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慈玲、謝明芳 攝影/邱瑞連
學員專注聆聽各區的醫師經驗分享。
中西醫整合共診是近年來癌症患者最佳選擇,配合正規的西醫治療,中醫介入,讓不舒服的副作用降到最低,讓患者得到全面性照顧,已有越來越多案例證實中西醫結合是很有效的治療。
千年文化 專精有術
「江湖郎中」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中醫的說詞,對新加坡黃牽錡中醫師來說,到斯里蘭卡義診,是自己一個人在陌生國度慢慢經營,原本不受重視的中醫,到現在被認同,更有了團隊合作,這都是從經驗累積中受到肯定。
2009年,中醫第一次踏上了斯里蘭卡義診,因為當地基礎建設落後,從機場到飯店,一路顛簸四個小時,不受重視的中醫立即發揮效用,為義診夥伴按摩、針灸,舒緩了暈車的不適。
不同地區各有民情及病況,像是印度環境克難,學校課桌併成了病床,廢棄材料則拼湊成病床的四支腳,中醫都能隨遇而安。協助翻譯的醫學生,成了黃醫師的最佳助手,問診與刮痧、拔罐、艾灸、拉筋等,拔除了當地民眾的病苦,黃醫師另外帶了兩箱的高爾夫球,讓候診民眾當腳底按摩刺激穴道,加上針灸治療,民眾立即得到緩解。每次義診,求診民眾源源不絕,這是歷經十年的成果。
中西整合 抗癌救災
大約在二十年前,花蓮慈濟醫院開始推動中西醫結合及中醫現代化、科學化,住院醫師也採中西醫合訓的養成教育。嘉義大林慈濟醫院中醫部葉家舟主任說,中醫要介入西醫難行但必行,尤其近十年間,大林慈院中醫部的許多研究顯示,中醫介入西醫治療後有助降低癌症死亡率。西醫的檢查治療與中醫的望聞問切,兩者相輔相成。
曾有一位B型肝炎病人到葉主任門診時,肝指數高達二千五百多,雖有服用腸胃內科的藥物,且一年三個月內注射三次疫苗,但一直無法誘發B肝抗原。葉主任持續追蹤一年半,發現病人服用一年三個月的中藥後,表面抗原出來了,讓葉主任原本擔心的肝炎藥物造成的腹瀉等腸胃問題也未出現,病人高興地對葉主任說,自己胖了幾公斤。
啟發大林慈院中醫部葉明憲醫師也走上中醫癌症治療的關鍵之一,是他的家人患有癌症。「我們當醫生的,是要把身體顧好,把長輩顧好,才能盡我們最大的孝心。」因此,在中西醫整合治療上,葉醫師花了很大的精神和思維。
葉醫師表示,中西合治在大腸癌、乳癌、肺癌、胰臟癌、肝癌等癌症,都有明顯成效,能延長存活率,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他鼓勵病人尋求西醫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過程時能結合中醫,即便是嚴重的腫瘤,中醫也能輔助治療。
二年前的臺灣南部地震,造成大樓倒塌,政府、民間投入救災,大林慈院中醫部前往義診,盼能舒緩鄉親驚恐及無助的心情。救難人員日以繼夜地救災,家屬擔憂親人而食不下嚥、難以闔眼,志工輪班留守送熱食、膚慰,身心的疲憊,透過中醫的按摩、針灸得以立即舒緩。過程中,中醫師也幫搜救犬按摩穴道,對辛苦搜救的「一員」表達感恩。
2018年2月6日花蓮震災,花蓮慈院醫護動員,中醫部柯建新主任接到任務後,記起臺南經驗,立即號召中醫部抵達現場,針對救災人員、鄉親、志工等解決筋骨痠痛,協助大家維持體力,並以穴道按摩舒緩緊繃情緒。看到救難人員為了提神猛灌咖啡,中醫部貼心地煮了「寬心養氣飲」為第一現場工作人員提神打氣。
人醫年會中,各國醫師樂於分享學習,彼此不藏私,一個小小的按摩分享,就能流傳到全世界助人,中醫是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結善緣的醫學。
新加坡黃牽錡中醫師分享義診經驗,自己一個人在陌生國度慢慢經營,原本不受重視的中醫,到現在被認同,更有了團隊合作,這都是從經驗累積中受到肯定。
透過簡報分享,學員快速舉起手機記錄課程精彩內容。
黃牽錡中醫師分享,不論暈針、冒冷汗等身體不適,透過觸點按摩,就可馬上舒解,實際經驗分享就可以流傳到全世界去幫助人,中醫是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結善緣的醫學。
來自新加坡學員姚再生(前排左一),今年三月與太太到臺灣參加實業家生活營,了解到慈濟理念,回國後便積極投入居家關懷與環保分類,也與太太發心力願素食救地球。參加慈濟人醫會,他說是因緣聚足了。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柯建新主任記取臺南震災經驗,在第一時間抵達花蓮地震現場,針對救災、消防人員、現場志工做診斷,解決筋骨痠痛,協助大家維持體力,並也以穴道按摩方式紓緩家屬緊繃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