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滿 攝影/詹進德

人醫年會在九月十五日下午,臨時增加了一堂課,那是花蓮慈院林欣榮院長,讓好友楊詠威博士先分享三十分鐘的「脊髓損傷之細胞治療」。楊博士全場以英文演講,林院長化身為他的最佳口譯志工,同時又有一群打字志工,當場將英文翻成中文呈現在銀幕上。

這是這次課程中一幅很動人的合和互協畫面,有好友的情義相挺,有團隊的相互合作,難怪楊詠威博士希望與慈濟合作。脊髓損傷病友在細胞治療後,最重要的「六六六」復健工作——每天持續六小時、每週復健六天、持續六個月復健,若有慈濟志工的鼓勵、陪伴,必能得到最佳的成效。

接著林院長上臺,他先說明臨時增加課程的緣由,再為大家分享「年過四十健康不亮紅燈」。他微笑問大家:在座百分之八十都年過四十了吧!皮膚開始有點皺囉!這表面的皺紋我們看得到,但身體內的器官有沒有開始皺呢?看不到喔!

他又問大家什麼是3C?就是Cancer癌症、CVA腦血管疾病、CAD冠心血管疾病。他秀出一位五十歲左右的廖先生磁振造影相片,說:「廖先生因頭暈,做了磁振造影,發現是嚴重的基底動脈狹窄,我勸他考慮通血管,但是因為害怕通血管後的併發症,所以沒有接受。」

半年後廖先生腦幹梗塞、四肢全癱,無法言語、不能吞嚥且常滴口水。當他願意為生命放手一搏時,其實腦幹已經壞死一半了。林院長說:「大家都說醫學進步了,我則說醫學沒有進步;因為中風在醫學不進步的年代是六十歲才好發的,現在卻進步到五十歲就好發了。」

失敗在哪裡?現在醫學診斷中風比過去更準確且迅速,卻失敗在觀念上,因為一般人都認為「生病才看醫生,醫生只看病人」,這樣的觀念導致悲劇一再發生。林欣榮首度任職花蓮慈院院長期間,即整合了神經內科、神經外科、放射科、核子醫學科和精神科,成立「神經醫學科學中心」;由一群醫師組成團隊,聯合門診、集體診療。

他們推動「健康時看醫生,醫生看健康人」的預防醫學。林院長表示,大家有車,知道每年要花一、兩萬保養,卻不曉得自己的身體也應該定期「進廠保養」,而它的費用不必上萬,是比保養汽車便宜很多的。

前陣子在靜思堂舉辦的「實業家生活研習營隊」,上人要他來向這一群企業家分享這個觀念;課後學員紛紛去做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振造影),確保自己的健康。這就是預防勝於治療,身為人醫會成員都有責任大力推動「看健康」。

林院長鼓勵大家要定期健康檢查,透過高科技的醫療儀器,檢測大家體內潛藏的病因。譬如PET/CT(正子攝影電腦斷層掃描)是針對癌症、腦退化等的檢查,MRI則可以檢查出肝癌、膽道疾病、腦血管病、腦瘤、脊椎、關節和攝護腺癌等病因。

林院長說:「腦疾病最難醫治,尤其是中風。一旦中風,很難能完全復原,不想病倒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讓中風發生。」但病苦是人生八苦之一,所以只能多做預防,特別是人過四十,常見的疾病很多,如腦積水、腦大、小血管阻塞、巴金森氏症等,人人都應注意預防。

林院長秀出一張小腦疾病的斷層掃描照片,然後叮嚀大家,罹患這樣的疾病會降低記憶力、反應能力,也會影響脾氣及耐心,甚至被誤診為憂鬱症等。我們要飲食清淡或素食,最好每天都能運動三十分鐘以上。他說:跑馬拉松的人,腦幹細胞會比不運動的人增加三倍!

林院長分享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手術,那是十多年前院長的父親「曾在家暈倒了幾分鐘」,他把父親送到花蓮慈院進行磁振造影檢查,發現腦裡長了血管瘤。他說,動這手術很困難,自己操刀,一切按照標準程序來,八小時內,順利夾除血管瘤。臺下學員都為他捏了一把冷汗,他卻說得一派輕鬆,大家最後報以熱烈、感動的掌聲。

另外一位臺南麻豆的陳先生,是林院長的死忠「粉絲」,不斷地載患者來花蓮讓林欣榮診治。有一次林院長問他:「你載病人來,啊自己好不好?」陳先生說:「有點頭暈。」院長立刻幫他檢查,發現腦部有一條血管阻塞……,他回去後和太太兩人收拾行李後,馬上到花蓮來接受手術。真是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治療。

透過院長快速播放的一張張簡報照片,背後都是疾病的「苦」,它其實「集」了種種的病因而來;人醫就是要「滅」掉這些疾病,讓病人懂得維護健康快樂之「道」。

林院長呼籲大家一起創新研發新藥,提升醫療品質,共同消滅3C病魔。在慈院三十、人醫二十之際,莫忘行醫初衷;為上人、為眾生,齊心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


2016TIMA緣圓影片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