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昌彬、刘湘苹 摄影/陈雪美
石世明临床心理师表示,如果想要拥有健康的身心,第一步就要提升正念。
国际慈济人医会年会第二天下午课程,邀请大林慈济医院的石世明临床心理师以“正念减压与自我照顾”为题,在静思堂国际会议厅进行演说,吸引二百一十位学员入场聆听。
石世明临床心理师目前也担任台湾正念发展协会理事、正念助人学会常务理事。讲座中,他首先分析焦虑与压力的来源,再以诙谐的故事串场,引导学员明了,当我们面对生活中各种大大小小的压力源,如果想要拥有健康的身心,第一步就要提升正念。
“正念是我们每天都可以进行练习的。”石世明的简报秀出一张蓝天白云的照片,询问台下学员看见了什么。他指出,视而不见往往是一般人的通病,例如每天上下班路上,人们可能忙着低头滑手机或正在思考事情,“当你的心在做其他事,蓝天白云就看不见了。所以在你眼前的,你不一定看得到。在你耳朵的,你不一定听得到。在你嘴巴的,你不一定吃得出来。”
石世明指出,“心在哪里?注意力游走在未来、过去,奔忙不息。交给自动导航(惯性)似乎不错,但会产生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注意力会跑走,人在心不在,结果就是效率不佳,事情做不完。而想法也会影响心情,进而影响身体。”
把注意力放在当下
“我们有帮新进护理人员上过八周的教育训练,一个新进护理师在发药的时候,有百分之三十的注意力在想刚刚那个针没有打上去,好丢脸,是学姊帮我打的。有百分之二十在想我等下要交班,会被学姊挖苦。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注意力在发药,很容易发错。如果医师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注意力在开刀,有百分之三十的注意力在想过去,百分之二十在想未来,病人就会有点危险。”
石世明说,正念是刻意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对于一刻接着一刻的经验不要评价它。“你的心会刻意的乱跑,在上一刻或下一刻,我们要把它拉回此时此刻。”
课程尾声,学员们依照讲师的指令练习正念呼吸。“你的心会散漫在不同地方。当你听到这个铃声,你的心就回到此时此刻,三个步骤:呼吸、觉察、练习。此刻,请你找到一个安适的姿势,双手可以放在大腿上面,双脚踩在地上,双手的手心可以贴着膝盖……请你觉察全身坐在椅子上的感觉,清楚身体跟椅子的接触,吐气的时候所有细胞一起吐气……”
在讲师和缓的引导之下,学员们练习正念呼吸,虽然仅是短短的十分钟,但在放松的氛围里,让人身心舒畅,当讲师询问学员们有没有睡着时,竟有半数的人举手示意。身体有一两处放松、头脑变得比较清楚的学员也不在少数。还有许多学员在睁开眼睛之后,发觉景物的细节变得比较清楚了。
汲取正念呼吸精髓
来自新加坡的陈美凤第三次参加国际慈济人医年会。她目前在新加坡私人医院的加护病房担任护理长一职。陈美凤表示,以前如果别人对自己的声色不好,自己也不会给对方好脸色。除了工作量大之外,她还必须常面临来自于家属、病人及部属的很多负面情绪,以致压力大到破表。往往事情来了,却无法以平等心去看待,很容易出现对人不对事的状况,十分困扰。透过今天的课程,给了陈美凤新的省思,她说:“以后我要做一个有包容心的人,不要想以前不愉快的事,要去了解当下对方的需求,这是上完这堂课后对自己最大的改变。”
Siriporn Opasawatchai来自泰国,是一位泰国护理学院的老师。她说:“深呼吸吐气,接着再让我整个身体放松,好像一颗充饱气的气球,好舒服、好轻飘的感觉。”她想把正念呼吸带回泰国护理学院,因为现在学生读书心都静不下来,一直玩手机,无法专心上课。若上课之前让学生体验正念呼吸,可先稳定情绪,学习效果一定会提升。
在讲师和缓的引导指令下,学员们练习正念呼吸。
练习正念呼吸后,讲师请有睡着的学员举手,竟有半数举手示意。
石世明临床心理师提供正念呼吸的QR-code供学员们下载练习。
Siriporn Opasawatchai想把正念呼吸带回泰国护理学院,让学生体验此方法,学习效果一定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