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碧輝、唐玉蘋、黃愛惠、許雅玲、陳清香、吳宜芳、洪靜茹 攝影/黃銘村

來自約旦的歐薩瑪醫師(中)偕妻子首度來臺灣參與年會,分享與慈濟一起合作援助敘利亞難民的歷程,發願在自己的醫院成立慈濟人醫會的義診中心。右為陳秋華師兄。

「當科技遇上醫學」,健康得以促進,生命得以延續,是人類的福祉,但當科技不斷提升的同時,人類們更應該對萬事萬物抱持著感恩、尊重和愛。上人提醒大家,「人心,要日日圓要時時圓」,無論你、我、彼此間要互相敬愛,人性本善,每一個人都本具慈悲心以及良善的心,在這樣的本性上要增長智慧也要培養人文,如同今年的主題「慈悲蘊智慧,人文蘊科技」。三天半緊湊豐富的課程,在十一組學員的分享與上人祝福中圓緣。

及時雨的力量 善念的漣漪

來自臺灣高雄的李姿瑩牙醫師也是慈青,去年(二○一八)七月跟隨志工陳秋華,踏上約旦參與義診,走入貝都因人以及敘利亞難民的生活,難民營對面是高樓,中間道路如無形高牆,隔著兩個世界。這樣的強烈對比,讓她感受自己在臺灣過著安逸生活,這次義診讓她打破高牆,看見世界。

李醫師回國後持續思索,「這樣短短幾天的義診,真的能夠對當地有幫助嗎?我覺得我像小小水滴滴在地上,太陽一晒就蒸發了,但是上人很有智慧的說,我們就像是荒漠的甘露,一滴小水滴滴在需要的沙漠,對乾渴的人來講如同及時雨!」另外,東非義診的分享上,簡守信院長說,只要醫師一個溫暖的關懷,一個愛的眼神,如同給了災民們一帖良藥。賴寧生院長也告訴人醫學員們,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每次因緣去付出,而不用思考太多,只要用單純一念的心去投入付出。李醫師在畢業後,投入為身障者的牙科服務,雖然辛苦,可是她一直都記得,上人對慈青的期許。「我沒有忘記初衷,這條路我不後悔,我也期許未來能帶入更多的年輕人,找回更多的慈青一起加入人醫會。」

印尼的黃振智醫師,兩年前回到花蓮參加人醫年會,了解到上人及慈濟的精神和理念,所以更想要帶著太太吳雪華一起同行。吳雪華分享,「我很感動院長們投入莫三比克義診,進而影響當地人共同參與扛大米,我發願明年要參加培訓委員,一心一意和先生一起走在這個人生菩薩道上。幾天的課程下來,謝謝主辦單位用心的服務我們,希望明年換印尼當主人時也能像你們一樣有高品質的服務。」另一位分享者沈美鶯則說,營隊期間印象最深刻的是骨髓及大體捐贈,這麼有意義的事,回國後要積極推動。

見苦知福 呼朋引伴同行大愛

一對來自新加坡的姊妹李芹瑩及李芹儀上臺分享。妹妹李芹瑩,因念書的關係搬遷到澳洲,年節回新加坡,在姊姊芹儀的介紹下第一次認識慈濟,也感謝姊姊促成自己與慈濟的善緣。幾日下來,身為婦科醫師的芹瑩在聽了東非洪水的故事,深有感觸,她說,「生在發達國家的我們,都能在安全衛生又有完善設備的醫院待產,我們能夠體會在逃難艱苦時的情況下,生下孩子嗎?能想像用線和樹段割下給予生命的臍帶嗎?義診讓我感受到東非的艱苦,還有生命的頑強力,也讓我更懂得知福,珍惜生命。」芹儀則分享看到了妹妹加入慈濟後的成長,身為外科醫師,幾日的課程對國際醫療團隊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以後能有機會能和妹妹去一趟國際義診。

馬來西亞雪隆的退休護理師林素英(Lim Sooi Imm),今年六十九歲,因為兒子和媳婦都是慈濟人的因緣,二○一八年第一次來臺參加人醫年會,回去後積極在社區參加環保及家訪。「雖然退休了,仍希望能用護理專長繼續服務,慈濟是一個很好的平臺。此行也邀約了我的老同事,她身為穆斯林並未感到慈濟的道場讓她不舒服,也欣慰看到為穆斯林準備的祈禱間。」年會當中,林素英獲得的不僅是先進的醫療知識,還有許多醫療人文,也將會邀約更多的老朋友一同參加慈濟行列。

無價的笑靨 無償的給予

溫聖鈞醫師在南非是愛滋病及肺結核的權威醫師,目前在印尼服務。溫醫師分享了當初因為復活節的關係,南非當地志工延後了原本的義診期程,但他隨後接到莫三比克義診的邀約,答應後卻煩惱許久,因節慶的關係機票昂貴,一度想把購買機票的錢捐助出去,但一位最好的朋友告訴他,「你要去,而且更要做到超越這張機票的價值。」溫醫師說,「藉由這次義診,看到孩子們的笑容和難民的希望,這些價值足足超過一張機票的價格,有這次的機會與在座人醫們共同學習,未來我也會持續的關懷非洲的人民。」

來自馬來西亞的荷瑪醫師(Dr. Hema Darshinee Johnson),在新山中央醫院的癌症部門工作,每每遇到工作瓶頸,單位主管就會用慈濟的理念來教導她,也讓她對慈濟團體產生了好奇心:為何每位慈濟志工都能做到付出無所求,而且充滿歡喜?她開始參與人醫會,在主管的鼓勵下,今年也參加了人醫年會更進一步尋求答案。「這幾日聆聽分享讓我受益良多,世界各地的慈濟人,已經超越種族、地區、社會和經濟差異,這就是上人種植愛的種子,只要人們心中有愛,慈濟的精神就會細水長流,在愛的循環下會走得更遠。」

慈濟約旦分會執行長陳秋華,陪伴當地私人醫院的院長及院長夫人上臺分享,約旦當地非常需要接引更多的醫護人員,照顧因戰爭流落異鄉的敘利亞家庭及孩童。第一次來臺灣與會的約旦醫師歐薩瑪(Dr. Osama Ahmad Y. Atari)分享他所認識的慈濟,「兩年前,我購買了一家私人醫院,慈濟和敘利亞醫師合作,前往邊境救助需要開刀的孩子,將人帶到我的醫院進行手術,當時我以為他們是為了賺錢,但兩年下來,我觀察到慈濟人持續的陪伴及不間斷的追蹤,讓我想進一步了解慈濟究竟在做些什麼,所以這次特別帶太太一起來,想了解慈濟是什麼樣的組織。這三天半的課程,讓我很驚訝看到上人帶領全球的慈濟人去付出。回去約旦,我願意承擔人醫會的召集人,希望在自己的醫院可以成立慈濟人醫會的義診中心,增加牙科跟中醫科,最重要的,我會全心全意來為人醫會付出。」

菲律賓的吉諾(Gino)醫師首次參與人醫年會,將滿滿的感動一一道出:「我要分享在這裡習得的三件事,第一,我們來自不同國家、說不同語言、擁有不同的文化,但在這裡我們彼此能互相了解,因為,我們互相分享一種共同的語言,那就是『愛』,因為愛將大家繫在了一起,體悟慈悲。第二,學校教導我們腦袋的知識和手上的技術,在這裡,是感同身受,我的導師曾跟我說,『無論你是否優秀、是否是天才又或者你多能幹,若缺少正確的心態,我無法接受你』,我們所幫助的人,給了機會成就了我們,給了我們意義,成就了現在的我們。第三,各位兄弟姊妹,慈濟的志工沒有接受金錢的報酬,沒有報酬不是沒有價值,志工是無價的!」分享當下,吉諾醫師與在座人醫們早已熱淚盈眶。

習得慈濟軟實力 用專業實現夢想

蘇州慈濟門診部二○一二年啟業,是慈濟在臺以外設立的第一個醫療地點,今年九月九日,剛剛度過五周歲生日,來自大陸蘇州慈濟門診部的于敏修主任分享,身為門診部五官科醫師,工作五年來,對慈濟一步步深入了解,認為此佛教團體的主張深具特色且贊同,包含不燒香、不接受供養、一日不做一日不食,這也是于主任多年來工作的動力。門診部的主要工作是為民眾進行檢查,並推行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于主任發現所謂的健康人群裡,其實有百分之八十是處於似病非病的亞健康狀態,門診部同仁的重要使命,便是透過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及衛教,幫助亞健康的一群。幾天的課程下來,于主任深覺受益匪淺,「從專業知識到國際救援,慈濟的人醫和志工付出的愛使我深受感動,只有身歷其境,才能感同身受。前往精舍參觀,看到上人從小木屋開始將慈濟帶到國際上,什麼宗教不重要,跟著上人做慈濟才是最重要的。」

美國的中醫師王香妮,生長於貧困的家庭,從高中開始,就立志要幫助弱勢族群,為人母後也一直帶著這個尚未實現的夢想,因此在中年空巢期時開始學習中醫並尋找義診的機會,在二○一八年及二○一九年以志工的身分,參加北加州天堂鎮大火和墨西哥的義診。義診過程中,王香妮見證到慈濟志工的專業與高效率。二○一八年七月的天堂鎮二日義診上,有位老太太在第一天義診接受針灸後,第二天又來找王香妮診治,見到王醫師,老太太先是給予熱情的擁抱,在針灸的過程中,也娓娓訴說了自己的人生故事。病人的信賴及救助弱勢的初衷,讓王香妮決定加入慈濟人的見習和培訓行列,並爭取參加慈濟人醫會,最後,也感恩上人及慈濟家人們,讓她能實現未竟的夢想。

在泰國曼谷一間護理學院教書的教授希瑞芃(Siriporn Opasawatchai),七年前來臺參訪慈濟,被慈濟志工的故事深深感動,希望能將志工精神帶進學校。回到泰國,希瑞芃便帶著護理學生們參與慈濟的活動,發放食物、當地水災救援和關懷育幼院,也到醫院為病人服務並準備藥草茶,每個月她都帶著學生去義診,目前參與學生人次已高達八百人次,從回饋的問卷當中,希瑞芃發現學生們學會了如何愛護別人,知道何謂付出無所求。二○一八年,希瑞芃參與了人醫年會,回到泰國後跟學校的溝通,希望能在校內推行環保,學校任命她為環保回收的社長,現在全校不使用免洗餐具,並發給全校學生環保餐具。這次人醫會年會當中,希瑞芃發現護理師可以對國家社會產生很大的用處,她所教導的學生大部分來自泰國貧窮的鄉村,她希望他們在未來回到社區,發揮慈濟的志工精神,幫助社區貧困的人。

慈悲為懷聚大愛 守護眾生除病苦

人醫年會圓緣,上人慈示:「生命沒有第二次,而人間最苦,莫過於生病。感恩世界各地的人醫菩薩們不辭遙遠、上山下海義診,貢獻慈愛與良能,在人間救苦救難。」月圓人圓,這二十多年來,人醫年會都在這個日子迎聚,這幾日也在靜思堂、精舍,聆聽大家的心靈分享,內心很是感動,但願能將回來這一趟的領會,帶回去,影響更多醫護投入,更是要鼓勵人人發揮愛心。

上人再再呼籲,加強擴大這一分愛,把愛活躍起來,更普遍在國際間傳遞連結,凝聚更多的力量。「期待我們的人醫菩薩,把博愛、仁愛,一起匯合成為對天下的大愛。不分膚色種族、國界、宗教,為天下苦難人付出」。

在感動與依依不捨中,精舍師父也特別準備了象徵佛陀成道的菩提葉別針結緣品,贈予學員祝福。二十三年前源起於菲律賓人醫呂秀泉醫師與上人師徒間的中秋之約,如今沿續成為全球慈濟人醫年會團聚的傳統,進而培育出一代代悲智兼具的人醫種子,未來將持續灑播在各個苦難的地方,讓汲取慈濟大愛的種子,深耕發芽,菩提成林。

李姿瑩牙醫師除了參與海外義診,也在臺灣從事為身障朋友的牙科服務,期許未來能帶入更多的年輕人,找回更多的慈青一起加入人醫會。

印尼團隊沈美鶯師姊、黃振智醫師(左)與太太吳雪華(中)一同分享連日來的感動,並邀請在座人醫們明年也能到印尼參與醫院啟業及人醫論壇。

新加坡醫師姊妹檔李芹儀(左)和李芹瑩,分享在人醫年會上的學習。

馬來西亞的林素英護理師,退休後仍繼續走入社區發揮良能,她分享在年會上不僅學習先進的醫療知識,還有許多醫療人文。右為協助翻譯的林磊君師姊。

溫聖鈞醫師分享復活節加入莫三比克義診的因緣。

馬來西亞的荷瑪醫師,在人醫課程上受益良多,相信只要人們心中有愛,慈濟的精神就會細水長流。右為協助翻譯的蔡美萍師姊。

菲律賓的吉諾醫師,分享此行學習帶給他的滿滿感動,眼淚沒停過。

大陸蘇州慈濟門診部于敏修主任分享,從專業知識到國際救援,看到慈濟醫療志工團隊全力付出的大愛。

來自美國的王香妮中醫師,感恩有機會加入人醫團隊,實現她助人的夢想。

在泰國的護理學院教書的希瑞芃教授,希望將慈濟精神傳遞給學生們,未來能發揮一己之長幫助貧困病苦的鄉親。