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崇淳 攝影/歐明達、陳基雄

攝影/歐明達

「趁著你我身體都還健康的時候,去做您想做的事!放心地出門去吧!我們雖然沒有孩子,但我們卻有著因義診而結緣來的孩子,會來照顧我!」來自緬甸的KHIN MAR THU(直譯:金瑪茹)醫師說著此次回臺時先生給她的祝福。

立志不移 偏鄉義診

今已七十歲的KHIN MAR THU來自緬甸,從小出生於優渥的家庭;小學到醫學院一路順遂。在醫學院就讀之時,就立志畢業後要到偏遠地方服務。因為緬甸人很不喜歡看病,在醫療貧瘠偏遠的地方,更是貧病交加。有鑑於此,更堅定KHIN MAR THU下鄉服務的決心。

KHIN MAR THU從醫二十八年,參與義診從未間斷,家業、職業、志業三業共善;直到2003年,先生罹患心血管疾病,才不得不從職場退下,專心照顧先生。雖然如此,只要有任何義診需要她,都義不容辭全力以赴。

2008年5月2日,強烈熱帶氣旋納吉斯造成緬甸多省遭受損害,慈濟開始投入救災賑濟。「雖然從電視新聞中認識慈濟,但一直到今年三月要在勃固舉辦義診,經由當地慈濟志工接引,才第一次參與慈濟義診活動。」KHIN MAR THU談起認識慈濟的因緣。勃固位於緬甸南部,離首都仰光約五十英里路程。

KHIN MAR THU說:「行善不能等!」緬甸的KHIN MAR THU醫師(直譯:金瑪茹),發願每次義診一定要去,還有不只是義診,更要落實訪視。攝影/陳基雄

米撲滿 一把米播善種

「之前我知道慈濟只有在仰光(活動),我住的地方是在仰光七十里以外的地方,出門也不容易,所以就打聽慈濟在緬甸做什麼。」KHIN MAR THU接著說:「在慈濟裡面有一位醫師,現在也是人醫會的,他沒事就分享慈濟在緬甸義診的點點滴滴,於是成就今年三月來勃固辦義診。」

「有時要去離城市比較遠的村子中義診,因路程顛簸及遙遠,都邀請不到醫師,我就勇於承擔。每每看到山中的孩子缺乏讀書的機會,醫療資源不足,看了實在不捨。」KHIN MAR THU接著說:「當我看到慈濟『一把米』的故事,我都會講給孩子們聽。也會鼓勵這些孩子雖然沒錢,但我們也可日存一把米,幫助需要的人。」

上了一天的課,KHIN MAR THU覺得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的慈悲精神,就如同現在的上人,「我們在照顧這些病人的時候,要把供養佛陀的心來照顧她的病人,把感恩、尊重、愛這句話力行生活中。」

永續慈善 訪視膚苦難

KHIN MAR THU說醫療是本業也是本分,但她不只要做醫療,她說:「我要去推廣一把米存大愛,讓沒辦法存錢的人也可以小米行大善。今天課程讓我看到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同時並行,做醫療也可以做其他三項,期許四大志業皆可以並行。」

曾經有一次,KHIN MAR THU到偏遠的地方義診,當地沒通訊設備,又輾轉得知父親生病住院,當時心裡如熱鍋上的螞蟻,心想「既然無法回去,只好安住當下,做好目前的事」。或許就因為KHIN MAR THU的祝福,父親也平安度過難關。

由於這次經驗,更讓她堅定偏遠義診這條路。她說:「因為行善不能等。發願每次義診一定要去,還有不只是義診,更要落實訪視。」「先生與我都是佛教徒,而且都相信做好事都會有好報。」

她拿著手中的靜思語──「感恩要表現於行動」,她說這句話讓她想起小時候媽媽的教誨:「知恩、感恩更要懂得報恩。」她有感而發地說:「上人的靜思語讓我受益良多。靜思語跟佛陀說的法一樣。佛陀說的法,是書上看到;但上人講的靜思語,能聽到也能看到,甚至從生活中都可以得到驗證。」

KHIN MAR THU拿著手中的靜思語「感恩要表現於行動!」讓她想起媽媽從小的教誨:知恩、感恩更要懂得報恩。攝影/歐明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