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金燕、林美宏 攝影/葉國樑、徐金生

「第一次上解剖台,面對大體老師時,我當場就哭了。」花蓮慈濟醫院外科住院醫師林修賢說,當年面對未知的未來感到恐懼,更明白日後要承擔起生命之重與神聖,不自覺落淚,然而在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獨創的「模擬手術」課程裡,卻讓他跨越恐懼,與同學更為凝聚,邁向尊重與感恩的習醫路。

「我們對病人比較在意,總是想幫病人解決問題,這應該是所有從慈濟醫學院畢業的醫師特質。」林修賢說,這都是一步一腳印學來的,而在「無語良師」身上,他學習最多、也最深刻。

「無語良師」的起源,得從上人的悲願說起。大林慈濟醫院的張群明醫師以精采影片,分享了這份悲願。早在八○、九○年代,每個醫學院的大體老師皆不敷使用,上人參觀一些醫學院的解剖室,看到被吊起的肢體或泡在福馬林裡的大體,非常不忍,「我立了一個願,我不希望我們的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工作。……大體老師是純潔、神聖、無私的付出,醫學生們要起感恩、尊重的心,日後才能在病人身上發揮那一分的良能。」

於是慈濟醫學院在許多同心、同道、同志的付出下,突破重重困難、突破人體保存技術,更開展了以尊重、愛與感恩,向無語老師學習的模擬手術。

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大林慈濟急診住院醫師蔡斗元提到,大三那年,他二十歲,對死亡還很陌生,總認為自己很厲害,直到開始接觸「無語良師」,和同學們透過家訪,撰寫大體老師的生平簡介、參與啟用典禮、默禱、術式學習、著衣入殮、送別等,才發現這些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是多麼寶貴與重要。而真正厲害且無私奉獻的,正是這些「無語良師」。

「比起其他學校要拿著一個勾子從福馬林泳池裡撈取遺體,我們慈濟的醫學生,很幸運。」蔡斗元說,他至今已參與過四次的模擬手術,印象最深刻的是,PGY時,有一次在模擬手術中練習胸管引流術,隔天剛好在急診就有一位病人需要做同樣的術式,他很感激無語良師給他練習的機會,讓他能及時救治需要的病人。

而這些自願捐贈大體的無語良師,為了要在八小時內要送回花蓮慈濟大學急速冷凍,有些老師在即將往生前便要求從南部坐救護車到花蓮,甚至還有搭乘直升機前來的,他們豁達大捨的生死觀,也對年輕的醫學院學子帶來震撼與感動。

慈大醫學系實習醫學生張愷杰則分享,無語良師的解剖課程通常是四到五位同學一組,向一位大體老師學習,每次大約三到四天的大體解剖課程。有一回,他不小心把老師的神經血管弄斷了,很愧疚,在默禱時,不斷向老師道歉。「對我來說,這些老師是真實的存在,我們在練習的那四天裡,每天都會先默禱,跟老師說,今天要做哪些事,結束後,再感恩,告訴老師,今天完成了哪些學習。」

學習完畢,醫學生們仔仔細細檢查、縫合,恭恭敬敬為大體老師穿上白衣、白襪、手套,輕柔搬移,禮敬入殮。「入殮前,最後一次看到老師時,還是會難過,雖然他陪伴我們只有四天的時間,但在我心中卻是長久、無限的教導。」張愷杰說。

發揮無用之用,是大愛,也是環保

如今,這套無語良師的模擬手術,也開放給全台灣的醫師、醫學生共同學習。張群明醫師分享,透過各個醫學會,如骨科、外科等醫學會,讓臺灣各地所有參與模擬手術的醫師也能體驗並學習慈濟無語良師的醫療人文精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各國醫療團隊都曾來慈濟取經,馬來西亞團隊已率先應用這套系統,將愛、尊重與感恩的模擬手術落實在馬來西亞。

論壇尾聲,張群明醫師再度分享一段上人談無語良師的影片。上人開示:「人身是臭皮囊,應該為天下人做天下事,我的弟子都做到了,我先說,他們先做,再來就換我,這也是環保。」

這段影片感動了現場所有人。

來自臺中榮總的護理師陳文慧(圖右二),因為父親剛往生,觸景生情,更被上人的分享感動的頻頻拭淚。她說,當大體老師的確要有很好的因緣,才能成就。自己是醫護人員,更能了解大體老師的付出和家屬的心情,他們的無私都是為了讓醫療更進步、更提升。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護理師邱靜玄(圖右一),則在這場講座中,聽到一句「寧可在大體老師身上畫錯千刀萬刀,也不容許在病人身上畫錯一刀。」而更能體會「尊重生命」透過大體老師所示現的,是多麼神聖的大愛。也讓邱靜玄重新審視,「醫護人員不要在忙碌中忘記曾經有過的感動,要記得上人說的多用心,只要多用心,就能成就每一件事!」

論壇最後,張群明醫師感恩,上人最初的悲願與身教,將死亡提升到另一個更高的層次,把醫學科學所追求的「真」,提升到無私的「善」與佛教大悲大愛的「美」,他相信無語良師的力量,也能在所有學習過「模擬手術」的醫學生身上發揮良能,將這份愛傳遞給每一位苦難、需要幫助的人。


相關連結
2017 TIMA App載點 (點擊圖片或掃描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