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翠容、李志成 摄影/林家如

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颜博文执行长带大家回到九二一地震那一年,回顾慈济人动员的精神。

“因为时间的关系,今天我只和大家分享一个主题。”9月13日下午,慈济慈善事业基金会颜博文执行长将以20年前台湾发生的九二一大地震为题,带大家回顾慈济人动员的精神。

“因为我没有参与,要讲九二一震灾,慈济人赈灾的模式,其实我心里有一点心虚。”颜博文表示长久以来,因为拜读与聆听很多回顾,自己也有些心得;但却担心自己修养不足,会成为障碍别人的“铁板”。

颜博文以两个“为何”开启今天的分享内容。“为何很少谈法?”颜博文谦虚表示,“我比较喜欢谈科技、永续,我很少谈法。”因为怕自己认为自己“见山又是山”、怕自己“不求甚解误人子弟”、怕自己“说的”比“唱(做)的”好听。

“为何常谈永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宇宙间都有成住坏空,生老病死,生住异灭,都会有永续的问题。他以台湾企业譬喻,中小企业平均寿命13年;百大企业30年;而全球五百大寿命41年,像柯达(Kodak)持续了130年,诺基亚(Nokia)虽然仍存在,但目前已很少人使用它的产品。

在世界上有法脉、有制度的组织,比较能永续;像全世界人口,基督教有33%,回教20%,印度教13%,佛教6%;耶稣传道3年.佛陀传法49年,但是目前世界上基督教信徒最多。佛教创立早于基督教五百多年,文史纪录的方便性差异很大,所以 证严上人特别重视要回顾感恩,要把文史保留下来,不然如何能将法脉传承延续。

“‘永续’是永远都有续集,但是不会自然拥有,关键是在‘组织’是不是能持续发挥它的‘社会影响力(SROI, 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或称社会投资报酬率)’;引起社会共鸣、共识、共行,才能永续在社会运转。”颜博文在进入慈济之后,发现慈济有太多好的理念与模式,但是外界知道得太少。就如他在十年前加入慈济,也不知道慈济在九二一震灾之后,为灾区重建了51所学校。他感慨表示:“这个信息的穿透率太低了。”

他又提及,一般企业组织追求的是公司短期的获利,不像慈济这样的非政府营利组织(NGO),是着重大爱、慈悲、利他、福报、功德等慈善事业。

相对于企业,慈善的价值该如何衡量?如何取得平衡?都是我们需要定位的问题,定位正确才能永续发展。颜博文执行长语重心长地表示,传统评量无法完全表达非营利组织的价值,目前正在推动以“社会投资报酬率”来量化慈善的贡献;你带给别人快乐,解除他人痛苦,翻转了一家人,这要如何量化成“钱”来告诉别人,投入一元给慈济,可以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也就是以考量投入的成本将能够创造社会多大的效益,并以成本效益的方式分析其影响力,颜博文期望今年年底能有机会对外公布结果。

颜博文表示,慈济四大八法与联合国所推动的17项永续发展目标能完全相对应,让他非常佩服上人的远见,“慈济有很好的模式,很好的精神里念,表现非常突出,有感动、有成果、有时效性,都值得与大家分享;像慈济的无语良师、国际赈灾、以工代赈,慈济模式一定要全球认证。”联合国的以工代赈就无法如慈济模式一样成功,因为他们没有法脉,静思法脉为佛教,内修诚正信实;慈济宗门为众生,四大八法都是宗门,希望能多多对外发表、分享慈济模式,以得到更多人的共识,一起参与、共享。

实践慈济价值

资料显示,2018年度慈济志工动员数超过一千八百多万人次,全年度受益人次超过三千万人次,这样的社会价值如何弘扬?颜博文表示,慈济志工的五项特色是无偿、自费、自假、自礼、自捐,以2018年度无偿所产生的经济价值超过120亿,约为慈善总支出的两倍;慈济志工的自捐,令人感动,捐善款、物资、土地、房子、骨髓、大体……全世界找不到和慈济一样的组织团体。

2016年第四届慈济论坛中,哈佛大学商学院社会企业计划联合主席赫曼‧李奥纳(Herman B. Leonard)教授提出,慈济在面对灾难发生时,什么因素让慈济具有特别快速的动员能力?李奥纳教授认为慈济并非以目标达成为导向,而是为实践其核心价值而动员;又为何能如此有效的去应对大型灾难的高度不确定性、纷乱、纷扰、压力的局面?他的观点是,慈济运作并非计划导向,而是其核心价值的承诺导向。

慈济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内修诚正信实、外修慈悲喜舍;颜博文说,他看到 证严上人多年来的身行始终如一、以身作则。

1999年的9月21日凌晨1点47分发生的大地震,造成台湾中部严重毁伤,上人的悲心帮助援建51所学校。颜博文说,联合国人道救援协调机制:防灾、减灾、备灾、救灾、应变、复原、重建,与慈济赈灾的“六安模式”雷同,而慈济的“六安”又较为广泛,包含从灾变发生时进入灾区的安身、安心、安居、安学、安生、安养森林。

大地震造成二千多人的往生,五万多间房屋倒塌,损失新台币三千多万元,慈济启动应变、复原、重建,赈灾三阶段行动;应变包括急难物资援助、急难医疗援助、物质热食发放、应急金发放、心灵肤慰;三种复原工程包含生计复原、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复原、居家复原等;三项重建工程是九二一希望工程、健康工程、公共工程。

有人说,每次灾难现场最先看到的是慈济人。颜博文说,慈济人每每走在最前,做到最后,让人见证到慈济志工投入的力量,是一股动人的爱的篇章。

最后,颜博文谈到,上人常说走路要轻,怕地会痛,就是不舍众生;慈济是“社会使命”导向的组织,“委员”是承接上人的委托,圆满使命的组员。他与年会学员共勉,要肩挑“为佛教、为众生”的使命,慈济路上永不退转,付出无所求,还要说感恩。 

颜博文执行长正推动以“社会投资报酬率”来量化慈善的贡献,希望让社会大众因此更理解慈济慈善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