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賢照 攝影/吳惠月

「無語良師」課程,慈濟大學曾國藩副校長分享兩位無語良師的故事,其中一位是趕在颱風天也要送回花蓮圓滿成為大體老師的心願。

阿明@live影片連結

「當有一天,他們在我身上動刀的時候,就是我心願圓滿的時候。」這是一位罹患胰臟癌往生的慈濟志工所說的,而她往生當時正遇颱風侵襲,但從西部到花蓮的路途遙遠又危險,雖然家屬很不捨,但為了要圓滿她的心願,將她的大體趕在二十四小時內,送到慈濟大學……」在花蓮靜思堂挑高三十六米的講經堂內,慈濟大學曾國藩副校長站在講臺上,與人醫會的學員分享慈濟醫學教育的大體老師──「無語良師」。

課程中,曾副校長播放一段影片,就是在大體從啟用至送靈的儀式及過程,尤其是送靈儀式在精舍師父的帶領下,莊嚴肅穆。學生的恭敬、家屬的不捨,讓臺下觀看的學員感動得頻頻拭淚。

曾副校長分享醫學生在解剖學課程期間,要做到尊重、默禱;在課後也必須再把大體縫合得完整如初,再著衣、入殮,接著由醫學生扶棺木、送靈入殮、火化入龕。

「如果讓醫學生能了解捐贈者及家屬的心願,可能對他們整個從醫生涯會有很大的觸動。就是像我從事18年醫生工作的人來說,也是很大的觸動。」
來自廣東深圳的學員李敏超,看到這影片時他很震撼也很感動,而忍不住落淚。

身為眼科醫師的他,回憶起在二十多年前當醫學生上解剖課時,面對大體沒有產生尊重,他覺得這是教育的關注點都在技術上面,沒有教育學生如何與大體老師連結。

曾國藩指出,醫學生不認識大體老師,因此沒有感情,操作時態度便談不上尊重;當大體老師有名有姓,代表他是一個「人」,不只是一具教學使用的「屍體」。上人以「無語良師」(Silent Mentor)詞彙尊稱遺體捐贈者,醫學生不但知道他們的大體老師是誰,透過家訪、撰寫生平簡介,也讓所有人認識了他們的大體老師。

上人慈示,「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已奉獻身軀給慈濟大學醫學教育的無語良師,有80%是慈濟志工,弟子們一生付出助人,人生的最後也實踐大捨利他,化無用為大用。

來自廣東深圳從醫18年,李敏超(左一)第一次來臺參加人醫年會,聽「無語良師」課程時非常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