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秋惠 摄影/叶唐铭

“上人说:‘中医是我要做的。’”陈建仲主任以上人的这一句话吸引了中医分科座谈在场学员的注意力,也展开了台中慈济医院中医人文的呈现课程。在课堂中并说出了他的理想──建立慈济全球化慈悲喜舍的中医养生馆。

建立慈济中医人文 面向落实社区养生

“今年是台中慈院十周年,也是台中慈院中医部的十周年”,陈主任接着谈到台中慈济医院中医团队这十年来的耕耘,包含从医院走入社区的中医整体发展,与中区人医会联合举办偏乡义诊等等,他说:“我们在做的事,都是跟志工学习的。”而台中慈院也成立了“中西医临床整合研究中心”,是第一家在台湾中西医合作的行政中心,开设“中西医联合门诊”并于2016年获得台湾SNQ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台中慈院协助成立慈济大学“学士后中医学系”,培育中医精英。另外,为了守护社区居民的健康,也开始培训中医志工。陈主任说:“社区居民十分之一是慈济志工,而十分之九是,社区当地民众,他们有兴趣也愿意投入,这一点很令人感动。”

陈建仲提及在2008年参加人医会年会时,当时的分科座谈没有中医,原本想选定西医药学的课程,但在课程开始前,包含他,还有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洲、新西兰等几位中医师,也都和他一样有着相同的想法,陈建仲说:“我们就不动了,因为我们想‘不行,不能进去’,就去跟大会(课务人员)说,‘请问哪里还有场地,我们中医要成立自己的团队(进行讨论)?’”就这样从2009年人医年会开始,中医有了专属的分科课程。

课程当中,陈建仲主任将台中慈院中医部十周年的“八段锦”影片光盘与学员结缘,“每个人都有一片喔!”现场的气氛顿时活络起来。短短三十分钟,陈主任很快地谈及中医的信息云端系统、教学及未来的发展,令人充满期待。

陈建仲主任谈及台中慈院中医部十年来的耕耘,推展中医与慈善、教育、人文紧密结合。摄影/叶唐铭

中西医结合、多元性的重症医疗

王人澍副院长是台湾慈济六家医院整合中医体系的负责人,第三场分科座谈由他来分享。屏幕上先出现台中慈济医院的建筑,王副院长说:“这是一座很美很壮观的建筑。可以说像宫殿、像寺庙、像修行的道场。通常慈济的建筑是人形屋顶,代表了‘以人为本’。而一走进慈济医院就会看到佛陀问病图,“八大功德,看病第一”,但我们这些医生只觉得在做我们该做的,不会觉得是什么功德。”

王副院长以两个治疗案例来说明中西医结合,及利用多元性疗法来治疗重症患者的过程及结果。

第一个案例是一位约六十岁男性,他因骨关节痛四处求医,辗转治疗半年后来到台中慈院,胸腔科医师很有警觉性,他说:“会在晚上痛(中医称“阴痛”),这不太正常。”造影检查后发现居然是前列腺癌第四期。病人和他女儿都说不要接受化放疗,来跟王副院长讨论除了中医,是否可以用荷尔蒙疗法、葛森疗法(多蔬果、无盐饮食、蜂胶、低脂低蛋白、咖啡灌肠)?

王副院长说:“虽然是没听过的疗法,但我们先不设限,先了解,用知识来判断。”所以他分析,病人便秘通常是大肠长茹状的息肉。虽然是第一次听到用咖啡灌肠,但如果可以使病人不长息肉,他就可以接受。无盐饮食,有些食物本身就有盐、糖,只要病人能忍受,那他也觉得没有问题;中医古书上曾说明蜂胶可治癌……再以荷尔蒙疗法及中医药疗,原本三年半的存活率,现在病人已活超过了六年,肿瘤得到控制,骨转移也不痛了。“病人甚至还把治疗过程写下,出了一本书,特地来送给我。我请学生要看,不要排斥,多方了解。”王副院长提醒大家,多元性的治疗方式有时也有很好的治疗结果。

王副院长分享的第二个案例,是重症糖尿病合并坏疽败血症。病人是85岁的阿嬷,这时已严重到脚需要截肢的情形,但她拒绝。王副院长跟她及家人分享:“我妈妈85岁时跌倒,经过紧急手术,两周后就能下床走路;我二姑也是85、86岁时跌倒,家人不让她手术,躺两个月后就往生了……”建议还是要手术截肢,他说:“坏死的状况已到膝下,再过七天,就会到大腿,那时就来不及了。”

家属接受了,但要求“不插管”、还要照顾到老人家原本虚弱的心肺功能。王副院长随即召开了“全人医疗会议”包括麻醉科医师、外科医师、感染科医师、中医师等。麻醉医师说:“好,那就不要全身麻醉,麻半身,但手术时间要短一点。”外科快手杨超智医师说:“好,我尽量。”……大家为病人做出了最适合的整套治疗计划,手术也很成功。病人返家后不方便到医院复诊,所以长了褥疮,伤口护理师和医师就接手去她家提供照护。中医也在治疗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中医与西医这两种专业,考虑患者的意见想法,整合两方专业意见,然后说服病人,达到最好的治疗成果。”王人澍副院长跟学员们说:“我在西医七、八年,中医二十多年。走入了慈济,‘全人医疗的推展’变成我们的责任。”

王人澍副院长分享结合中西医,以全人医疗理念治癒重症病人的案例。摄影/叶唐铭


右侧广告-花莲慈院特刊

连结
2017 TIMA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