚。小惠在臉書上跟佳倫說,「現在每天去復健,像上班一樣,只是沒有賺錢」,佳倫回應她「妳現在是在賺健康」,小惠開心地說:「對唷」。

課程結束的時刻,余佳倫護理長對所有學員說:「我可以幫大家拍一個合照給小惠嗎?這是我跟她的約定。」所有學員欣然同意,還有人要比愛心給她,最後大家說要一起說「小惠,加油!」希望她盡快恢復得更好。

佳倫說,「透過有溫度的調配過程,就能聞到迷人的咖啡香。」有溫度的慈濟護理,聞得到動人的關懷香。

註:https://gazettereview.com/2016/09/top-hospitals-in-the-world/

現為慈濟醫療法人護理委員會主任委員,章淑娟主委為慈濟七院護理合心凝聚共識與人文傳承而努力。

花蓮慈院護理部鍾惠君主任分享慈濟護理實踐關懷的實例。

緬甸學員提問,想了解花蓮慈院護理部的管理方法。

感恩翻譯志工為護理學員同步翻譯。

花蓮慈院神經內外科余佳倫護理長推展「溫度護理」,分享小惠從絕望到希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