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淑真、杨金燕 摄影/郭雪珍

夏毅然医师期许自己做个“倾听病人声音”的医师,努力达成病人的需求。

来自台北慈院牙科部的夏毅然主任,七年前自“三军总医院”退休后,即来到慈济医疗体系,身为天主教徒的夏毅然来到佛教慈济医院服务,明显感受到慈济医院内部的规划与其他医院不同,特别注重人文精神。

“尤其从大厅走到诊疗室,我总爱读墙上的静思语。”夏毅然说,其中“心量大,福报就大”这句话深深影响着他。夏医师说话轻声细语,脸上总挂着笑容,完全没有架子,他分享:“每当看到病人愁眉苦脸,我也常用这句话鼓舞自己和病人。”以前身边总是有学生、实习医师、住院医师在旁学习也协助,有时压力大,脾气也大。来到慈济,什么都得自己来,常常读这些静思语,潜移默化中脾气也跟着变好了。

“病人有心安没?”夏毅然医师以赵有诚院长转述上人常讲的这句话,分享还没来慈济前,曾经有位病人是个黑道大哥,因为口腔癌开刀,脸部变形,失去从前的威严外表,也让这位大哥深觉失去尊严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当时心中也深感遗憾,来到慈济之后,深深体会证严上人强调“倾听病人的声音”的医病关系,也重新反思自己从医的使命,不就是这个吗?

夏医师曾有位担任保安的病人,因为害怕开刀后失去原本的外表而丢掉工作,会导致无法继续奉养88岁的老母亲,而迟迟未就医。他委婉告诉病人:“我有一个方式,可以排除百分之八十的病痛,又不会有危险,也可以保有现在的面貌……”

夏毅然医师所提到的方式,即是利用“诱导式化疗”来保存唇部或口角处恶性肿瘤病人的外观与功能。夏医师看过许多唇癌开刀后的病人,唇变形肿大,无法恢复原貌,颜面变形所产生的心理创伤恐怕远比手术治疗还大,也让他想到,过去自己当医师总是想尽快把病人的病治好、能开刀就开刀,追求的是开刀的数量,但如今他在意的是“我要用多少方式来达到病人的需求”。如果病人担忧的是开刀后是否影响外观,是否能保有工作、养活家人,那么他就该努力找出让病人保有外观的治疗方式。夏毅然不再只是用教科书所教的专业去医病,他总是不断研究如何排除病人的病痛,还可以继续维持病人的颜值,保有病人的尊严和生活质量,让病人安心,这些都是他这几年来努力的方向。

参与义诊 力行大爱

菲律宾海燕风灾,夏毅然医师参加第九梯人医赈灾团队。在那里虽然吃不好、睡不好,但是慈济志工、医护团队紧密分工合作、无私无畏,每天晚上大家温馨围坐,一起用餐,彼此就像一家人。当自己亲身体会无我求的付出,和灾民从不认识到亲切地互动关怀,那种欢喜与感动,从未有过。心中的爱被启发出来,让夏毅然决定走入人群去实践人医精神,他回国后随即投入慈济志工培训行列。

三次约旦义诊行,也让夏医师相当感动,曾经因为约旦每天固定时间断电,无法继续替已挂号报到的难民看病,深感遗憾,也快速促成下一次的义诊行程。

第三次回来参加年会,对这一次的课程特别有感受,除了感受到志工的热情,课程也带给他许多启发,尤其是是第一天晚上那堂“爱是最好的良药”,每一位院长介绍各医院的点点滴滴都令人感动。

特别是台中慈院简院长分享的故事,屏幕上追思影片中的主角是台中慈院一般外科吴永康主任,视病如亲的吴永康医师总是以医院为家,他在工作当中主动脉剥离,影片中吴医师的孩子提及父亲都记不住家中的事情,只记得病人的点点滴滴……虽然是淡淡抱怨,实际上是很尊敬、推崇他的父亲,深深感受吴医师的伟大,当时不禁流下泪来。

分科专题座谈时,大陆医师分享颞颚关节常是源自病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压力等,让夏医师有感而发,上台分享,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因为牙医师的不留意造成病人颞颚关节的问题,能与现场的医师交流医病观念,夏毅然也觉得充满能量与收获。

夏毅然医师专心聆听年会课程演讲,有收获更有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