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宜芳 摄影/曾永忠、詹进德

张群明医师分享外科前辈在海外义诊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

9月11日结束下午精彩的分科专题研讨及座谈后,学员们移往讲经堂,一同聆听由花莲慈院李毅医师主持的分科座谈反馈。

外科由花莲慈院张群明医师代表分享,他将外科专题及座谈中学习到的经验与感受与所有学员分享;尤其是到海外义诊,找场地、设立开刀房等等,从无到有的难处,还要因应各国风土民情调整作法,随时承接变化球,“我们要感恩‘无常’及‘如常’”。张群明医师转述前辈叶添浩医师勉励外科学员的话,珍惜现有的环境,用慈悲和智慧克服义诊现场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希望能完成上人的愿,将中医发扬光大,香港目前正筹备成立一所中医诊所,未来要将慈济的医疗人文落实在香港。”在中医专题研讨课程中,陈家祯看到了花莲慈院结合中西医,提供给运动创伤、住院、急诊及癌症病人另一种选择,他说:“中西医合疗的经验,将是香港中医诊所的参考指标。”李毅医师反馈:“上人告诉我们,救人的方式愈多愈好,我其实也有中医执照,就曾遇过一位肠绞痛的病人,藉由针灸让她舒缓疼痛,中医其实对治急症是很有效果的。”

内科组别由香港大学血液肿瘤科王钧医师分享。他归纳课程心得,一是对于病人的照护需要多科室的合作,二是预防的重要性,不管是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病,三是要与时俱进,运用科技的帮助更快诊断出疾病。王钧医师也藉此机会感谢慈济骨髓干细胞中心,特别是志工及捐髓者无私救人的爱心。

越南的陈黎阮药剂师,虽然中文说得不流利,但仍勇敢地在台前与学员们分享。她说:“我其实起初很担心,因为中文说得不好,无法听懂讲师的经验传承,但实际上却完全没有问题。课程内容非常的精彩丰富,我吸收了很多经验,包含去哪些国家须备有哪些药品,也习得如何保护自己的方式。”

来自广西南宁的牙医师赵李丹,听到不同国家地区为身障者进行口腔义诊时,非常感动。她说:“我今年上半年在谢金龙医师的帮忙下,将两张轮椅架运来广西,从四月开始,南宁的慈济人将身障者带到我的诊所来洗牙及拔牙。”这次课程后,她进一步思考,平日若没有做好预防,一旦严重到需要补牙植牙,不仅提升义诊难度,更是浪费医疗资源,所以她决定:“虽然广西目前只有我一位人医,但仍要去积极做好预防这一块。”李毅医师感动于赵医师积极的行动力,他说,牙痛不是病,但痛起来要人命,爱的传染力是非常快的,相信在赵医师的带领下,很快便能带出更多人医菩萨们。

护理分科的分享代表是来自北京的林汉英护理师,她带着在分科座谈时获赠的一本书《人形图:全人照护之应用》与大家分享。她说对于花莲慈院护理团队的护理人文特别感动。她说:“我曾经为一名19岁孩子发起资源整合,进行临终关怀照顾,最后这名孩子捐出了眼角膜,让其他患者重见光明,他也捐出遗体作为医学试验,这样的例子让我们护理人懂得生命的价值,也更懂得护理职业的价值,未来,我要更精进,把慈济护理的人文传进大陆,让更多护理人员认识慈济。”

马来西亚的郑志明担任人医会的后勤志工,深感自己不是医师也不是护理师,看到伤口除了打电话求救,自己什么都不能做,但看到后勤专题分享“打造没有围墙的医院”,其中,“健康守门员”的角色是后勤志工能够发挥的功能,他很感恩慈济医疗志业结合科技与健康照护,让后勤志工能做更多事。

其实后勤志工永远是人医们的后盾!最后,李毅医师鼓励所有人医学员们,“上人曾说,‘爱,没有围墙’,让大家一起走向全世界最苦痛的地方,让慈济的爱在全球都没有围墙!”

陈家祯希望不久的将来,香港也能设立中医诊所为民服务。

香港大学王钧医师感恩慈济骨髓数据库的成立,拯救了无数家庭。

来自越南的陈黎阮药剂师深感人医年会课程精彩丰富,受益良多。

广西的赵李丹牙医师反馈时也分享她为身障者进行口腔关怀的情形。

林汉英护理师期许自己在护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

马来西亚人医会后勤志工郑志明勉励自己成为当地民众的健康守门人。

主持人李毅医师特别感恩后勤志工每回义诊总是走在最前,更持续在当地陪伴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