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劍興、鍾文英 攝影/黃小娟、陳冠賢

阿明@live影片連結

大乘佛教要走入人群,醫療也是。

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與副院長簡瑞騰聯手分享,藉由內科與外科合心、分工,不僅救拔難解病苦,更傳遞以人為本的溫度,暖在每個病人的心頭。

賴院長說,這是一個感恩的時代,拜科技之賜讓醫療能提供更多的服務,但是否反而讓我們忽略了病人真正的需求。病人是否因為醫院成為醫學中心而獲得更好的服務,如何能傳達醫療的溫度給病人才是努力的方向。

醫療的知識有其極限,但當病人來到面前,超越我們現行的認知與規範,面對他們的痛苦,能做些什麼?賴寧生院長提及器官侷限型免疫病,像是B、C型肝炎等病症,現在慢慢地發現心肌梗塞也與免疫有關,但在醫療分科太細之下,反而容易迷失。

12年前的一個夜晚,賴院長看診來到晚上到十點多,有位病人引起他的注意。這位年輕的學生穿著北一女的制服。原來,身上的白斑從初中到高中困擾著她,甚至對未來感到茫然。

「你可以幫我嗎?」

這位學生說。但那個時候,賴院長還沒有治療白斑的經驗,學生說臺北的醫師只是告訴她會難看而已。許久以來,皮膚科醫師已放棄白斑的治療,病人也被迫向病症投降。

「如果這是免疫病,讓我們一起來努力!」

賴院長決定試著幫助這個愁容不展的學生,先做了檢查。當兩個禮拜後回到診間看檢查報告時,其實,學生患的是紅斑性狼瘡,是用白斑症來表現。

後來,這位北一女的學生考上台大經濟系,轉往美國進修,留在美國發展。

賴院長指出,黑色素細胞會受免疫系統控制,皮膚的白斑是免疫系統啟動去攻擊黑色素細胞的結果,當然是可以用心去治療。根據統計,白斑在臉上出現的比率最高,讓病人感到很困擾,但更嚴重的是會對整個人體帶來威脅。許多白斑病人合併免疫調控異常,像是甲狀腺異常等許多變化,有些病人白血球掉到4000,但很常見。很多病人看起來是白斑,卻是隱藏著免疫的問題,像是紅斑性狼瘡、皮肌炎等。

而這些都不是老師教過的!醫師因為一念不忍病人受苦的心,開啟了病人希望的未來。賴院長利用低劑量的免疫製劑來治療,百分之九十五的病人三個月就能讓白斑不再擴散,現在即使出現一個小斑塊也會被定義為失敗。半年以後,斑色變淡,三到五年中,色素會再生,而部分白斑甚至會消失無形。

另外,他提到貝塞特氏症,有位21歲的女性病人,在百貨公司當銷售員。她因為大腸破了一個大洞,已經醫學中心切除過六次大腸,但總是不出三個月又復發。賴院長說,毅然收下這位病人,並利用標靶治療治療得宜,避免繼續復發與嚴重的後遺症。現在,這位女生每天歡喜的過日子。如果當初我們擔心敗血症會花許多時間處理而拒絕她,她的人生又會怎樣?但我們該做不請之師,用心為病人拔苦予樂。

賴院長強調,醫師是很幸運的一群,但是否能夠從內心去回應病人單純的需要? 僵直性脊椎炎診斷並不難,但在過去可不容易,病人可能是輕微的肌肉酸痛,卻可能忽略了確診的機會。運動傷害休息一下就會好,但關節炎卻會讓人難過的坐不住。隨著科技的進步,可以輕易地透過檢查影像發現病兆,但大部分的病人的反應只是局部的酸痛問題,醫師如果不用心就錯過了發現與治療的契機。

何不靜下心來,聽聽病人說什麼,那是他們最迫切聲音。

「小乘醫療就像是醫師只願待在舒適圈 ,而大乘則是跳脫舒適圈,追求更好的醫療,並普及於更多需要的病人。」

接棒的簡瑞騰副院長詮釋大、小乘的差異。而當內科對僵直性脊椎炎治療受到侷限時,如何進一步透過外科治療。

有位36歲年輕人,駝背變形超過一百度,頭低低的看不到前方,造成生活機能與家庭關係很大的影響,而病史十多年來已經到了藥物無法控制的階段,唯有透過手術來矯治。簡瑞騰說,因為病人還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所以在治療前要經過詳細的沙盤推演。利用截骨矯正術進行第一階段手術,拿下一段骨頭做一次性矯正,將一百多度彎曲矯正到四十度,然後再進行第二階段多截的矯正術。讓他終於能夠平躺,站起來時也能抬頭挺胸。這些靠得都是醫療的深度,有高科技、技術、團隊合作才能治療好病人,改變一個人的生命與一個家庭的圓滿。

關於醫療的溫度,簡瑞騰說,開刀房很冷,但病房很溫暖,因為有護理人員24小時照顧,很感恩護理人員的協力。那位三十六歲病人的太太回饋,簡醫師像是媽媽照顧小朋友一樣。

小乘醫療自己好就好,但大乘是要普及於大眾,讓許多在醫院間流浪苦不堪言的病人,勇敢站出來接受正規的治療。簡瑞騰提起曾有澎湖的病人在臺北手術兩次都難以改善,後來因為看到媒體報導他曾經治療成功的竹山病人,因此受到鼓舞而來到大林請求治療。

簡副院長為他進行鬆骨牽引與接骨矯正兩階段的治療,讓頸部得到三十五度的矯正效果,而這些也要感恩慈濟大學模擬手術的幫助,先在大體老師上進行模擬、練習以避免危險,現在這位年輕人已翻轉人生,抬頭挺胸向未來。但當他回澎湖,大林團隊很擔心後續的情況,於是決定由醫療與志工團隊合力送他回家,並由澎湖的人醫會醫師及護理師接力照顧,很感恩慈濟人醫會的網路可以溝通與接手。而澎湖的志工在兩個半小時內,協助為病人找來回收有扶手的病床,共同努力避免因為意外而前功盡棄。

簡副院長最後為這場內、外兼修的分享下註腳。從小而大、從內而外,從舒適圈跳脫出來想方設法,有深度的醫療技術、有愛的溫度的醫療才能把病人從病苦的深淵拉拔出來。 

「聽了兩位講師的分享,讓我想起我的患者,我曾載他回家,後來只要經過,就會去探望他。」長得高大挺拔、三十歲的學員簡振翔,和未婚妻邱秀音都是馬來西亞砂勞越人醫會的成員,畢業後二人在「沙勞越心臟中心服務」。簡振翔今年是第三次參加人醫會年會,目前與五十多位成員負責⾺來西亞東部砂勞越一帶的義診工作,由於當地的生活水準與馬來西亞西部約落後了二十年,包含原住民的衛生習慣及就診等問題都需要協助,所以簡醫師和團隊便肩負起前進落後村落行醫看診的使命,持續三年至今不輟。

馬來西亞簡振翔醫師敬佩賴寧生院長和簡瑞騰副院長的行醫精神,本身也承擔起砂勞越地區的義診往診。攝影/陳冠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