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濤、黃玲玲 攝影/薛貴萍

張明徽教授,針對他在癌症治療臨床研究,提出癌症治療新模式—啟用免疫細胞兼顧愛與關懷。

2018年花蓮靜思堂國際慈濟人醫年會進入第二天,課程緊湊充實從早晨五時二十分到晚上八時五十分,學員均把握難得的機會用心精進。下午五時十分,北京清華大學細胞治療研究所所長張明徽博士,針對他在癌症治療臨床研究,提出癌症免疫治療研究的新進展,以及未來新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往社會醫學轉變。

第二次參加人醫年會的張明徽教授,在上人引導下,即在北京開展癌症治療人文的推動。他觀察到近幾年,醫院愈建愈大,醫療設備技術愈來愈進步,然而病人卻愈來愈多,醫病關係愈來愈緊張。

當今社會還是談癌色變的時代。張明徽用視頻分解癌細胞在顯微鏡下經由12小時後成倍繁殖一次的變化,依此計算,兩個月後的細胞量將是天文數字,更會發生基因突變。這些細胞突變後,在肝臟、腎臟,肺部和腦部發展壯大,就形成了轉移,如果影響了器官功能,就會置人於死地。

每位患者在面對癌症時,都會採用手術、放療和化療,總想嘗試其中甚至全部的治療手段。但不管運用什麼最先進的設備、藥物和醫療手段,都不能把腫瘤徹底控制。根據非正式統計,大陸現在每年新增癌症患者400多萬。

張明徽指出,免疫系統好比人體的防禦部隊,人體免疫器官有扁桃體、淋巴結、闌尾,最大的免疫系統就是小腸。免疫細胞有上百種,但目前只有十幾種細胞能有效掌握。2013年,經研究發現,癌症的治療有可能被免疫治療攻克。尤其是2014年四種抗癌藥的上市,CART、 PD1、 CTLA4和 PDL1.。其中CART 和PD1的出現為臨床治療帶來了新希望。

自然殺手T 細胞(英文縮寫NKT)是腫瘤核心防禦體系。但在人體裡是否可以發揮作用? 張明徽用免疫缺陷的小老鼠做實驗,往小老鼠身上注射一千個單位癌細胞,經過啟用、調動NKT,奇蹟出現,原來的小老鼠變成了超級抵抗癌細胞的小老鼠,經過各種腫瘤細胞的測試,都不會生長癌細胞,這樣的研究讓張明徽非常興奮。

2010年,有因緣為一位晚期肝癌患者做實驗,這位患者是張明徽的學生的父親。他用淺顯的話語介紹說,就是從血管中提取免疫細胞,啟用NKT並擴增到一定數量,就可以進行有效干預。目前已經在臨床進行了3千多個療程。在8年多的臨床研究中,即便有70%的顯效率,也只是免疫系統和癌細胞達到了一個平衡率。

在中華悠久文明中,有很多種方法可以治癒疾病,比如中醫,中醫也是上人一直提倡的。張明徽根據他多年的臨床治療經驗,發現醫療是一種複雜的社會行為,提出了醫學科普及醫學人文教育並行的理念。要將心理、人文、哲學、邏輯學甚至宗教關懷融入,以進行心理治療、人文關照與精神疏導。強調醫療不僅僅是去除疾病,更應關注病人心理和精神的康復,這是當下醫病關係矛盾化解的一劑良藥,有效提高對病患疾病的療效。

2014年5月,張明徽第一次組織了病友會,之後的每年都辦一次人醫互動,病友也自願成為清華細胞治療志願者。2018年9月,在北京舉行了樂活知見會,強調「利他是最好的藥」,螢幕上一幅幅治療癌症病患成功案例的照片中,學員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眼神中迸發著對生命的新希望。來自馬來西亞的腫瘤科醫師黃寶淩,第一次參加張明徽的專題報告,收穫良多,她說:「得知腫瘤的治療不單單只靠藥物,而是要全面性的綜合治療,是很重要的概念。」黃寶淩表示愛與關懷的理念讓她深受感動,一定要落實在她的治療中。

2018年花蓮靜思堂慈濟全球人醫年會第二天,張明徽教授精彩的報告吸引全場的視聽。

張明徽教授精闢的研究內容,學員十分用心做記錄。

大林慈院院長賴寧生參加研討會,專注聆聽,用心思維。

來自馬來西亞的腫瘤科醫師黃寶淩(右二),第一次參加張明徽的專題報告,收穫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