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金燕、林美宏 摄影/叶国梁、徐金生

“第一次上解剖台,面对大体老师时,我当场就哭了。”花莲慈济医院外科住院医师林修贤说。当年面对未知的未来內心感到恐惧,更明白日后需要承担起生命之重与神圣的使命,不觉落泪。然而在慈济大学模拟医学中心独创的“模拟手术”课程里,他跨越恐惧,与同学紧密合作,共同迈向尊重与感恩的学医路。

“我们对病人比较在意,总是想帮病人解决问题,这应该是所有从慈济医学院毕业的医师特质。”林修贤说,这是医学院的传承也是是一步一脚印的学习和实践,而在“无语良师”身上,他学习得最多也最深刻。

“无语良师”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人的那一念悲愿。大林慈济医院的张群明医师以精彩的影片分享了这份悲愿。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每个医学院的大体老师数量极少,上人参观一些医学院的解剖室,看到被吊起的肢体或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大体,非常不忍。那时上人就立愿不要慈济的医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因为大体老师“是那样的纯洁,那样的神圣,那样的无私付出,应该要让所有的医师、学生在大体老师的身上起那一分的感恩、尊重……才能在病人身上发挥那一分的良能”。

于是慈济医学院在许多同心、同道、同志的付出下,突破重重困难、突破原有人体保存技术的壁垒,以感恩、尊重、爱的精神理念,恭敬地开展向无语良师学习的模拟手术。

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大林慈济急诊住院医师蔡斗元提到,大三那年,他二十岁,对死亡还很陌生,总认为自己很厉害,直到开始接触“无语良师”,和同学们一起家访,撰写大体老师的生平简介,参与启用典礼、默祷、手术学习、着衣入殓、送别等,才发现这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是多么宝贵与重要。真正厉害且无私奉献的,正是这些“无语良师”。

“比起其他学校要拿着一个钩子从福尔马林泳池里捞取遗体,我们慈济的医学生,很幸运。”蔡斗元说,他至今已参与过四次模拟手术,印象最深刻的是,PGY(毕业后第一年的一般医学训练)时,有一次在模拟手术中练习胸管引流术,隔天刚好在急诊就有一位病人需要做同样的手术,他很感激无语良师给他练习的机会,让他能及时救治该科别病人。

为了能在八小时内送回花莲慈济大学急速冷冻,有些无语良师在即将往生前便要求从南部坐救护车到花莲,甚至还有搭乘直升机前来的,他们豁达大舍的生死观,给年轻的医学院学子带来巨大的震撼与感动。

慈大医学系实习医师张恺杰分享,无语良师的解剖课程通常是四到五位同学一组,向一位大体老师学习,每次大约三到四天的大体解剖课程。有一回,他不小心把老师的神经血管弄断了,很愧疚,在默祷时,不断向老师道歉。“对我来说,这些老师是真实的存在,我们在练习的那四天里,每天都会先默祷,跟老师说,今天要做哪些事,结束后,再感恩,告诉老师,今天完成了哪些学习。”

学习完毕,医学生们仔仔细细检查、缝合,恭恭敬敬为大体老师穿上白衣、白袜、手套,轻柔搬移,礼敬入殓。“入殓前,最后一次看到老师时,还是会难过,虽然他陪伴我们只有四天的时间,但在我心中却是长久、永恒的教导。”张恺杰说。

发挥无用之用,是大爱,也是环保

如今,这套无语良师的模拟手术,也开放给全台的医师、医学生共同学习。张群明医师分享,通过各个医学会,如骨科、外科等医学会,让台湾各地所有参与模拟手术的医师也能体验并学习慈济无语良师的医疗人文精神。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各国医疗团队都曾来慈济取经,马来西亚团队已率先应用这套系统,将感恩、尊重、爱落实在马来西亚的模拟手术中。

论坛尾声,张群明医师再度分享一段上人谈及无语良师的影片。上人开示:“人身是臭皮囊,应该为天下人做天下事,我的弟子都做到了,我先说,他们先做,再来就换我,这也是环保。”

这段影片感动了现场所有人。

来自台中荣总的护理师陈文慧(图右二),因为父亲刚往生,触景生情,更被上人的分享感动得频频拭泪。她说:“当大体老师的确要有很好的因缘,才能成就。自己是医护人员,更能了解大体老师的付出和家属的心情,他们的无私都是为了让医疗更进步、更提升。”

彰化基督教医院的护理师邱静玄(图右一),在这场讲座中听到“宁可在大体老师身上划错千刀万刀,也不容许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而更能体会“尊重生命”的意义,这也正是透过大体老师所示现的,神圣的大爱!同时,也让邱静玄重新审视,“医护人员不要在忙碌中忘记曾经有过的感动,要记得上人说的多用心,只要多用心,就能成就每一件事!”

论坛最后,张群明医师感恩,上人最初的悲愿与身教,即将死亡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把医学科学所追求的“真”,提升到无私的“善”与佛教大悲大爱的“美”,他相信无语良师的力量,也能在所有学习过“模拟手术”的医学生身上发挥良能,将这份爱传递给每一位饱受苦难需要帮助的人。


右侧广告-花莲慈院特刊

连结
2017 TIMA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