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媛菁 攝影/游國霖、葉唐銘

花蓮慈院副院長暨臺灣東區人醫會召集人許文林(左)引言,右為花蓮慈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任張幸齡。攝影/游國霖

2017國際慈濟人醫年會成員從海外匯聚臺灣花蓮,各國人醫彼此進行醫學研討交流,10月5日第三天課程依然精彩可期;秉持著「病人走不出來,醫生就走進去」無私奉獻精神,讓愛的足跡遍布全臺。

首先由花蓮慈濟醫院許文林副院長分享,臺灣正面臨人口老化以及失智症長者增多的問題,如何延緩及改善已經成為全球熱烈討論的重要課題。花蓮慈院在今年正式成立「失智照護中心」,希望透過社區服務據點及專業的護理人員,讓失智者能就近找到資源,也讓失智者的家庭能夠減輕負擔。

花蓮慈院失智共同照護中心主任張幸齡進一步表示,全球每三秒就有一位失智患者,花蓮的失智者比率占臺灣排名第九名。照護中心的團隊人員採取主動出擊,深入各社區,了解當地失智資源及現況,並提供宣導及諮詢的服務。走動式的關懷據點服務,不只能夠發掘個案,更能夠了解案家的實際需求,進而提供需要的醫療資源。她也強調,失智症照顧者的心聲,是許多人無法想像的,一旦個案管理師發現個案在照顧上發現困難,就能立即提供諸如醫療諮詢或是喘息志工等服務,讓失智症者或是家庭都能得到完好的照顧。

北區人醫會邱鴻基醫師分享,北區固定執行雙溪、平溪看似簡單的義診工作,背後卻是集結眾人的力量與愛心,除了有台北慈院醫護團隊的後盾,更要感恩每位參與的慈濟志工。往診過程中,不只守護長者的健康,也讓大醫王在付出的同時,找到人生的方向。更可貴的是長庚醫院蘇銘堯主任,首次加入偏鄉義診,感動之餘更深切感受到偏遠地區醫療資源的不足,於是發心募款捐贈一臺可攜式的超音波。蘇銘堯說;「唯有提升醫療品質,才能做到真正的拔苦予樂。」

邱鴻基也分享,患有多重疾病多年足不出戶的個案李世偉,透過訪視及慈院醫療團隊的努力,由原本必須動用擔架抬出家門,到最後能夠用雙腳走出醫院,甚至康復後還能成為志工,這樣的翻轉人生案例,更是義診的最大收穫。

「為植物人洗牙,對牙醫師而言折損率最高。」雲嘉南區人醫會曾培祐醫師說,看似不會抗拒躁動的植物人,洗牙、拔牙卻不輕鬆。因為要長時間彎腰看診,讓許多牙醫師敬而遠之,但每次創世基金會的牙科義診,曾培祐卻從不缺席。另外,他也分享,每月二次義診,對象是臺南市境內十家收容身心障礙人士教養院。因身心障礙者,無法親自清理牙齒,所以舉凡口腔檢查、診療前諮商、躁動病友的拘束、補牙、洗牙、拔牙與刷牙衛教,都需要大量志工協助。

臺灣北區人醫會邱鴻基醫師分享,北區固定執行雙溪、平溪看似簡單的義診工作,背後卻是集結眾人的力量與愛心。攝影/游國霖

醫療不只是醫療 還能成振奮生命的力量

紀邦杰、陳東祥、連進昌醫師則代表中區人醫會分享感人的醫病情懷。「面對病情,醫術治療有限,但有愛的注入後,醫療的能量卻能無限。」陳東祥說,感覺束手無策的醫療,卻因為有了愛的關懷,成就了菩薩遊戲人間。

為漸凍人「小錡」舉辦慶生會,連進昌犧牲色相,穿扮恐龍裝,只為了帶給患者驚喜。在竹南開診所的連進昌醫師,固定訪視小錡一家已經四年多,看到偉大的母愛很感動。連醫師說:「目前沒有辦法治療肌肉失養症,希望大家的愛和關懷,讓小錡有生之年在快樂中度過,也讓辛苦的媽媽,感受到社會有許多愛的力量在支持她。」

臺灣中區人醫會團隊分享,持麥克風者為紀邦杰醫師。攝影/葉唐銘

「醫生治病,訪視治心」。人醫會義診結合醫師和志工,期盼不只守護健康,更能用愛治療深層的痛,陪伴走出健康幸福的人生。

高屏區洪宏典醫師分享,高雄人醫會推動早期失智症篩檢的緣起,主要是大林慈院許秋田心理師的提醒,以及神經內科的協助。早期失智症的篩檢問卷從2013年3月開始進行,目前的篩檢對象以環保志工為主,希望盡量發現早期個案,協助就醫。對異常個案也會持續關懷及追蹤。若有需要,則轉介大林慈院。

洪宏典醫師也提及,輕微的認知障礙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治療,所以也在社區關懷據點開班招生,藉由活動體適能,來延緩老化,期許「憶能促進班」能深入到每個家庭。就如同用種花的心情期待開出美麗的花,用上人的悲心,來對待天下的眾生。

高屏區洪宏典醫師與團隊分享推動早期失智症篩檢的緣起。攝影/葉唐銘


相關連結
2017 TIMA App載點 (點擊圖片或掃描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