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翠容、李志成
“以前我们就知道高僧大德的传记,透过演绎高僧的行谊事迹来宣扬佛法,这对传统戏剧歌仔戏是非常不容易的……”司仪许斐莉指出唐美云老师最近的新书《人生的身段》中提到,她在21岁时曾想出家,现在却以一个出家人的角色来演绎高僧大德的生平事迹。许斐莉邀请学员们以掌声欢迎这位台湾之光,最高文化奖得主唐美云。
以戏传法 看戏入法
“在录制《高僧传》之前,另外一个节目叫《菩提禅心》,演绎的故事是由上人开示的《无量义经》、《法华经》等改编成戏曲呈现。”唐美云说起在大爱台演绎的缘起。
从《菩提禅心》到《高僧传》,上人期待以戏传法,借着戏剧把佛法注入戏曲中,让一般民众能够简单、轻松、清净、方便地看戏入法。
唐美云提及从《菩提禅心》到《高僧传》的转型,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需要为历代高僧作传,因此剧本的撰写就历经了三年,再经一年半录像的筹备,终于在2016年开始播映《高僧传》。
演绎高僧故事 态度用心恭敬
“《高僧传》的第一档戏,主角是鉴真大和尚,是一部很动人的求法、传法、传戒的故事。戏要开拍的时候对我们是一大考验,大和尚六度东渡日本,我们要准备船只,而且是大船,在台湾拍古装戏会受制于场地……”唐美云忆起在棚内录制,必须竭尽脑汁想办法呈现乘风破浪的感觉,这可说是传统与科技的结合。传统戏剧团员进到蓝幕背景的虚拟摄影棚拍摄,再运用计算机后制特效。“我们带‘片花’回精舍,请上人慈示……”她分享当时 上人问及,在风浪中,这艘船这样摇晃,为什么大家的衣服都不会飘?长衫都不动?
“剧组再进到虚拟棚,读秒以后,前面整排的电风扇一吹,长衫想要不飘都没有办法!”再次请上人慈示,“但是”上人又说了,遇到暴风雨看到风雨飘摇,坐在船上的人虽然长衫飘飘,但是人没有随着船动。唐美云说:“台语‘电视’两字代表的音意,就是一闪而过;既然看不清楚,就不必那么讲究,但是尽管只有两、三秒钟的画面,上人还是要大家抱持用心恭敬的态度录制《高僧传》。”
下个月(2019年10月)将播出元晓大师的故事,至今在韩国仍被视为闻声救苦的观世音菩萨。元晓大师改变了韩国佛教信仰的阶级藩篱,因为当时的韩国只有皇室才能信仰佛教,元晓大师把佛法注入歌曲,教不识字的平民吟唱歌谣,让每一个平民老百姓都有机会亲近佛法。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权不过十年。”唐美云分享在韩国庆州崔氏古宅拍摄元晓大师传记,看到崔氏家族传到现今第13代,他们仍保持“兄友弟恭、礼敬长辈”的精神。而崔氏致富的秘诀,是来自祖先订立的六条“崔氏家训”。她以条列清楚的简报与大家分享。
其一,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但不能参加进士以上的考试。因为官场尔虞我诈,不必强出头。其二,每年超过万石以上的收入,其余要布施给社会。因为钱财够用即可,知足常乐。其三,荒年不能扩张土地。叮咛子孙,不能趁火打劫、赚灾难钱。其四,善待过客。予人方便,可以广结善缘。其五,方圆百里不能有挨饿的人。要有人饥己饥,人溺已溺的精神。其六,嫁过来的儿媳妇要穿三年粗布衣。虽是富贵人家,也要学习勤俭持家,并同理卑下之人。
接着,唐美云与大家分享拍摄天竺(古印度)真谛大师时的一些小插曲。真谛大师通晓《易经》,在柬埔寨停留三年讲《易经》后,才到中土(中国大陆)讲《唯识学》,所以剧组选定到古称扶南国的柬埔寨拍摄外景,尽可能还原五、六世纪时的背景感觉。
为了拟真,唐美云老师整个造型从头皮开始到手、脖子、耳朵、脚,全都要特殊化妆把肤色加深,她说:“这个妆加上喷枪做效果,像做巧克力蛋糕般要花一个小时,因为天气实在太热了,我决定在半夜着妆、换上僧服再出发去拍戏。因为柬埔寨是小乘国家,对出家法师很恭敬,一路上,要检查证件时,每个人看到我就很恭敬,把我当成是当地的法师了。”
不畏炎夏寒冷 只为求真写实
唐美云接着介绍伙伴──编剧庄士鋐来和大家分享。“每次分享老师外景拍摄的过程,总是非常感动,因为唐老师为了拍摄高僧传,真的是付出很多。”
庄士鋐提起,拍摄真谛大师传记时,柬埔寨当地的气温是三十多度、四十度,唐美云为了呈现天竺人黝黑的肤色必须画上深色妆,而且镜头拍得到的任何微细之处都不能穿帮,连耳朵内和指缝,全都要注意到。“大家都知道,在这么热的天气下,会不断流汗,妆就不断脱落,唐老师就变成熔岩巧克力,旁边的人要不断为她擦汗,不断为她补妆。”
除了炎夏的考验,寒冷的考验也少不了。从元晓大师的“片花”,我们看到的是阳光灿烂、风景优美的画面,大师的僧服也是薄的,应该是一个天气很好的夏日时光。其实不然,因为当时最冷时是摄氏零下七度。若是将镜头再拉开,到旁边的工作人员,就会形成一个非常有趣的对比:唐美云穿得非常单薄,光着头,而所有工作人员都穿着羽绒衣、戴上口罩、帽子、厚手套,甚至拿着暖暖包。“在寒风中,为了将元晓大师的神态及当时的季节感呈现出来,唐老师就这样忍着低温的考验。”
为了呈现高僧大师们当时的风土民情,剧组已经到过日本、韩国、柬埔寨,未来也将去更多地方,将大师们真实脚步的足迹都带回来呈现给观众。
每一次出外景都要不惜血本,庄士鋐提及每一场剧拍摄除了交通、食宿费用外,同样需要三位摄影师、导演、制作、化妆师等至少十位工作人员,阵容相当庞大,也是一笔可观支出。为什么唐美云愿意这样做呢?“她非常尊敬 上人,对于 上人任何要求,老师一定使命必达,并要做到最好。”
莫做最后断种人 传法以命做薪材
编剧庄士鋐分享自己为唐美云歌仔剧团编写七位高僧剧本的重要原因,是鉴于自古以来,佛法由高僧传承,如果法被遗忘,佛法即走向灭亡;高僧传法为佛法延续慧命,让大家认识佛法的奥秘与可贵。“个人向往佛法,希望能亲近佛法并效法、学习高僧,用现代科技重新为高僧立传,让高僧穿越时空讲法。”
他也和大家分享他写剧本过程的困难,为了求真求实,最困难的是找数据。高僧的生平故事都经过庄士鋐严谨地参考很多书目,如研究论文、史书、四朝高僧传、各类传记等等;脚本和剧本都秉持着撰写论文的心态来编写。
智者大师在剧中有一句台词,“我以生命做为薪材,才有机会绽放出智慧和慈悲的光明”。智者大师的恩师与他别离时曾对他说,“莫做最后断种人”。庄士鋐分享自己的想法,智者大师能力愈强,责任愈大,必须增长慈悲心,绝对不要放弃任何一个众生。因为《法华经》开宗明义就讲,人人皆能成佛,所以必须把法不断传下去。
“莫做最后断种人”,这句话成为智者大师一生传法的熊熊火焰,而庄士鋐也带着最恭敬的心为历代佛法高僧撰写编剧,为传扬佛法尽一分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